书城投资成为你这一代人的1%(财蜜eMook)
3981200000006

第6章 苦逼的人生不需要悲观(1)

@Vilian

「80后是50后屌丝所生的屌丝一代,但还算是一群乐观的屌丝。」

自从接到她理财网站对于80后观察的约稿,我就开始观察身边的80后,他们的跨度从80年到89年,这个跨度,就像北京地铁十号线——承载着最多在北京生活的80后的地铁线——连接着80后最密集的中关村和国贸,从“IT民工”到“金融民工”。

主流的80后,在时代政策的推动下,成为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从一家多个小孩到独生子女的急剧转变,到家庭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媒体及互联网迅速膨胀,集中的关注中,被打上年代标签:“小皇帝”、任性、自我、有主见、啃老……各式各样,有褒有贬。

只是,不管社会如何评价他们,他们都没有那么在意。苦逼就苦逼吧,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向社会交出自己的答卷。正如复旦大学胡湛博士在对于80后的调查报告中所言:“80后是50后屌丝所生的屌丝一代,但还算是一群乐观的屌丝。”

1980~1984:拼命努力,纵容梦想

1983年出生的Lydia,30岁以前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过去十年她所经历的太多事,都印刻在了她的面相上,让人有些感叹。她从读本科到北京,加上工作一共十年,而后常居香港和美国,在内地和香港都拥有自己的房产,这两年一直被争论着的高房价对她来说始终是投资积攒下来的利好,不存在更多的压力。三年前她利用堵车的二十多天在豆瓣直播了一个小说,经过了三年这本书又出版,让她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有了些许名气。而后开始有很多人问她一些关于自我提升、理财、学习的问题。

她是过去顶住地产金融大爆发成长起来的投资人中的一个,因为自身出色的写作才华,在网络上被一些人知道。但她对于学习和成长的许多信条,与这一阶段的优秀投资人都保持着一致。

“我是一个在城乡结合处出生、成长的普通孩子,祖辈都是农民。我不高不漂亮不聪明,但也不算特别差。我经常想,我这种出身和资质的孩子,在中国大概数不胜数。”

Lydia本科学的国际金融,毕业进入地产金融界,正好赶上地产处在行业风口的好时候。在她后来写给读者的理财投资建议中,也说道:

“大的投资机遇比个人力量更重要。我曾经收益丰厚,但那是在非常特殊的时期,大牛市的背景下。之后紧跟而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也是给了我抄底的机会。这是历史性的机遇,非个人力量可以左右,抓住了就抓住了,抓不住的也没有办法。”

历史的大机会是这样,但个人在其中的付出,也必定是高出同龄人很多,资源都是相互交换的。

“有目的地搭建平台和人脉。我炒股有着职业优势,能够遇见很多非常好的朋友。平台和人脉是炒股的非常重要的背景,也是做其他工作非常重要的背景。如果想做好,就要有目的地去搭建。我曾经为了一个顶级投资人,约了他将近一年,才约到一个下午的时间喝茶,终于成为朋友。‘巴结’是最劳心的事情。”

“学习和努力非常重要。股票投资不是个学了几年就能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要不停地分析学习,学习的量大得史上难见,专业的基金经理,每天至少要看几十封长长的分析报告,每天至少要听两个小时的遍及国内外各行业的新闻,组合配置多达五十几只股票(视基金规模而定)。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研究员则更辛苦,每天写报告到下半夜并不稀奇。”

在这三段话中间,除了赶上了处在风口的行业,Lydia自身也是要十分拼命地工作。做投资工作时,避免不了的应酬,几乎每天都有。曾跑去登雪山,在不到30岁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她母亲是医生也对她毫无办法,直到她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身体的许多问题一应得到了解决。在不信鬼神的人眼里,这些听起来都是玄幻的,但如果你听Lydia这么说,或许会改变曾经的看法。

“很多人在看了小说《当我足够好,才会遇见你》之后关心我的现实生活,其实实际生活中的我是个不精进的修行人,这意味着恪守戒律,常念无常,极端理智。”

在很多优秀的投资人的眼里,股市即是修行。现在市场中的许多优秀投资人,都出生于80年代初,曾拼命学习了有关证券的相关分析技能,也对其中的人性抱有深刻的敬畏。

“曾经自卑曾经懦弱曾经困苦,也曾经贪婪曾经自负曾经狂躁到不可一世;喜欢钱喜欢地位但又不愿意放下梦想和尊严,经常在心灵的底线上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都倾尽心力去体悟的时候,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测我们的结局,因为生活远比故事本身要精彩。”

“世事再无常,也要纵容自己的梦想。”在Lydia送给我的明信片上的这句话,仿佛涵盖了这个让人尊敬的80后,一路的拼命努力、一路的恪守自律、一路的尝看风华。那些高出平均水平的优秀,必付出了平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

1985年的Elson: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劲

我见到Elson的时候,是在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依傍着有山有水的奥森公园,他和他的新婚太太已经在收拾行李,他要到耶鲁大学读自己的学士学位,他的太太去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学位。

去年彼时的他,是国内一家人人皆知的外资银行北京地区的部门经理,50万年薪,有一个交往近十年的女朋友,是他的高中同学。他们曾就读于有“北京八大校”之称的某一所,那一年高考,Elson全班都考上了北大和清华,除了他。上大学一年他办理了休学,家人推荐了他去这家银行。他通过了七轮面试,掩盖了学历,便一直在这家银行工作,其间外派到纽约办公室待了两年。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无比感激自己的女朋友,也是他现在的太太,“我们是高中同学,就是你一见到她的时候,就觉得,就是她了。这么多年很不容易,她在北大也是前几名,本科毕业在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工作。她一直很支持我,包括我们异地的两年,我决定这一年开始申请出国之后,她也开始准备申请博士”。

“最辛苦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阅读,晚上看书到1点,我们家有两个书房,一人一个,她经常睡得比我还晚。”

工作之后的成人,比起还在学校里的学生党,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因为和太太都是北京人,工作几年攒够了钱,就在北京买了房子和车,两人住到了一起。对于一直在努力的他们来说,房价在北京虽然高,但还没有构成太多的压力。

“我们更多的时候,考虑的是提升自己和生活的平衡。”说到房价的时候,Elson仍然很淡定,“该买的,不管价格如何,还是要考虑买。我买了房子之后,她就过来和我一起住了。房子是两个人安定的地方,不管每天在国贸累成什么样,回家抱着老婆睡觉就好了。”

“北京也有北京的压力,我和我太太都是非常努力工作的人,当然,我希望以后她不要这么辛苦,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她要去读博士,以后她想做老师,我非常支持。”

“我记得每一次和爸妈吃饭我妈妈都会提醒我人要活得现实,我想她的言外之意是我也不小了,也该找工作结婚生子,不要想着出国去读书了。”

“5年前做出退学选择时候我没有果断地去申请,现在将近30的年龄我觉得还不晚。而鼓励我一直走下去的理由就是我想去好好地读书,我知道只有教育才能改变我的命运。没有人可以剥夺你去实现梦想的权利。”

采访后记:Elson和太太站在一起的气场,感觉起来宁静又带着韧性。这对在外人看起来,成长在皇城脚下,占尽天时地利的青年人,其实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明着80后的一句奋斗宣言:“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劲。”

被困住的1986~1988:还在探索的未来

相比之下,也有一些被“宠坏”或是还没有找到方向的80后。

还在法国半工半读的韩小迪,出生于1986年,大四拿到学校的公派留学到了法国,就一直常居在那里,至今未考虑任何关于房子、事业和婚姻的问题。

“也不是没有考虑,是没有这个条件。”韩小迪对这个问题,始终有些避讳。她有一副爹妈给的好长相和好身材,上大学之后,参加过两次地区性的模特大赛和一个选秀。

她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在做生意,对她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顺着自己的性子来。“除了学钢琴是我妈逼我的,我喜欢画画,结果她有一天打了麻将回来,把我的漫画书全部撕了。”

但她也承认,父母是顺从她的。“到法国来读书的时候,家里生意早就不行了,我爸很早就办了内退,我妈借了20万让我出来读书,今年刚把负债还清。”

即使这样,韩小迪自己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压力。“我现在自己能养活自己,只是存不下钱来。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呢?”说到结婚的时候,她反而对我的这个问题十分不解。又想了想:“我觉得现在这个男朋友和我一样,也挺幼稚的。不想结婚。”

结婚没有上日程,买房子什么,更没有想过。在韩小迪的表述中,自己还没有享受多少,其他的,都还不想考虑。“我妈也没说什么,以前催我结婚,现在不催了。”

另一位1986年出生的语嫣,从本科到北京,现在已经在这里待了近十年,工作做到动画公司的市场经理,还没有男朋友,也没有打算在北京买房。

“公司解决不了北京户口,现在还不知道以后有什么打算。”说到北京的房价,“我自己没有办法,也不想靠家里在北京买房,说不定过两年就回老家去,如果有合适的工作。”但她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在北京做到这个位置,其实回去好像也不知道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