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百部世界名著
4009000000010

第10章 哲学与宗教学世界名著(3)

4.社会评价

这本书1991年出版以后,在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长期雄踞榜首,其销售量达到数百万册,被人称为“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90年代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我国著名的哲学教授傅佩荣评论道:“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本书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

《德意志星期日汇报》曾为该书在德国的出版、发行配发书评文章:“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并荣获“1994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两项殊荣。而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则认为:“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苏菲的世界》一书之所以清新可喜,引人人胜,著名作家与评论家马德兰·蓝格尔一语道破天机:“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多年担任大学教师的经历,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

该书中文版的译者萧宝森先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曾任《联合报》编译、辅仁大学讲师等职,现居美国,专职从事翻译工作。中外两位文坛人士的珠联璧合,更使《苏菲的世界》在中国读者心中熠熠生辉。

《上帝之城》[古罗马]奥古斯丁著

基督教思想的系统化之作

1.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354~430)是早期基督教最杰出的神学家,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基督徒。早年的奥古斯丁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信奉摩尼教。384年他前往米兰任修辞学教师,在此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两年后回到北非不久获得教会中的高级职位。396年他被提升为非洲希波城主教。此后他一直从事于教会事务。430年,他死于战争。著作主要有《上帝之城》、《忏悔录》、《三位一体》等。

2.内容梗概

自从人类背叛上帝以来,就出现了两座城池: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由于上帝创造的天使有的服从上帝,有的对抗上帝,而人又受了恶天使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犯了原罪,于是形成了这两个城池。上帝之城爱上帝,向往善,蔑视自己,追求永生,而尘世之城则犯罪作恶,蔑视上帝,爱自己,只注重现世的享乐。这两座城池处在不断斗争之中。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这两座城在最后的审判之前混合在一起,审判后就完全分开了。上帝选择出应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上帝确定要灭亡的人组成尘世之城。

尘世之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我们现实居住的世界;一是指在最后的审判之后,恶人将被打入的世界。上帝之城也有两个:一个是作为上帝精神体现的教会,一个是来世永恒的幸福。教会及教会成员都是基督的肉体所化,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教会中得救,但没有人可在教会外得救。

教会的权威在宗教全会,而不在罗马主教本人。只要在教会会议上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教义,就是必须接受的真理。前后期教会的决议要一致,但后期的教义可以修正前期教会的教义。

基督教及其教会是“上帝之城”的象征及其在尘世的体现,它是在上帝之子耶稣的领导下出于对上帝的爱而建立的,它教导人民追求善,故能引导人们走向“上帝之城”。人想要得救必须人教信仰上帝,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教会内得救,但没有人可以不入教而得救。在末日来临之日,基督将降临人世进行审判,基督将宣布“上帝之城”的彻底胜利,而“尘世之城”中所有不信奉教义的人将与魔鬼一起被打人地狱受到永恒的惩罚。

由于基督教会是上帝之城在人间的体现,所以在本质上高于世尘政权和世尘国家,国家应服从教会,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完成其神圣使命,最后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基督教应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但同时,人也应接受国家和统治者的领导。人的肉体本身并不坏,它所以坏是因受到了罪恶意志的引诱社会生活本身也不坏,由于亚当的堕落,它才成为使人烦恼的根源。因此,在亚当堕落之后,人就变坏了,所以需要法律和权威来进行严厉的约束。所以人应该接受现有统治者和法律的统治。正常情况下,统治者应以他的臣民的幸福为最高目的,但是人类是如此堕落以至于统治者也经常变得极端败坏,对人民实行严酷的苛政。即使如此,人也必须服从这些统治者。因为,第一,内战和斗争比他们的暴政更坏;第二,暴君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上帝的意旨,也是成为某个神圣的目标,因为肉体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罪恶的统治者也是对人类的惩罚。反抗他们就反抗上帝。因此,不管统治者是多么自私,不人道,人类都应服从。

“尘世之城”是一个苦难的世界,事实上没有什么比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了,到处都充满了疫、饥饿、屠杀和流血。人所以要遭受这些苦难,是因为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原罪。

人类祖先亚当在堕落前曾有过意志自由,并可以避免犯罪,也可以避开苦难。后来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之果,违犯了上帝的禁令,于是道德的败坏就侵人他们体内。他们犯罪的本性能及由此而来的惩罚便遗传给他们的子孙后裔。由此,人必然会犯罪,必然会遭到惩罚。人类不可能用自己的力量避免惩罚。由于人类继承了祖先的原罪,理应受到无穷无尽的惩罚。所有未能接受洗礼而逝去的人,都要经受无穷尽的折磨。但由于人是有罪的,所以人无权对受折磨有所不满。

一个人能否得救,全取决于上帝。人并非做了善事就可以得救,因为本身有罪的人不可能做出任何善事。只有上帝所选择的人才有权做善事。上帝使他所选的人的灵魂发生变化,恢复行善人才有权做善事。上帝使他所选的人的灵魂发生变化,恢复行善的的本性和能力后才可行善,并趋向于上帝。所以,一切都取决于上帝。上帝让某人有行善的愿望他便有该愿望,上帝使其得救他才得救。

3.社会评价

奥古斯丁是早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早期的教义信条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奠定了基督教以后的理论基础。在被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代替前,他的理论一直是基督教会的经典理论。即使在中世纪,他仍被教会尊奉为“真理的台柱”。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的代表作之一。今天读来,其中不乏迷信和愚昧。

但在当时,它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结束了基督教教义混乱、粗糙的状况,建立起了系统的基督教理论,使基督教经受住了当时“异端”们对基督教发动的理论攻势。

《论宗教与宽容》[英国]约翰·洛克著

关于信仰自由的著作

1.作者简介

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的一段时期里,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是清教徒。大学毕业后长期担任后来成为“辉格党”领袖的莎夫茨伯里伯爵的秘书,他本人也参加了“辉格党”的政治活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花二十年时间写成的《人类理智论》(1690年),此外还有《政府论两篇》(1689年)等。

2.内容梗概

宗教狂热分子打着“保卫真正的宗教”的旗帜,以关心其他教派信徒的灵魂为借口,把信仰不同的教徒打成异端,进行迫害,但对泛滥于本派信徒之中的真正的罪恶活动却视若无睹,这证明他们所说“保卫真正宗教”的言论不过是党同伐异的伪善之辞。

真正的教会最基本的标志是有宗教宽容精神,真正的基督徒应具有宽容精神。任何人,如果缺乏仁爱,就谈不上对人类、对非基督徒的友善和理解,就不配被称作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在宗教问题上对那些持有异议的人实行宽容,才与基督教教旨和人类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对不同信仰者实行迫害并非真正的基督徒所为。

为了保证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必须实行政教分离,以剥夺教会和政府对执不同信仰者进行迫害的权力。政府和教会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政府皆外,即保护公民对财物的所有权,教会皆内,即拯救信仰的灵魂。政府可采取强制性手段干涉公民行为,而宗教只是内在的信仰,无法强制干涉,教会也无权强制干涉。因而,政府无权插手宗教信仰,教会也无权使用法律和武力来处理信仰问题。

政府是公民根据契约组织起来的民主机构,它只有保护公民的职责,无权与某派宗教和教会联系,以行政权力强制公民信仰某种宗教。教会是信教者的自发团体,公民有参加的自由,也有退出的自由。信徒在信仰问题上只听从自己的意愿,而不受任何外在的压力和约束。教会无权插手公民的私人事务,更无权使用暴力和强制手段。对于不同信仰者,宗教无权干预其信仰自由。即使在你看来,他已步入歧途,但那是他个人的不幸;作为平等的另一宗教信仰者,你无权劝说、或强迫他放弃信仰。

所以,任何人都有权按自己的理解来信仰宗教,没有人有权把自己的信仰当作惟一的信仰强加于他人。对异教徒实行暴力,固然可以达到某种外在的顺从,但却不能真正赢得内在的信仰。

3.社会评价

洛克的时代,各宗教之间的互相谩骂和残酷斗争达到了极点,甚至军队和世俗政权也卷入了这场斗争中,经过数十年的宗教斗争后,各宗派都认识到,酷刑、流放、屠杀都不能把对方消灭,互相宽容、和平共处是惟一的选择。洛克的《论宗教宽容》一书便是这一背景的产物。

《漫话圣经》[美国]房龙著

兴趣盎然的宗教学著作

1.作者简介

全世界好学的青少年都应该感谢房龙。他为我们写下了那么多饶有趣味又充满知识的著作,而《漫话圣经》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文字古奥、线索繁杂、卷帙浩繁的《圣经》在他手里变成一部兴味盎然的篇幅适中的著作。

亨德里克·房龙于1882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和父母感情不和,童年的房龙沉默寡言。上学后对历史颇感兴趣,他的历史知识不仅在同辈人中属佼佼者,许多长辈也都比不上他,他对这一点也很自负,说自己“了解17世纪胜过了解20世纪”。成年后他来到美国,做过教师、记者等多种职业,也许是日渐发福的身体(他有200磅重)越来越让他感到户外工作的艰难,他开始写作,写通俗的历史。第一部书《人类的故事》出版后大受欢迎,这鼓励了他,他就接着写了下去,其中的一部就是《漫话圣经》。

2.内容梗概

我们在前边已经提到,《漫活圣经》是以“信——望——爱”作为全书的内在结构的,这三个主题体现在三个主要内容上。信,摩西的故事,强调对惟一上帝的虔诚;望,犹太民族及国家的兴衰历史,主要代表就是大卫和所罗门王的故事,在苦难历程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盼望;爱,耶稣的生平及其门徒的传道事业,把爱带到人间。

摩西的故事。上帝创造天地人类,亚当夏娃的子孙在地上繁衍。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祖先,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但犹太人却没有定居地,整个民族四处漂泊,有一个时期他们居住在埃及。犹太人本来以牧羊为生,习惯于野外简朴的生活,现在他们搬进了城里,接触了城里人豪华舒适的生活,很快就看不起他们自己祖先的简陋帐篷了。但是城里人已经够多了,埃及人当他们是来抢自己的饭碗,埃及人做生意又比不上犹太人,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虽然犹太人经常被逼去从事报酬极低的公共工程劳动,埃及人还是不能放过他们。他们奏请国王把犹太人全消灭掉。法老采取了杀掉全部犹太新生婴儿的办法,企图绝掉犹太人的根。但有一个人活了下来,这就是摩西。

摩西是作为埃及公主的养子长大的,成年后他回归犹太人,但本族的人却不相信他。他历尽艰难,终于使族人跟着他离开做奴隶的埃及,踏上回归自由家园的漫漫征程。庸人,我们多数人都是庸人,总是被眼前的困难烦恼困扰的。犹太人在回归的沙漠之旅中忍受的烈日、干渴很快就驱走了获得自由的喜悦,他们开始抱怨摩西,他们饿急了,要求回埃及去。摩西坚持自己对耶和华即惟一上帝的信仰,告诉他们说,耶和华会在急需之时给他们的。第二天沙漠里就有了食物。

过了没多久,水不够了,部落的头头们又去找摩西。要求回到尼罗河边去。摩西按耶和华的指示,以神杖击岩,流出泉水让他们喝个够。犹太人就等候另一件可以埋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