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百部世界名著
4009000000028

第28章 经济学与管理学世界名著(1)

《新人口论》[中国]马寅初著

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里程碑

1.作者简介

马寅初,1882年诞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的家里,幼年随全家迁居绍兴附近的嵊县。1898年,马寅初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后又到天津北洋大学攻读矿冶。1906年他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经济,均获得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

马寅初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和《新人口论》等等。

《新人口论》是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最重要依据,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学界的一个里程碑。

2.内容梗概

我们翻开这本薄薄的但又分量十足的《新人口论》,便会惊讶于书中的思想与价值竟然与我们的现实贴得这么近。

到下一个世纪中叶为止,人口问题将一直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当我们谈到中国国情时,第一句就是:人口众多,由于带来的人多地少之矛盾、能源短缺和水资源不足、人口压力产生就业难问题,以及产生了妨碍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提高、住宅紧张、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解决人口问题是关系到能否早日实现现代化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马寅初正确地估量了当时人口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阐述了“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质量。

这个中心论点解决了这样一个矛盾: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马寅初用具体数字说明中国人口增加的速度。他说,1953年,国家曾经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深入的普查,并且得出中国人口的增加率平均每年22‰。

建国以来,国家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如就业的人多了,组织家庭比过去容易了;妇女在产前产后都有休假,加上保健事业的发展,婴儿和母亲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内战消灭了,人口大量死亡的现象已经没有了;还有社会环境改变了,许多尼姑、和尚也结了婚。这些条件都是人口增加得快的原因。因此,他认为中国的人口这样增长下去,50年后就是26亿,因此他主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同时,必须实行计划生育。遗憾的是,马寅初提出的“计划生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真正实施起来。

当我们国家确定“计划生育”这条国策时,西方许多国家都在抓我们的辫子,说我们的“计划生育”是侵犯人权,这种论调,首先没有认真分析我们的政策,其次带有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按照马寅初的观点,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正是尊重人权的一个重要措施。“人权首先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吃饱饭”,如果我们不控制人口,任人口肆意增长,让更多的人饿死、冻死,那才叫侵犯人权呢!

另外,马寅初还提出了“普遍宣传避孕,切忌人工流产”的观点。他认为人工流产是应该坚决反对的,要说侵犯人权,人工流产是有点这个意思,但我们要杜绝人工流产,马寅初说,既然已经怀孕,“人”形成了,“他”就应该有生的权利,把他杀掉,就是犯罪。父母杀子女,这成什么话!同时,人工流产对母亲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他还认为,如果赞成人工堕胎,就会把避孕意识冲淡了。

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马寅初当时提出了他的主张,这些主张在那时是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的,是科学的。

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要破除宗嗣继承观念,破除“早生贵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残余思想。第二步,“待到宣传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以后,再行修改婚姻法”,实行晚婚,“大概男子25岁,女子23岁结婚是比较适当的”。第三步,如果“婚姻法修改之后,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

《新人口论》中还提到了“提高人口质量”的问题,原理大家都明白了,但实际上又如何呢?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二十年了,人口增长得到了缓解,但不能不看到,真正得到缓解的是城市,因为城市居民文化素质高,观念上、行政上都容易转变和实施,而往往在贫穷的农村地区,“愈是贫穷——人口生产愈多——无法接受教育——愈是贫穷”的恶性循环还在延续。

马寅初强调一定要把质与量配得适当,这一点上对于我们现在的“计划生育”国策不能不说有强调的必耍。

《新人口论》中的所有这些观点曾经被说成“地地道道的马尔萨斯主义”,理由是他把人看成了消费者,没有首先想到人是生产者,是“见口不见手”。而实际上,马寅初可比马尔萨斯高明多了,他还对马尔萨斯人口论作了批判。他指出其,“马尔萨斯写人口的本意,就在于从理论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及政府”;另一个根本不同之所在,马尔萨斯鼓吹用战争、瘟疫和饥饿等手段来消灭现有人口,而马寅初主张从人性出发科学地引导,使人口渐渐地减少。

马寅初的真知灼见是划时代的,从根本上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就这点而言,又有几人能与马寅初相比。

3.社会评价

我们一谈到中国人口问题,一定会马上想到马寅初(1882~1982)的名字,这位我国著名的人口学专家、经济学家,以其提出的“新人口论”而闻名于世,尤其当我们感受到人口问题一直在困扰我们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将作如下感叹:如果40年前就采用了马寅初的人口论,那该有多么好啊!

当我们从人口困惑中开始清醒的时候,才从历史的尘埃中捡起这本已是伤痕斑斑的《新人口论》,发现它闪耀着理性之光,以至于被认为是“影响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本好书”。

而如今的事实也已经印证了马寅初在被批判时所说的那一句名言:“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情,没有什么,可是,我想所写的《新人口论》,是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过几十年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

《资本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以毕生精力铸造的理论丰碑

1.作者简介

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1835年考人波恩大学,次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1841年在耶律大学获博士学位。1842年进入《莱茵报》当编辑,该报被查封后移居法国。1845年迁居布鲁塞尔,在此期间与恩格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47年与恩格斯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并将该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9年移居伦敦,1864年成为第一国际的创始人和领导人,1883年3月14日逝世于英国伦敦。

马克思的著作主要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毕生精力写成的不朽巨著。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问世。

2.内容梗概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皇皇巨著,它所研究的主要是什么呢?用马克思在此书初版序言中的话来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又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就是说,《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目的则是要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最初的德文第一版(1874年出版)共分6章:①商品和货币;②货币转化为资本;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⑤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进一步研究;⑥资本的积累过程。1873年经马克思修订后出版的德文第二版,调整了原先的篇章结构,把章改为篇,把工资问题从第五章中划分出来独立成篇,总共为7篇;把原先的节改为章,共25章。此外,现行的第一卷还收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写的7篇序言和跋,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阶级性和方法等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

前面说过,《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则是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其中的7篇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篇,阐述商品货币理论,分析商品和货币的属性和本质,阐明劳动价值理论的各个基本原理。这一篇可以说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绪论”或者“引言”。它所阐述的价值理论则是以后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篇至第六篇,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起源,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因为有关资本本质和剩余价值起源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所以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资本论》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篇章。第三部分为第七篇,阐述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如何从剩余价值产生,揭示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这一部分从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可以看作整个第一卷的总结。

《资本论》第二卷共有3篇。第一篇题为《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研究了资本循环过程经历的阶段,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以及资本的各种形式在运动中从出发点又回到原出发点所形成的循环形式。第二篇为《资本周转》,研究了资本由流通过程得到的两种新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考察了资本的流通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第三篇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研究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前两篇论述个别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后一篇则论述社会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

《资本论》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继续和补充。同时又是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引言。所以,恩格斯在第二卷序言中说:“对第二卷的卓越的研究……以及这种研究在至今几乎还没有人进入的领域内所取得的崭新成果,仅仅是第三卷的内容的引言。”可见,第二卷又是第一卷到第三卷必经的中间环节。

第三卷题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卷分为7篇。第一、二、三篇阐述的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值的理论。第四篇阐述了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的理论。第五篇阐述了生息资本和利息的理论。第六篇阐述了土地所有制和地租的理论。第七篇阐明了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质和历史暂时性质,指出解决这个对抗性的社会生产方式的道路。恩格斯在第三卷的序言中说过,第三卷是马克思的这一主要著作的“理论部分的终结”,阐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最终结论”。它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阐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3.社会评价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资本论》的问世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所展示的伟大思想,实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资本论》还是处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的指路明灯,也是已经取得解放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国际经济学》[美国]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

国际经济理论的权威性著作

1.作者简介

金德尔伯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10年出生在纽约城。1932年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文科学士学位,1934年和193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战前他就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48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并在那里留住到他1981年退休时为止。从那时候起,他一直是佛蒙特州的米德尔伯里学院的访问教授。

金德尔伯格1966年是美国经济协会该年度的副会长、该协会1980年的杰出研究员,并在1984年被选为该协会的会长。在1978年,他获得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哈姆斯奖,并获得多所欧洲大学的荣誉学位。

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并非金德尔伯格感兴趣的惟一主题。他也对经济史作出过卓越贡献。《法国和英国的经济增长:1851年~1950年》(1964年)、《萧条中的世界:1929年~1939年》(1973年)、《经济反响:贸易、金融和增长的比较研究》(1978年)和《狂热、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1978年)这些著述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其最有影响的史学著作之一《欧洲战后的增长与劳动供给的作用》(1967年)中,他把刘易斯的“具有无限劳动供给的经济增长”模型成功地应用于西欧在二次大战后年代中的爆发性增长。金德尔伯格目前主要从事西欧金融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