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百部世界名著
4009000000029

第29章 经济学与管理学世界名著(2)

2.内容梗概

《国际经济学》是论述国际经济学理论的一本权威性著作。包括26章、9个附录,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此章实际上是书本的引子,在此章中,作者对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发生的四大件事即美元浮动、美国的进口侵入与保护贸易主义、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胜利、管理跨国公司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大事构成了本书的探讨方法与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作了分析。

第一篇,国际贸易论。包括第2至第5章,提出了贸易是怎样进行的。特别是第5章对关于不平衡发展、贸易条件恶化的加剧以及国际上的技术领先地位何时与何故更迭这个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的论述作了改进。他指出:“如果一国的生产要素增长是由于扩大了出口贸易,那么贸易与生产相比就会扩展,贸易条件可能会变得对该国不利。在贸易条件变坏的增长这一极端情况下,扩大出口的增长使贸易条件严重地下降,以致使这个国际的实际经济境况恶化。”他还强调“技术领先国之可能衰落,是由于与技术领先地位无关的力量,或是由于最初的技术领先地位可能造成的,但并不是一定会造成的态度或机构方面的缺陷”。

第二篇,贸易政策。包括第6至第12章,提出了什么样的贸易政策会带来利益和给谁带来利益。尤其是,第8章对出口补贴、抵消关税、倾销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等提出了新看法;第9章从范围较广的农业计划的政治经济学这一角度来分析欧洲共同体的共同农业政策;第11章对正在进行的南北对话中的一些问题采用了一种有条有理的新见解,第10章重点论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第三篇,外汇及国际收支调查过程。包括第13至17章,根据当时发生的一些世界大事与理论上取得的一些进展来阐述各国的货币汇率是这一篇的中心内容,其中第13章和第17章概述了目前公认的汇率升降原因的精髓。即“决定即期汇率的方式受到各种汇率制度的影响”、“关于汇率怎样变动的任何解释都集中在各国的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上”、“汇率的短期变动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对汇率的预期和他们对新闻的反应”。

第四篇,开放经济的宏观政策。包括第18至22章,作者在第19章(固定汇率下的对内平衡与对外平衡)和第20章(变动汇率和对内平衡)两章中采用一种新颖而简洁的方式来考虑如何稳定一种开放的宏观经济这个主要经济问题;在第22章(世界贸易的变动性)中阐明了国际货币从商品(黄金)本位演变到今日自由流动的境外欧洲货币这个变化过程。

第五篇,生产要素的流动。由第23章至26章构成。作者在本篇中改进了关于国际间生产要素移动的论述,使之适合新的要求。在第23章关于与国际问移民有利害关系的政策的论述中指出,移民接受国不仅通过一般的劳动力市场影响,而且通过公共预算影响成了一个净获益者,移民输送国则在这两方面都受到了损失,据此,征收那种补偿移民输送国为其出境移居的所作出的各项公共投资的“人才外流”税是言之成理的。

在九篇附录中对正文中一些关键性理论和公式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补充。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1)论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的主要基础理论均已包罗无遗,深入浅出,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阐述到具体政策分析,循序渐进。本书先从国际贸易领域对一国市场的贸易进行供求分析着手,然后阐明国际金融领域的外汇与国际收支问题,最后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行了阐述。因此,本书是一部适合于国际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好书。

《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英国]威廉·刘易斯著

一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著作

1.作者简介

威廉·刘易斯1915年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的一个黑人家庭里。

1937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194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8年转入曼彻斯特大学开始研究经济发展理论。1954年5月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次年,他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对经济发展问题做了更为深入、系统的考察,从而声名大噪。由于他对经济发展问题作了开创性的贡献,使他荣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内容梗概

1.主导产业与资本密度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工业化对不发达国家来说至关重要。面临工业化的任务,不发达国家如何以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寻求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把资金均衡地投入到各种工业中去创造市场的全面扩展,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平衡增长的观点。这一增长的前提是资金大规模地全面投放,而这正是不发达国家所无力承担的。

对于手中掌握着有限资金的不发达国家的计划人员来说,“在规划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首先找出两、三个产业,它们的迅速扩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策动力。”即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确立主导部门,以主导部门的发展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种不平衡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发展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从而导致了部门间不同的增长率。第二,每个产业的增长都有着同样的逻辑曲线,起初增长缓慢,然后加速,达到规模经济,最后又趋向衰落。因而,计划工作首先是从确立主导部门开始的,随后向经济的其他部门展开。这一拓展的过程是依据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完成的。毫无疑问,计划人员新选择的主导部门必须是产业联系效应大的,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2.资本积累与通货膨胀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资本积累的程度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它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一些国家的政府失去了耐心,他们开始试图通过印刷货币或创造信贷来提高资本积累了。然而在这条路上,蹲伏着一只令人生畏的“拦路虎”一一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发展规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商品和劳务供给量的增加速度时,将会导致价格的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共存?这必须首先分析通货膨胀的基本目标和由此而带来的结局。如果一国政府是想借通货膨胀之手达到增加投资的目的,那么它们完全可以如愿以偿,因为价格比成本上升得更快,所以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利润。然而这并不是它的最终结局,虽然增加投资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了,但由此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

对于一个成熟的发展计划来说,不仅要确立国民经济中的主导部门,还必须解决地区发展问题。在计划中制定投资在地区间的分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都逃不脱一个同样的结果:资金将以不同的规模被投放于不同的地区。人所共知的原因是:首先,由于资源含量的不同,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增长潜力。其次,由于地理的因素,个别地区将会获得更为集中的发展。所以,“一个国家中某些部分将比其它部分发展得更快些,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经济现象。”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就是:地区的不平衡发展。

从全局和利益出发,资源应投向生产率最高的地方,但目前最富裕的地区并不就是前景最灿烂的地区,增长的潜力并不受制于固有的格局。一些地区之所以贫困,惟一的原因仅是被政府忽视了。开发相对落后地区的最主要措施是:首先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目前大多数贫困地区在能源、交通、教育等方面的瓶颈。其次需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投资。一些较落后的地区,只要给予足够的政策重视,并扶植其基础设施建设,其发展的前景令人鼓舞。认为落后地区的振兴只能靠大量的资金补贴就大错特错了。当然,这些补贴若是用于一项长期的投资一一教育,则可另当别论。

3.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战略

根据刘易斯的分析,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第二阶段,进口替代决定着发展的速度;第三阶段,不平衡增长可能导致结构性膨胀;第四阶段,打破瓶颈限制,降低进口倾向;第五阶段,潜在的出口增长将使经济更为成熟。当然,这五个阶段并不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顺序,跨越某个阶段而取得成功的国家并不鲜见。但是,谋求以出口增长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则是共同的。

在对外贸易中,不发达国家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上,总是以农产品和矿物原料支撑着出口。因为此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要比增加制造业产量从而扩大出口容易得多,但由此而带来的同题是: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收人弹性较小,它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就不可能提高很快。为了突破工业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不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相交换的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很多不发达国家通过不同的贸易战略,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政府职能

要使上述所说的几个方面能按我们的意图进行,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不发达国家面临着如此繁重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其政府肩负的责任要比一个发达国家的政府重得多。

首先,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诸如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所需的资本数额是巨大的,其在建项目建设周期也相对较长。这些项目大多是私人资本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的,只能凭借政府的力量来完成。在发展计划中,基础结构的建设应具有多重的砝码。“起初,人们坚持认为,要想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但过剩的基础结构对吸引投资也不会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不管是为了吸引自由投资,或是打破发展的瓶颈,基础结构的供给和需求应保持步调一致。

其次,一个国家不发达的症结所在,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低下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教育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是人们受教育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技能,这叫做“知识效应”;另一方面,教育还能够改变人们不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叫做“非知识效应”。所以,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是很高的。越是不发达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就越高。这使我们得出简单的逻辑理论:越是不发达国家就越应重视教育。

3.社会评价

刘易斯不仅积极从事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非常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他总结了在加纳、牙买加、西印度群岛、尼日利亚等不发达国家充任经济顾问的经验,于1966年写成了《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一书。

书中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

《经济学》[美国]保罗·萨缪尔逊著

独领当代经济学风骚的撼世之作

1.作者简介

《经济学》一书的作者保罗·萨缪尔逊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1915年,保罗·萨戮尔逊出生在美国印地安那州噶里城。童年的萨缪尔逊聪明活泼,善于思考,他看问题比同龄的孩子深刻、全面。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他接连跳级,15岁就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

萨缪尔逊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后到哈佛大学进修经济学,于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前一年,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助理教授,于1947年升任教授。他还曾兼任一些政府机构顾问和学会会长,并成为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第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其代表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1947)、《经济学》(1948)、1956年以来的《经济学论文集》。

2.核心思想

萨缪尔逊曾说过,他的兴趣在于教学和研究。但是他刚刚任教时,所使用的教科书如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极为陈旧,方法上没有数学分析,内容上没有吸收凯恩斯主义,根本没有反映经济学的变化发展,教师和学生都十分不满。萨缪尔逊决定自己来承担起改写入门教材的重任,并立即付诸实践。1948年,他终于实现了这桩心愿。他的《经济学:初步分析》一经出版便流行美国大学讲坛,它的影响还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被译成法、德、意、匈、波兰、朝鲜、葡、西、阿拉伯、日、俄和中文等外文,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13次再版,销量达数百万册,至今仍然畅销不衰,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在日本等国被评为优秀的入门教材。西方经济学界的许多人甚至认为,《经济学》是自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最重要的英文经济学著作。

3.内容梗概

《经济学》从1948年出版后,每三年修订再版一次,使内容不断增添,篇幅也不断扩大,中译本的第一版是根据第十版译出,此版共分六编四十三章。此处采用该版进行简介。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

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它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

第三编“国民产品的组成和价格决定”,主要介绍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是关于价格决定和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第四编“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围绕收入分配问题,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均衡价格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的学说,阐述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报酬分配。

第五编“国际贸易和财政”,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找解决的途经。

第六编“当前经济问题”,本编是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在《经济学》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部分论述了低收入的国家的成长分析和发展;生活质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的祸害;种族和性别歧视;在过分拥挤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资源的枯竭;减少贫穷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治疗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等当代最基本的经济问题。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了福利经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评论了各派经济理论,比较考察了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

以上是《经济学》这部著作的基本结构,这里要扼要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萨缪尔逊把经济学区分为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三大块。

他认为存在于生产理论、消费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领域中的静态均衡,其数学本质就是极值问题,均衡条件也就是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条件,于是,静态均衡问题都可以用数学中的古典优化方法加以处理,用微积分和线性代表加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