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或论教育》[法国]卢梭著
教育技术论的名著
1.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才思文藻风靡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并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巨著。他的《艺术与科学谈》获法国第戎奖,使他荣获欧洲哲学大师称号。他的文学名著《新爱洛猗丝》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很高地位,使他跻身于启蒙时期著名文学家的行列。《社会契约论》又译作《民约论》是他最为出名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人类解放的第一个呼声,世界大革命的第一个煽动者”。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家道中落的钟表匠家庭,自幼丧母,16岁离家外出流浪。在法国巴黎,他受一位教士“没有女人相助什么都办不成”的点拨,一生事业都得异性帮助。这些法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爱慕他的才华,供应他舒适的生活,给他介绍所需要认识的人。卢梭最喜爱的女人却是一个不识字的女仆,他们断断续续一起生活直到女仆去逝。他们生下5个孩子,卢梭把他们全部遗弃在孤儿院。官方的迫害和严重的疾病导致他脾气暴躁和高度神经质。他和与他齐名的作家伏尔泰各走极端。终于从两个人的私争发展为公开的抨击。伏尔泰在一本不具名的小册子里攻击卢梭是伪君=产,对子女没有感情,卢梭花费了5年时问写出揭露自己内心世界、“坦白得惊人”的杰作《忏悔录》。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卢松这位了不起的尘世槛外人的长眠之地,正对着伏尔泰的坟墓。
关于《爱弥尔,或论教育》的出版过程,在《忏悔录》中已有详述。本书大体与《新爱洛绮斯》、《社会契约论》同时期执笔,完成于1755年。
2.内容梗概
“无论制定什么计划都必须考虑两件事情,第一是那个计划要绝对的好;第二是那个计划是否容易实行。”
卢梭留下的这本《爱弥尔》,本来是指导实践、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作品,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革命的宣言。在现存制度下,宣言的命运只能是或被镇压或被漠视或被驱逐。卢梭和他的《爱弥尔》也完全遭到了这种不合理的对待。“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本书的这个开头语,确实是向时代的文明所作的果敢的挑战,而这正是本书的基本命题。
本书由五卷组成。全书的主题是使一个叫爱弥尔的孩子如何适应自然教育,各卷的主要内容与爱弥尔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第1卷是乳儿期;第2卷是幼年期;第3卷是少年期;第4卷是青年期;第5卷是对爱弥尔的伴侣苏菲的教育,即论述女子教育。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没有辨别能力,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生时不具有的东西,我们长大之后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教导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三种教师的教育方法有冲突时,孩子就不能成为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人。
教育一致,向着同一目的时,孩子就能按本来的目标受教育,度过始终如一的人生。
三种教育之中,唯有自然的教育是人所无法决定的,其他的教育必须和自然的教育配合一致。如果三种教育只不过是有所不同的话,教育是可能进行的。但是如果互相对立,教育就不可能进行。人类必须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必须决定是造就人还是造就公民。
卢梭设想了自然状态,说明了人类的共同体中有两种互相对立的目的,预想了与此相对应的两种相反的教育形态。一种是一般的公众教育,另一种是个别的家庭教育。卢梭对所谓“国家”和“公民”这种近代语言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他认为公众教育不能存在,家庭教育才是惟一的希望。
为了把自己造就成为绝对完整的、自己就是全部的那种自然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原则呢?下面是卢梭的准则。
第一个准则:使孩子充分利用自然所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
第二个准则:在身体方面和智慧、能力方面,给孩子以必要的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第三个准则: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不是自然发生的,只限于在他们真正需要时才予以帮助。
第四个准则:仔细注意研究孩子,分清孩子身上直接由自然产生的东西和由主观臆断产生的东西。
“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凡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做,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卢梭在列举了上述教育原则之后,又提出了每一发展阶段需要研讨的事情。
从哪一卷开始读都可以,卢梭凝视着孩子,他的眼睛是温和、尖锐而广阔的,完全可以不去介意他的若干自相矛盾之处。特别是见于第4卷的关于青年本质的记述,是美好而且严肃的。此外,这一卷中所写的“萨瓦省一个牧师的信仰自由”对了解卢梭的宗教观和哲学是绝对不可忽略的。正因为这一章,卢梭才被视为异端。
卢梭的“自然”是极难理解的概念。现举他的一个说法如下:“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当我们一议论到我们的感觉,我们便希望去追求或者避免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我们首先要看这些事物使我们感到愉快还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们对我们是不是方便适宜,最后则看它们是不是符合理性赋予我们的幸福和美满的观念。随着我们的感觉愈来愈敏锐,眼界愈来愈开阔,这些倾向就愈来愈明显;但是,由于受到了我们的习惯的遏制,所以它们也就或多或少地因为我们见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产生这种变化以前,它们就是我所说的我们内在的自然。”
3.社会评价
卢梭的教育方法也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教育,本书也是杰出的教育技术论名著。
书中阐明了卢梭一派所主张的赞美自由、摒弃人为造作的哲学的教育论。必须熟读深思才能理解其真意,是值得精读的名著。
这一作品的独创性,在于对自然和社会、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对立、自然的优越地位等问题的看法,发展了卢梭自《论学问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一书以来一贯主张的观点,阐述了新人的形成。比起各个具体的论述,我们恐怕更应当着眼于如何描写自然人的本质,所谓卢梭的“回归自然”在这里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瑞士]裴斯泰洛齐著
学习现代教育学的必读著作
1.作者简介
裴斯泰洛齐(1746~1827)出生于瑞士,一生致力于贫民救济事业和教育方法的探索,留下了许多著作,给近代教育以不可估量的影响。有许多知名之士访问了他在各地所建立的校园,其中包括福禄培尔和赫尔巴特。
他的应该加以重视的著作有《观察初阶》、《林哈尔与葛笃德》(1781~1787)、《数的直观教学》、《天鹅之歌》(1825)等。他的每一部著作,与其说是系统性的,不如说是为感情所推动而写的。正因为如此,才感情充沛,敲击人的心灵。
他与夫人安娜之间的清纯无私的爱情也为人所传颂。
2.内容梗概
“亲爱的盖斯纳先生,您说现在已经是发表我的关于民众教育理念的时候了,因此,现在我想试试看。我想通过一系列书信,把我对于民众教育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把我的观点尽量清楚地告诉您。”(第1封信)裴斯泰洛齐经过各种各样的实践和体验之后,开始看到了如同陷入泥淖一样的民众教育的实况。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怀有使民众彻底摆脱悲惨境地的愿望,救民于水火之中。他最初就直感到,为根本解决民众的悲惨境遇,必须以蕴藏在工业之中的“本质”为依据,然而他却不清楚这本质是什么。他长期苦于自己的力量不足无以实现崇高的愿望。他被社会评价甚高的《林哈尔与葛笃德》,也只被认为是表示内心之软弱的作品,虽然是像在谈论生命,但却像没有生命的石头一样横卧在同时代之间而已。
在这种痛苦的心情之下,他严格剖析自己,同时在反复思考,在总结自己决心做教师以后的生活和经验的基础上,终于树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以孩子们在纯洁的自然之中共同学习时表现的那种以同情和信任为基础的人类之美,以及以此为立足点去探索民众的教化才可能实现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想“把这个秘诀交给母亲,交给孩子们,交给纯洁的人们”。
“儿童诞生的时刻,就是对他进行教育的最早时刻。从他感觉到自然的印象的那个瞬间,自然就在教育他。所谓生命之新,也就是感受这些印象的能力成熟了,就是已经形成了的生理性幼芽——它是以全部力量和全部冲动开始形成自我的机会——萌发了。这就是希望成为人并已被决定成为人的生物现在已经成熟和觉醒了。因此,一切所谓的人的教育,不过是求助充满盼望和期待的自然之手发展自我的一种技术。”
这样,裴斯泰洛齐发现并确认了若干教育原则,后人继承了这些原则,这些总称为直观原则、生活原则、自己动手原则和爱的原则。他叙述了把这些根本原则具体应用于教学时应如何认识和如何处理。他所发展的新教学法,确为近代教育史揭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14封信中,最后的两封可以说是研究一般宗教和道德的。“我不能不谈我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部分就结束我的信。所谓关键部分,就是我断定为普遍正确的人类发展上的若干原则,和崇拜上帝的本质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第13封信)于是,裴斯泰洛齐以母子之间的人际关系作为基轴,研究了如何在人的本性中培育对人的爱、对人的感谢和对人的信任,培育其深处所不可缺少的感情,与人类和谐一致的能力。他的结论是,在婴儿和母亲的自然关系所显示的自我发展的根本特征中,也完全蕴藏有人类对造物主皈依的特有情调的感性萌芽及其本质。把自我能力的最初觉醒与同样刚刚萌发的因对上帝的信仰而产生的道德感情相结合,在这种母亲的爱和尝试之中,就存在着教学和教育所必须重视的基本立足点。这种确信,正是裴斯泰洛齐继续摸索的一切救济民众的活动的出发点。
在裴斯泰洛齐的眼里所看到的当时的国民教育是违背了这些原则的。所以,他大声疾呼:
“人类啊!人类啊!当对母亲以至对上帝的信赖的感情,同对世界的新现象和其中所有的一切信赖和感情要互相分离的时候,你们必须用一切方法和力量,在孩子的心中一心一意地保持感谢、爱、信赖和服从的感情,上帝就在这些感情中,你们的道德的生命的全部力量就是和保持这些感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啊!当这些感情在婴儿心中萌生的自然根源快要枯死之时,要采取使这个根源复苏的新手段,必须依靠这种世界新现象的刺激与这些感情的结合去培育孩子,去触动他们的感觉。”
唯有这种新方法才是裴斯泰洛齐的方法。那就是把培养道德的感情辅助手段和增长知识的感情辅助手段相融合,通过练习使孩子在一切权利和义务方面独立,即作为公民而自立。
3.社会评价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1801年),是以14封书信形式写成的作品,是他在各地建立了学校因而声望日隆时写的,以最完整的形式说明了他自己关于教育的观点,后世评价甚高。
本书是历史上最大教育家的代表作,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学的本源。
在提倡学校改革的同时,特别强调必须进行由母亲启蒙的家庭教育。是学习现代教育学的必读著作。
《人的教育》[普鲁士]福禄培尔著
现代教育的基础作之一
1.作者简介
福禄培尔(1782~1852)在专心致志于教育的70年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独创性的“幼儿园”;从根本上使其实践骨架得以形成的理论著作,就是《人的教育》。
这是把孩子们的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指导原则,与对世界整体的思辨性的洞察相结合的一个范例,读起来或许有不易解之处。福禄培尔的世界观可以说是“万有在神论”,由浪漫主义、唯心论和他独特的本质——直观的“球的法则”等三要素构成。
其他尚著有《母亲之歌与爱育之歌》。
救济贫穷的民众是他的宿愿。普鲁士政府曾明令禁止幼儿园运动,但是,现今幼儿园已扩展到全世界,福禄培尔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2.内容梗概
“在万物之中存在着永恒的法则。它蕴含在万物之中,活动在其中,支配着它。无论在自然之中或精神之中,无论在自然和精神统一起来的生命之中,这个法则从古到今都毫无变化地显现着。这个全能的法则,是渗透一切的、明晰确定的、富有生命力的、自觉的,因而这就必然存在着一个统一者,这个统一者就是上帝。”
万物的使命,就是在发展其本身的同时表现其本质,就是通过外在的东西宣告神的存在。人的特殊使命,就是能有意识地、自由地认识和明确地洞察人的本质——神的统一的内在法则。以自我的决定和自由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实现它,使它活动起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