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德伯家的苔丝》:资本主义道德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后期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
农村姑娘苔丝淳朴、美丽,因为家境贫穷,到农业资本家德伯家当女工,被少爷亚雷奸污,生下私生子,从此受到人们的歧视。孩子病死后,苔丝到一家牛奶场做工,认识了牧师的儿子、大学生安玑·克莱。克莱爱上苔丝,她却因为隐痛和自卑而多次拒绝,但最后终于结婚。在新婚之夜,苔丝真诚地向克莱讲述了这件不幸的往事,克莱却具有资产阶级的道德偏见,不能谅解,遗弃了苔丝,远走巴西。苔丝从此更被看作“坏女人”,辗转流离,处境十分悲惨。她心里仍深爱着克莱,但遇到亚雷的纠缠,在危难中不得已只好与他同居。这时克莱终于悔悟,突然归来,苔丝对自己这种处境感到痛苦和绝望,杀死了亚雷,与克莱在荒原中度过几天逃亡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作品揭示出苔丝的悲剧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趋于破产,农民由于生活艰难而不得不忍受剥削、压迫和凌辱,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偏见对苔丝的打击和迫害。苔丝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饱受歧视、欺凌,克莱的遗弃更使她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毁灭了她对生活的最后一点信心。作者对苔丝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向资本主义的社会道德提出了强烈抗议,但又从宿命论观点加以解释,并表现出很浓的悲观主义色彩。
15.《傲慢与偏见》:爱情婚姻的写真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了乡绅班纳特家五个女儿的爱情和婚姻。大女儿吉英性格温柔,心地善良,但意中人彬格莱在姐妹和朋友的影响下一度改变态度,使她十分痛苦,经过许多曲折以后才重归于好。最小的女儿丽迪亚浅薄轻浮,整天忙于卖弄风情,沉溺于玩乐。后来她与军官韦翰私奔,而韦翰放浪嗜赌,感情冷淡,婚后生活十分糟糕。作者批评说:“这种只顾情欲,不顾道德的结合,实在很难得到久远的幸福。”二女儿伊丽莎白则是作者赞美的人物。她意志坚定,见解深刻,具有妇女独立平等的意识,鄙薄以财产、门第为标准的庸俗婚姻。她坚决拒绝了愚蠢自负的牧师柯林斯的求婚,对另一个显贵的求婚者达西的傲慢态度也予以斥责,直到达西有所悔悟才谅解了他。书中的另一个插曲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蒂因为家境不好,本人年龄已大而勉强嫁给了柯林斯。作者以婉讽的态度指出:“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至挨饿受冻。她现在就得到这样一个储藏室了。”
小说批判了对待爱情婚姻的种种错误观念,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是有进步意义的。作者还对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描写真实细腻,语言清新流畅,富于机智幽默,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6.《唐·璜》:不朽的艺术经典
《唐·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英国拜伦著。原拟作25章,因诗人早亡,写成16章。描写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与有夫之妇朱丽相爱,被人发觉后出国浪游。在一岛上与海盗之女海黛相爱,海黛之父外出归来,将他送往奴隶市场拍卖。土耳其苏丹王后因其貌美,遂买去作为宠人。唐璜设法逃离后宫,参加1790年俄国围攻伊斯迈尔战役。胜利后作为军使派赴彼得堡,又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宠幸,继而被命为特使派往英国,成为英国上流社会时髦人物,继续发生了种种浪漫事迹。此作通过主人公唐璜的冒险经历和爱情遭遇,描绘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生活图景,着重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堕落与英国资产阶级的军事经济掠夺,并具有个性解放、政治、哲学批判等内容。长诗情节离奇曲折,富有异国情调,又饱含现实主义内容,采用了幽默、讽刺、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段。是诗人代表作之一。
17.《艰难时世》:功利主义哲学的破产
《艰难时世》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
工业城市焦煤镇里有两个上层人物:工厂主、银行家庞德贝和退休的五金批发商、议员、教育家。葛擂硬·庞德贝主宰着焦煤镇的经济命脉,为人冷酷、傲慢,厚颜无耻。在他的统治下,焦煤镇浓烟蔽日,污水遍地,劳动者处境悲惨,他却宣称煤烟有利于肺部,把工人当作干活的“人手”,残酷压榨。他靠剥削致富,却经常夸耀自己本是弃儿,后来白手起家,并且为此不许母亲在镇上露面。
庞德贝厂里有个工人叫斯蒂芬,他诚实善良,在工人组织工会展开斗争时,虽然拒绝庞德贝的拉拢,但反对强硬手段,一心希望人与人能相互了解,和睦相处,结果反被庞德贝开除。葛擂硬之子汤姆偷窃了银行的钱,庞德贝认定是他干的,又受到通缉、迫害,最后悲惨死去。葛擂硬是焦煤镇精神上的统治者,性格生硬冷酷。他信奉所谓“事实哲学”,凡事只讲实利,并用这种原则来教育学生和子女。他逼迫女儿露易莎嫁给五十多岁的庞德贝,认为考虑爱情是“不适当的”,而应当考虑“明确的事实”即功利。结果露易莎生活十分痛苦,甚至差一点上当,随人私奔。儿子汤姆在“事实教育”下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最后堕落成盗窃犯。葛擂硬最得意的学生毕周拼命追捕汤姆,企图取得他的职位,还振振有辞地拒绝葛擂硬的求情,宣称“事实哲学”教会他维护个人利益,师生之情不过是一种买卖关系。葛擂硬尝到了“事实教育”的苦果,同时,马戏团小丑的女儿西丝对他一家给予同情和帮助,使他感到人性的温暖,终于转变成了一个讲仁爱的人。
《艰难时世》直接反映了英国社会尖锐的劳资矛盾。焦煤镇这个虚构的市镇展示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环境,这里黑烟滚滚,河水被污染成紫色,工人住在狭窄的房屋里,而资产者却住着郊外的高级住宅。庞大的机器像患了忧郁症的大象,工人则被当作长着两只手、一个胃的活机器,为资本家创造着财富。非人的压榨和剥削吞噬了无数像斯蒂芬这样的工人的生命。尖锐的阶级对立导致工人的反抗,焦煤镇的工人开始组织工会,为争取自身的权力而斗争。狄更斯虽然不同意人们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但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造成工人的苦难、导致工人进行反抗的根源,并且在整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较早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作品在写作上采用艺术夸张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描写典型环境。同时还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结构较为严谨明晰。
小说还描写了葛擂硬事实教育的恶果和庞德贝剥削工人的罪恶两条情节线索彼此联系,交叉发展,同时又贯穿着功利主义哲学和仁爱精神两条主题线索的矛盾对立。小说分为“播种”、“收割”、“入仓”三部,层次分明,以“三部曲”的形式揭示了功利主义哲学的因果逻辑和必然破产的命运。
小说在细节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狄更斯幽默、讽刺的特色。
18.《变色龙》:讽刺小说的典范
《变色龙》是19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奥楚蔑洛夫是一名沙俄警官,正在巡查市场,一只小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一口,他前来断案。一开始他威风十足地要处死小狗,并“拿点颜色”给主人看,可一听这像是将军家的狗,便转而怒斥首饰匠想讹诈赔偿费。接着,巡警说狗并不是将军家的,他又骂起小狗既丑且贱来,并对受害者表示同情。人群中却又有人肯定这是将军家的狗,他居然又第三次转变态度,夸小狗“名贵”和“娇嫩”。这时,将军家的厨师来了,奥楚蔑洛夫一听他予以否认,便马上决定将这“野狗”弄死。然而这狗最后被证明是将军哥哥家的,他立即谄媚之态毕露,大夸小狗“伶俐”,还威胁说早晚要收拾被咬的首饰匠。奥楚蔑洛夫前后五次“变色”,淋漓尽致地暴露了沙皇政权的鹰犬一方面趋炎附势、奴性十足,另一方面则专横暴戾、欺压人民的丑恶本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沙俄统治阶级的无所不在的淫威。
作品撷取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在短短的篇幅里以小见大地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戏剧性的情节、简洁有力的描绘和人物高度典型化的语言,无不闪烁出强烈的讽刺锋芒。
19.《海燕》:无产阶级革命诗篇
《海燕》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写于1901年,是呼唤和迎接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壮丽诗篇。
《海燕》运用了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一方面,用乌云、狂风、雷、闪电等象征黑暗的反动势力,用海鸥、海鸭、企鹅等水鸟象征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用大海象征日益觉醒的人民群众,用暴风雨象征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用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中心形象海燕则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战士及其昂扬奋发的战斗精神。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即对暴风雨到来之前、暴风雨逐渐逼近和暴风雨即将来临的三个情景的描绘。一开始,在“苍茫的大海上,风在聚集着乌云”,这时出现了海燕的身影,“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声里,乌云听见了欢乐。”与它相对比,水鸟们或呻吟、或飞窜、或躲藏,惊惶失措、丑态毕露。接着,暴风讳i越来越近,群鸟都潜踪匿影,只有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由“飞翔”而“飞舞”,由“欢乐”而“大笑”。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乌云、狂风、闪电的淫威掩盖不住它们的虚弱,所以海燕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最后,暴风雨一触即发,“狂风吼叫……雷声轰鸣……”。海燕作为“胜利的预言家”,满怀战斗激情和大无畏精神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海燕》愤怒地抨击了反动势力,有力地揭露了机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庸人,生动地反映了革命群众和反动势力之间的激烈搏斗,预示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海燕作为革命战士和预言家的象征,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昂扬的战斗激情和乐观主义信念,对俄国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起着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20.《母亲》: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母亲》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1868~1936)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里程碑。高尔基的青少年生活十分贫困,但他立志要了解社会,曾两次漫游俄国,并广泛地接触了当时俄国的下层人民,在这所社会大学里所学到的许多东西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初期——19世纪90年代,结束于20世纪30年代。在这40多生三的创作生涯中,高尔基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直接影响和帮助下,创作了成熟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而且其创作成就也表现在各方面:他是小说家,同时也是剧作家、诗人、政论家、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列宁曾对高尔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给予十分恰当的评价:“高尔基同志用他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把自己同俄同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结合得太牢吲了。”“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在高尔基的众多作品中,1906年创作的《母亲》,使高尔基的创作达到新高峰,是他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开辟新纪元的辉煌之作。《母亲》第一、二章,简明地勾勒出旧俄时代老…代工人的悲惨命运,具体地展现小说情节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笫三章开始,正面描写俄国年轻一代工人的迅速成长,以及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以巴威尔为首的马克思主义秘密小组积极宣传革命真理,深入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了“五一”示威游行。游行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巴威尔及其战友被捕。母亲尼洛夫娜在儿子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提高了阶级觉悟,从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沙皇政府无理审判革命者,巴威尔针锋相对,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号召人们奋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后,巴威尔及战友被流放西伯利亚。尼洛夫娜散发传单被捕,她高呼“用血是冲洗不掉理性的”,深信革命经过暂时的失败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小说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解放运动第三期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工农革命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的鲜明主题,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