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火洗礼的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保尔·柯察金是穷苦工人的孩子,受尽压迫凌辱,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共产党员朱赫来的教育使他有了自觉的革命意识,后来他参加红军,受到战火的洗礼,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转入建设战线后,艰苦的斗争进一步锤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在修筑波耶卡窄轨铁路的工作中,他带领共青团员经受了严寒、饥饿、疾病的巨大考验,忘我劳动并和错误思想坚决斗争,最终完成了任务。艰苦卓绝的战斗和工作使保尔身体受到严重创伤,他最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仍然以笔为武器,继续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保尔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英雄的过程,概括了革命青年一代在党和老一代革命者的教育下,在革命斗争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的光辉历程。小说集中刻画了保尔高度的阶级觉悟,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鲜明的阶级爱憎和高度的革命原则性,以及对待爱情、友谊的崇高品德,从而塑造出新一代革命青年的典型、一个共产主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小说虽然以作者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却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对成千上万的优秀人物进行了典型概括。同时,作者还注意把人物放在广阔而真实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塑造。作品洋溢着革命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多运用抒情插叙,并以书信、日记、内心独自、格言警句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2.《基督山伯爵》:正义之颂歌
《基督山伯爵》是19世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长篇小说,根据巴黎靴匠皮科的冤案和复仇事实写成。
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初期,水手爱德蒙·邓蒂斯因替拿破仑党人传送信件,被邓格拉斯告密、弗尔那诬告和代理检察官维尔福陷害,在新婚时被捕,并在死牢中关押了14年。后来邓蒂斯侥幸越狱,凭狱友法利亚神父告知的秘密获得巨大财富,报答了曾努力营救他并照顾老父的恩人,然后按计划去惩罚陷害自己的仇人。七月王朝时期,化名基督山伯爵的邓蒂斯来到巴黎,此时邓格拉斯已成为银行家,弗尔那做了伯爵和议员,并与邓蒂斯的未婚妻梅塞黛斯结了婚,维尔福则是巴黎法院的检察官。邓蒂斯揭露了弗尔那在希腊出卖和杀害亚尼纳总督等一系列罪行,同时,梅塞黛斯认出了邓蒂斯,将真情告诉了儿子,两人离家出走,从而逼得弗尔那开枪自杀。邓格拉斯则被邓蒂斯运用金钱的力量和个人智谋弄得破产逃亡、饱受折磨。随后,邓蒂斯利用维尔福夫人以毒药谋害维尔福全家,并利用维尔福的私生子来打击他,令其发疯,终于完成了复仇任务。这部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法国封建复辟和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批判黑暗现实、歌颂正义的思想倾向,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23.《茶花女》:高贵的卑贱者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先以小说形式发表,紧接着又改编为戏剧,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后来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又将它改编为歌剧,在世界各地久演不息。
故事的蓝本取自当时巴黎妓女玛丽·杜普莱西的经历。她从农村来到巴黎,沦为娼妓,又患上肺病,年仅23岁即死去。《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也来自农村,沦为权贵们的玩物。在绝望之下,她在狂欢生活中寻求刺激和麻醉。富家子弟阿芒和她邂逅,产生爱情。她决心脱离苦海,怀着对幸福的憧憬,变卖了首饰、珠宝和一切财产,偿清债务,准备和阿芒一起过简朴的家庭生活。但是,阿芒的父亲认为这样的婚姻将玷污门楣,横加阻挠,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逼迫玛格丽特与阿芒断绝来往。玛格丽特为不影响阿芒的“前程”和阿芒妹妹的“婚姻幸福”,被迫作出牺牲,重蹈火坑。然而阿芒不明真相,对她百般羞辱。最后,玛格丽特在冤屈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身心交瘁,悲惨死去。
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黑暗和冷酷无情,反映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普通人的悲惨命运,同时通过玛格丽特的优美心灵和高尚行为证明了卑贱者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那些高贵、富有的贵族老爷和资产阶级。
24.《红与黑》:平民的堕落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
于连出生于二小城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场主家庭,富于才干,并怀着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他曾受到启蒙学说的影响,也向往出身低贱的青年能靠建立军功而飞黄腾达的拿破仑时代,但在封建复辟时期这种愿望不可能实现。他决心隐藏自己的观点,熟读《圣经》和宗教典籍,打算通过教会的道路来达到目的。由于当地神甫的介绍,他到市长德·瑞那家作家庭教师,了解到小城上流社会的虚伪卑鄙,一方面怀有平民的愤慨和反感,另一方面也受到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开始学会伪善和向环境妥协。后来他与德·瑞那夫人的暧昧关系暴露,被迫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在这个阴森可怖、尔虞我诈的“人间地狱”里,于连的自由思想和个人欲望倍受压抑,也曾对教士们的表面虔敬、实则阴险狠毒感到憎恶,但他决定“用达尔杜弗的办法去对付达尔杜弗们”,不信神而假装虔诚,苦读神学,“每分钟都假冒伪善”,终于得到奖赏和升擢,感到在教会的道路上成功有望。由于神学院的派系斗争,于连所依靠的彼拉院长离职,在他的推荐下,于连又来到巴黎木尔侯爵家任秘书。在这个“阴谋和伪善的中心”、封建复辟派的大本营里,于连那平民阶级的傲气已残留无几。他用恭顺逢迎和竭诚效劳来博取侯爵的赏识,甚至冒生命危险为贵族阴谋会议传递情报。他还用猎取侯爵小姐玛特儿的爱情的方法来实现野心,终于获得初步成功,踌躇满志。此时,德·瑞那夫人在教士威逼下写信揭发他,于连的美梦幻灭,在激怒之下他枪击德·瑞那夫人,经过审判,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红与黑》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法国波旁复辟王朝后期的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复辟、反教会的政治倾向。小说对封建贵族、反动教会和大资产阶级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尤其揭露了他们维护封建复辟的反动本质。以木尔侯爵为代表的贵族穷奢极欲、作威作福,丧心病狂地纠结力量,策划阴谋,企图全面恢复封建专制制度。教会是封建王朝的强大支柱,教士们伪善阴险,从事钳制思想、刺探告密的特务活动。德·瑞那本是个工业家,后来参加保皇党而当上市长,哇列诺这样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则极其贪婪无耻,因投靠复辟势力而飞黄腾达。这三种势力沆瀣一气,维持着当时法国黑暗腐朽的封建复辟制度。
小说反映了贵族、教会与第三等级之问,复辟与反复辟之间紧张激烈的阶级斗争。主张君主立宪的自由党人、实业家一直在进行政治活动,在维立叶尔市,一个工业家参加副市长竞选,令保皇党人惊惶不安;查理一世驾临时,过激民主党的上百种报纸进行反面宣传。与此同时,封建复辟势力也疯狂活动。在秘密会议上,他们提出“死斗”,计划改组内阁,组织贵族武装和教士队伍实施镇压,甚至要引进外国军队。这种尖锐紧张的阶级斗争,正是对封建复辟后期社会现实和政治局势的真实写照。
小说还进一步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日益增长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以及复辟势力的腐朽虚弱,暗示了法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当时自由思想深入人心,启蒙著作在平民中流传,人们普遍怀念拿破仑时代。在于连身上也反映出要求平等自由、反抗封建压制的思想。贵族们到处看到“一位罗伯斯庇尔和他驾来的囚车”,预感到被送上断头台的命运。他们妄图作垂死挣扎,却色厉内荏。
木尔侯爵把“侯爵爵府”几个字刻在门侧石头上,以免引人注目。在秘密会议上,他们也哀叹“朝廷、教会、贵族,明天都会消灭”!小说描写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的政治局势,一方面是反动复辟势力“黑云压城城欲摧”,另一方面却是革命即将爆发,“山雨欲来风满楼”,预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小说语言简洁精炼,风格朴素明净。此外,小说标题的寓意性也值得注意。
人们曾把“红”与“黑”解释为象征拿破仑军队的红军服和教士的黑袍、革命和封建复辟、热情和阴谋、或者小说中出现的两种色彩等等。总之,这种寓意性手法有助于表达作品的社会政冶内容和主题思想。
25.《人间喜剧》:“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人间喜剧》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的巨著,这部巨著是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它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真实生活与风俗人情,而且艺术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阶级斗争发展史、政治经济发展史和社会思潮发展史。它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人问喜剧》就是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1845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总目》问世,计划写作长、中、短篇小说137部,但到他逝世之日止,仅完成91部,他把全部作品分为三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①“风俗研究”是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从各个方面反映法国当代社会生活,如“私人生活”着重描写人们在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由于感情冲动或经验不足而酿成的过失与灾难,代表作有《高利贷者》、《夏倍上校》、《高老头》等。“外省生活”着重描写人们成年时代的行为,处于因热衷于个人盘算、利欲和野心而引起的冲突之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搅水女人》、《幻灭》等。“巴黎生活”着重描写大都会的风俗,汇合了“大善与大恶”、朴素的情感与肆无忌惮的欲念,代表作有《法西诺·卡纳》、《邦斯舅舅》等。“政治生活”着重描写人与人、集团与集团间的利害关系,代表作有《恐怖时代的一个插曲》等。“军事生活”着重描写动荡社会中征服与防御问的矛盾,如《舒昂党人》、《沙漠里的爱情》。“乡村生活”描写乡村各阶层的矛盾,代表作有《幽谷百合》、《农民》等。
②“哲学研究”与“风俗研究”的关系特别密切,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种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追索其隐蔽着的重大意义,代表作有《长寿药酒》、《不可知的杰作》、《绝对之探求》等。
③“分析研究”仅完成《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主要是根据人类的“自然法则”和真、善、美的人道主义原则,分析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人间喜剧》通过“编年史的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汇集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它以描写“资本主义地狱”的罪恶为主要任务,再现了资产阶级血腥发家史、贵族阶级的没落腐朽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此外,小说集也表明了作者主张自由贸易、发展工商业和农村资本主义的经济观以及要求作家必须面向生活,文学必须通过艺术来概括反映生活的文艺观。
26.《欧也妮·葛朗台》:吝啬鬼的极致
《欧也妮·葛朗台》是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
法国外省索漠城的葛朗台老头是箍桶匠出身的大富翁,生性贪婪、吝啬。他在巴黎的弟弟破产自杀,侄儿查理前来投靠,葛朗台表现得冷漠无情。他的独生女儿欧也妮对查理产生爱慕,瞒着父亲赠与积蓄,帮助他到海外谋生,行前还共誓婚约。葛朗台得知后暴怒,残酷地折磨女儿,逼死妻子,又哄骗女儿放弃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后来葛朗台病死,欧也妮继承了全部财产。七年后,查理靠贩卖人口发了财,回到巴黎,向一个贵族的女儿求婚,遗弃了欧也妮。欧也妮以德报怨,偿清了查理父亲的债务,成全了他的婚事。最后,欧也妮与本地蓬风先生结成名义上的婚姻,孤寂地度过余生。
小说出色地塑造了葛朗台老头这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者形象。他贪婪成性,又精又狠,通过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营和重利盘剥,并利用政治投机手段暴富,像“老虎”和“巨蟒”一样疯狂地聚敛财富。他也吝啬到冷酷无情的程度,衣食简陋,全家人只准点一支蜡烛,对亲人像暴君一样克扣压制,他的本质是疯狂的拜金主义,摩挲金币是他惟一的乐趣,重病垂危时也只有黄金的闪光能使他“心里暖和”。小说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家庭、亲属、爱情、婚姻无不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作者通过欧也妮的悲剧控诉了金钱统治的罪恶,并赞美她纯洁、善良的品德,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