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4014100000029

第29章 中外文学名著(14)

32.《漂亮的朋友》:人性的堕落

《漂亮的朋友》是19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杜洛阿是个相貌漂亮的青年,但不学无术而又贪婪狡诈。他在非洲服役后回到巴黎,穷愁潦倒,却梦想着飞黄腾达。一日他偶遇军队中的同伴“管森林”,在他的帮助下做了记者,并由管森林的妻子玛德莱茵代笔发表文章。在记者生活中他洞察上流社会的肮脏秘密,变得更为圆滑老练。不久,他引诱了上流社会的马莱勒太太做他的情妇,并在管森林死后与玛德莱茵结婚。通过交际投机和投靠财阀和政客,他不断升迁。随后,他以卑劣手段诱奸了报社老板的太太,接着又决定进攻老板的女儿荼茵。为此,他一方面设圈套捉奸,迫使玛德莱茵离婚,另一方面先发制人拐走荼茵,迫使老板应允婚事。他终于爬到报社总编的位置,并看到通往内阁的道路已展现在眼前。

杜洛阿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产阶级贪婪狠毒、虚伪狡诈、灵魂堕落的典型形象。通过他使用卑劣手段混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统治集团的过程,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当时法国政界、财界、新闻界以及整个上层社会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

33.《羊脂球》:卑鄙的“高贵者”和高尚的“卑贱者”

《羊脂球》是19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

普法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军败退,10个旅客乘车离开普鲁士军占领的鲁昂城前往哈弗港。旅客中有属=F上层阶级的葡萄酒批发商鸟先生夫妇,纺织厂主兼州议会议员拉马东夫妇和贵族地主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一个民主党政客高尼岱,两个修女,还有一个外号叫“羊脂球”的妓女。第一段行程开始时,大家以轻蔑的态度对待羊脂球。可是除羊脂球外,他们都没有带食物,等到饥饿难捱、羊脂球善良地邀请时,他们便抛开“尊严”,扫光了羊脂球备用三天的食物。晚上住宿多特镇,驻扎当地的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不放马车走。羊脂球出于爱国心,坚决拒绝。同车旅客开始也表现了“义愤”,但滞留两天之后,态度逐渐发生变化,最后采用各种卑鄙手段逼迫羊脂球屈服。鸟先生主张把羊脂球绑起来送给敌人,布雷维尔伯爵以漂亮动人的言辞进行“说服”,伯爵夫人和两个修女则旁敲侧击地宣扬所谓妇女的“牺牲”和“义务”,高尼岱伪装愤慨,却企图趁危侮辱羊脂球。最后,羊脂球被迫答应了敌人的要求,马车得以放行。在后来的旅程中,“正人君子”们一致把羊脂球视为肮脏的贱货,不屑一顾,各自大嚼着携带的丰盛食物,听凭羊脂球在饥饿和被凌辱、被出卖的痛苦中哭泣。

小说构思巧妙,情节结构严谨。它以生活中一件似乎平凡却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小事,从侧面来反映普法战争,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意义。小说在十个旅客中集中了贵族地主、大资产者、州参议员、上层妇女、修女、民主党人和妓女各种身份的人物,形成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这在战乱时期也十分符合情理。小说先写故事的背景,再写马车上的第一段行程,然后以多特镇旅馆中发生的事件为描写主体,安排了一场尖锐冲突,最后写马车继续上路。四部分衔接自然,主次分明。

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贯穿全篇的是卑鄙的“高贵者”和高尚的“卑贱者”之问的鲜明对比,这又体现为逃离鲁昂不同原因的对比、两次在马车上对待饥饿的同伴不同态度的对比、尤其是对待敌人的侮辱性要求的不同思想言行的对比。此外,在那群“体面的坏蛋”内部也有丰富的对比。这样就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有力地体现了主题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结尾一分高明。作家特别描写马车重新上路的情景,这些“正人君子”们刚刚丧尽廉耻地出卖了自己的同胞,这时却又把她当作“贱货”来唾弃,任她在饥饿和屈辱中悲愤哭泣,尤其是在羊脂球的哭泣声中高尼岱居然唱起象征法兰西爱国精神的《马赛曲》,这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说描写简洁明晰,准确生动。在人物肖像方面,例如对羊脂球、鸟先生、两个修女等都是抓住最突出的特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人物的语言也是高度个性化的,符合其身份、教养和性格特点。

34.《约翰·克利斯朵夫》:音乐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杰出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的一部史诗般的巨著。

他曾因这部作品荣获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及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最伟大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展开,描写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在德国、巴黎、瑞士和罗马的生活经历,描绘出欧洲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克利斯朵夫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己也是个有才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他不愿以音乐来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禄。他为人爽直,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活的美好理想,应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然而,他却蔑视广大劳动群众,自以为高人一等,他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自始至终坚持个人主义的反抗。罗曼·罗兰不仅是大作家,而且是音乐家,对艺术史、音乐史有精湛的研究,其音乐才能也渗透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和情节之中,影响到作品的结构和描写手法,赋予小说以音乐性和节奏感,从而在小说创作中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音乐小说”。

首先,小说具有音乐的构思。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曲,有序曲,有发展部,也有尾声。每一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人物的思维活动又像不断变换的旋律。前三卷为序曲,写克利斯朵夫的故乡环境,最初的朦胧感受,经常接触的人物,他的初恋以及逐渐体会到的生活苦味和社会不平。接着的五卷是发展部,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对当时社会及资产阶级虚伪艺术的反抗,叙述他的友谊和恋爱,第九卷是高潮,写他投身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寻求同人民结合的道路。第十卷为尾声,主人公晚年万念俱灰,隐居山中,专心致志于宗教音乐的创作,最后在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及往事回忆中死去。综观全书结构,都是以“感情为程序”,“以艺术的内在因素为先后,以气氛和调子来做结合的原则”,写出了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观,形成了一个个回旋流动的乐章。在描写手法上,作品插进一些散文的笔调,乐中有画,画中有乐。作者还发扬了法国小说中传统的心理分析,把心理描写与自然景色描写以及作家本人的哲理思想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衬托了人物的性格,突出了人物的感受,使作品既富有抒情和政治特色,又有着音乐的意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5.《国际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国际歌》是巴黎公社革命诗人欧仁·鲍锹埃的诗作。

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列宁),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原诗共六节,比尔·狄盖特谱曲时选出三节和“复唱”部分,成为三段加副歌的形式。第一段主要内容是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奋起,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歌曲一开始就发出强有力的呼喊:“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为真理而斗争”。接着明确地宣布自己斗争的目的是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即完成以革命暴力摧毁一切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历史使命。第二殴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和全人类,不能寄希望于“救世主”和“神仙、皇帝”,而是“全靠我们自己”。同时,歌曲还指出要“让思想冲破牢笼”,即《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从巴黎公社因为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又受到蒲鲁东主义、布朗基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而导致失败中总结出的历史教训。

巴黎公社留下的另一条历史教训是未能及时、彻底地打击敌人,所以第二段末进一步指出“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无产阶级必须不断战斗,把革命进行到底。第三段揭示了人民创造世界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而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光辉前景。“是谁,刨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过去的人类历史是被颠倒的,“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可是,“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无产阶级革命必将揭开世界历史的光辉新篇章。“副歌”则概括、深化了全诗的主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作“最后的斗争”,满怀信心地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代表,具有崭新的艺术特色。它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一方面历史地描写了革命现实和总结了革命历史经验,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特征,塑造了无产阶级集体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又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对理想的向往,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它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战斗风格,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具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并使用政论性、号召性、鼓动性的诗句,富于政治感染力。它在形式上吸取了民歌的特点,朴实、通俗、明快,结构上整齐严谨,回旋往复,并以副歌反复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