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玛利·亨利·贝尔(1783~1842)是法国小说家,1783年1月25日于法国东部诺布尔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司汤达7岁丧母。外祖父是医生,思想开放,十分关怀司汤达的成长。司汤达从小在信仰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影响下长大。
1796年至1799年在家乡的中心小学上学,毕业后到巴黎,在拿破仑军队中谋职。他认为拿破仑是使法国和欧洲从封建束缚获得解放的英雄,甚至在遗嘱中说:“我只尊敬一个人,就是拿破仑。”1800年随军来到意大利,接触了具有文艺复兴传统的文学艺术。
自1800年至1814年,司汤达重返拿破仑的军队任职。他跟随“大军”转战欧陆,直到拿破仑帝国倾覆。从1814年司汤达长期侨居米兰,他在意大利开始写作。1821年,意大利各地革命失败,司汤达被奥国警察驱逐出境,回到巴黎。
司汤达于1823至1825年发表的《拉辛和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宣言。从1831年至1842年,是司汤达最重要的创作时期。
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芒斯》(1827)以讽刺的笔墨描写企业家和特权阶级人物。第二部长篇小说《红与黑》写一个出身低微的外省青年于连·索墨尔有一定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中当家庭教师时,勾搭上主人的年轻妻子;后来又在巴黎勾搭上一个贵族小姐。市长夫人德·瑞那出于嫉妒,揭穿了他的丑行。
他一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法庭以预谋杀人罪判处他死刑。《红与黑》认真描写了过去从来没有人描写过的“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这是欧洲第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1834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至1901年出版。1838年,他用口述方式写成另一部杰作《巴马修道院》。
《巴马修道院》反映1796年至1830年意大利北部地区反抗欧洲封建势力“神圣同盟”的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正义斗争。滑铁卢战役的描写是小说中出名的精彩篇章。
在司汤达的短篇小说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法尼娜·法尼尼》,是歌颂意大利烧炭党人的革命品质的。
司汤达的最后10年是十分困难的。经济不宽裕,疾病缠身,环境恶劣。1842年3月23日患脑冲血症逝世于巴黎。
司汤达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现在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公认。他是法国第一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开端,他对法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6.巴尔扎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生于图尔市一中产阶级家庭。15岁时全家迁居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巴黎一大学学法律,兼做律师助手,并时常旁听文学课。20岁时决心从事文学创作,其后10年为其创作上的探索时期。曾用多种笔名,与人合作写过一些流行的浪漫体小说,但无影响。遂搁笔从商,经营过出版、印刷、铸造等业,均遭失败,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完成了创作的准备。1819年以现名发表的历史小说《舒昂党人》,成为其现实主义创作的开端,使他赢得了声誉。以后连续创作了《高布赛克》(1830)、《驴皮记》(1831)、《夏倍上校》(1832)、《乡村医生》(1833)、《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幽谷百合》(1836)、《幻灭》(1837)等一系列小说名作。1842年将其创作的70余部长、短篇小说命名为《人间喜剧》结集出版,并写了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重要文献的著名“前言”。(至死时已增至91部。)
《人间喜剧》按内容分为阐明支配人生与社会各项原则的《分析研究》、揭示人们行为原因的《哲理研究》和汇集社会生活各项事实及其原因与结果的《风俗研究》第三大部分。尤以后者构成序列小说的主体,其下又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乡村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等6个场景。全书塑造了近2千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十分真实地描绘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发迹史。他善于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尤善于通过经济、道德关系揭示社会与人的本质,对趋于没落的贵族阶级虽充满同情,却能够较客观地“把他们描写为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恩格斯语),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842年后,又写了长篇小说《农民》(1844)、《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他一生勤奋写作,每天工作常达14小时,心力交瘁。
他于1850年与波兰贵族韩斯卡伯爵夫人结婚,5个月后病逝。
7.福楼拜:创作上的心理医师
古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善写心理的艺术大师,他尊重事实,观察并提高到一定地位。把本色这一品质上升到艺术创作的要求,提出了“公正组成一切道德”的创作原则。福楼拜于1821年12月17日出生于法国鲁昂。他的父亲是当地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福楼拜曾在巴黎学习过法律。后得到父亲遗产。这笔收入使得福楼拜可以细心地考虑科学对文学的影响,深刻地领会巴尔扎克的成就,借鉴其得失。福楼拜一生未婚,晚年时曾教育过晚辈作家莫泊桑。福楼拜是第三帝国时期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人。在福楼拜的作品中,严格的写实,谨严的结构,细腻的描写,讲究的文体,在平静的叙述中展示人物不平静的心灵,构成了作家的独特风格。福楼拜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创作文学作品,他反对在作品中表现作者的倾向性,反对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反对主观的抒情和议论,实已透露出自然主义的某些信息。福楼拜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观察、分析、脚踏实地的收集一切同他写作有关的资料。另外,他认为历史是前进的,事物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所以,任何人都不应对事物下结论,他反对给小说写序。他不喜欢照相,因为他认为照片过于真实,不符合艺术的特质,艺术的性质和目的应当是“幻像”,幻像才是真正的真实。
福楼拜于1857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为了完成这部小说,他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问,他曾认真地推敲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句,这部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小说通过包法利夫人不幸的婚姻和遭遇,以严峻无情的笔调,描绘了七月王朝时期庸俗丑恶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表面繁荣掩盖下的残酷剥削。但是最成功的还是包法利夫人形象的塑造: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女,在修道院受到与自己出身完全不同的贵族教育(这是复辟时期)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却嫁给了一个无能的农村医生做续弦。现实与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包法利夫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最后堕落为一个荡妇,而且终于在人情世故及高利贷商人的逼迫下,走上自杀的道路。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细致人微地进行描写,描写她一次次堕落时的心理,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通过描写包法利夫人的所做所想,成功地刻划出了自私、鄙俗、狭隘、空虚的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
此后,福楼拜又相继写出丁长篇小说《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和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77)等作品。
福楼拜是一位高度自觉地要求自己的人,他呵谓是一位创作上的心理医师。
他在创作过程巾,尊重事实,注重观察,他的现实主义风格甚至让人觉得巴尔扎克复活了。
8.莫泊桑:短篇小说大师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短篇小说作家,他年轻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学习写作。虽然他的作品在福楼拜手里几乎都通不过,但他并不气馁。几年过去后,终于写出了《羊脂球》这样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威为短篇小说大师。
莫泊桑1850年8月5了生于法国诺曼底省迪耶普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1870年他在巴黎学习时应征人伍,亲身经历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莫泊桑回到巴黎,先后在海军部、教育部当小职员,其间他一直在写作。莫泊桑只活了43岁,但他在1880年至1890年短短的10年问,创作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3部游记,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的《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被选人中国中学课本,早已为中国学生所熟悉。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他的作品选材多样,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文字简洁、质朴,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对第三共和时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是多方面的。其主要部分是对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批判和对中小资产阶级卑下的精神世界的嘲讽。《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作,也是他写得最好的篇目之一。它描述一个法国妓女为了解救被普鲁士军官扣留在小客店中的法国旅客,不得不忍受屈辱,但反而遭到几个脱险旅客的鄙视。莫泊桑着力塑造羊脂球这一形象,固然在于想通过她来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但更主要的川意却在于用这一形象反衬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卑鄙。《羊脂球》并没有写什么重大事件或惊人的奇遇,而是通过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情,从一个侧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普法战争期间法国社会的风貌,反映出各个阶层的立场和态度。3万余字的短篇,竞能达到这样巨大的效果,不能不使人惊叹作家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较高的成就,代表作有《一生》、《温泉》、《俊友》(又译《漂亮朋友》)等。
莫泊桑的作品同样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他的大多数中短篇作品被集成《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多次出版,《俊友》等长篇著作也有中文译本。
9.罗曼·罗兰:人民戏剧的创作者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作家。生于法国中部小城克拉姆西一中产阶级家庭,父为公证人,母亲热爱音乐。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继入罗马考占学校做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授艺术史,兼写音乐评论。他不满文艺的商业化与颓废倾向,开始了“人民戏剧”的创作,包括为抗议德莱福斯案判决所写的《群狼》,及反映法国革命的《丹东》、《七月十四日》等。20世纪初创作一组伟人伟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少数英雄人物身上,把历史的进步归结为个人精神的反抗。这些思想更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它广泛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精神危机和文艺的堕落,号召人们与现实斗争。但主人公的抗争主要是个人精神的反叛,最终在与世妥协中平静地辞世。该书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思想开始有所发展,由人道主义反战立场进而支持苏联十月革命。但对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之间的思想矛盾延续到20年代。30年代在严酷的现实和法共的帮助下,他最终选择了前者,创作了反映其思想特点的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或译《母与子》1922~1933)。该书分四卷:《安乃德和西尔薇》、《夏天》、《母与子》、《女预言者》,描写法知识妇女安乃德与其子玛克怎样从克利斯朵夫式的叛逆者最终走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行列。罗兰说:“在最后一卷中,我企图反映这种内心斗争的演变——从狭隘的个人主义一直发展到无产阶级的革命。”他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纳粹德国占领期间,仍坚持写作有关1914年抗德英雄贝玑的回忆录。罗兰除文学创作外,在音乐理论与音乐史的研究上也有重要的成就。
10.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开创者
托玛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1840年6月出生在英格兰多塞特郡多尔切斯特的一个乡村里,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为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个石匠,喜爱传统音乐和舞蹈,母亲注重对他的教育,鼓励他研习古典文学。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建筑师希克斯当学徒,1862年4月,他只身来到伦敦寻求成功的机会。到这里,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并开始有意识地在文学上寻求发展。1867年7月,他回到了故乡,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穷人和小姐》,未获成功,1871年,他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计无奈》问世。第二年发表的《绿荫下》描绘了威塞克斯农村的生活,开创了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接着他创作了《一双蓝眼睛》。哈代第一部得到评论界一致赞扬的小说是《远离尘嚣》。1878年发表的《还乡》是他的重要作品,其中对爱敦荒原的描写成为著名的散文佳作。另一部重要小说《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惟一的一部不以农村而以市镇为背景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的姐妹篇则是《无名的裘德》。这两部小说因抨击虚伪的道德而受到攻击,哈代愤而放弃小说创作,又重新致力于他年轻时就爱好的诗歌创作。哈代共发表了8部诗集:《威塞克斯诗集》、《过去和现在诗集》、《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人生小景》、《冬日的话》。史诗剧《列王》是哈代要概括性地总结他全部创作历程的尝试。1928年1月11日,哈代因病逝世,骨灰葬于威斯敏斯特诗人之角、心脏则安息于故乡的土地上。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又是20世纪前期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