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4014100000038

第38章 中外著名文学家(9)

11.王尔德: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个著名的医生,母亲是颇有才华的女诗人和政论作者。他曾就读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入牛津大学后深受罗斯金和瓦尔特、佩特美学观点的影响,成为唯美派的代言人。王尔德多才多艺,擅长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18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1891)。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喜剧创作,其中《认真的重要》被认为是不亚于谢立丹的最佳作品。独幕剧《莎乐美》(1893)为他在戏剧界赢得了独特的声誉。他曾因私人生活问题被监禁两年。

在监狱里完成一部诗集《丁监狱之歌》和一部忏悔录《从深处》。1900年病逝于巴黎。他的作品讲究结构上的新奇,多以严谨、机智、巧妙取胜,文辞优美。他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是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20世纪中期以后,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再次得到肯定。

12.毛姆:被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小说家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8岁成了孤儿,由伯父接回英国入寄宿学校。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得堡大学学习,曾听过有关叔本华哲学的讲座,对他影响很大。1892年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他以冷静、客观甚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作品的基调超然,有嘲讽意味。1903年至1904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08年,伦敦有四家剧院同时演出他的四部剧作,在英国形成空前盛况,其中最著名的是《圈子》(1921)。毛姆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带有自传成分的《人性的枷锁》(1915)、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以中国为背景的《彩巾》(1925)、写艺术家的著名小说《月亮和六便士》(1919)、1930年长篇小说《啼笑皆非》(或译《大吃大喝》),通过两个作家的生活,反映当时的文坛面貌,其中酒吧女侍罗西是毛姆笔下最为丰满的女性形象。从1928年开始,毛姆定居法国地中海滨,二次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8)。1948年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出版,此外又发表了回忆录与文艺批评等作品,如《总结》(1938)、《作家笔记》(1949)、《流浪者的心情》(1925)、《观点》(1958)、《回顾》(1962)等。毛姆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除在英、美畅销外,还译成了多种外文。1952年牛津大学授于他名誉博士学位。1944年,英女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

13.劳伦斯:浪迹天涯的小说家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他出生于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一个矿工家庭。父母由于出身和文化素养不同而关系不和睦。出于对丈夫的失望,母亲将全部情感都集中到儿子身上。劳伦斯与母亲相依为命,无比亲密。母亲对儿子超常的爱使儿子的感情异常纤细敏感,也限制了他与异性间的正常关系。这一段复杂的“恋母情结”在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劳伦斯当过医疗器械厂的工人,当过中学教师,26岁时出版了处女作《白孔雀》,28岁时发表的《儿子与情人》使他一举成名。1915年,《虹》刚一出版即遭查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籍的妻子与他本人的反战态度,他曾被无端怀疑为间谍,行动受到限制。大战后劳伦斯夫妇出国,从此浪迹天涯,行踪遍及意大利、锡兰、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在这段时间中他完成了他的大部分作品。1930年3月2日他因肺病死于法国南部的旺斯,享年45岁。劳伦斯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白孔雀》、《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迷途的姑娘》、《亚伦的藜杖》、《袋鼠》、《羽蛇》、《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和《努恩先生》。诗集有:《情诗》、《看,我们闯过来了》、《乌龟》和《鸟·兽·花》等。劳伦斯重视长篇小说,认为它最能充分展现生活。从传统技巧出发,他逐渐加进了草木鸟兽的诗意摹写、指斥愚庸的政论激情。他不看重形式和情节,他的主要人物没有十分固定的性格。他优秀的长篇小说包罗万象,很有气势,但有时丧杂着反复议论、结构凌乱的缺点。他的中短篇佳作由于主题单一,更见明快。

14.福斯特:永远“活”着的作家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97~1970),20世纪英国文坛代表作家。生于伦敦一个建筑师家庭。在剑桥学习期间,他与哲学家摩尔等人过往甚密,思想上受他们的一定影响。1901年剑桥毕业后,福斯特曾到希腊、意大利参观、游历。

在此期间,他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部队任文职。1912年、1922年曾先后两次到印度。目睹了那里种种饥饿、贫困现象和民族对立情绪。

为创作杰出的作品《印度之行》打下了基础。1927年,福斯特开始在剑桥大学教文学创作等课程,1946年荣获校务委员称号。二次大战后,他的作品广泛传播,被认为是当时依然活着的英国小说家中最杰出的一员。福斯特的早期重要作品有《天使害怕涉足地方》、《最长的族行》、《房中一瞥》、《霍华德的华局》等。他的代表作是《印度之行》(1924)。此外,福斯特还写了两部长篇小说集、两部传记、一部杂文和一部演讲集。

15.戈尔丁:虚构了人类灵魂的神话

威廉·戈尔丁(1911~至今),英国小说家。1934年当他还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就出版过一部诗集,20年后(1954)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蝇王》。戈尔丁在伦敦剧院工作过4年,在皇家海军工作过5年,后担任过中学校长。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作品以其善于深刻挖掘人类灵魂深处的稳秘以及成功的用寓意象征手法而著称。他深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尤其喜欢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他致力于开掘人类灵魂深处的阴影,就像一个考古工作者开掘地下的隐秘角落。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对自己本能世界的惊人无知,并把医治这种无知作为自己的责任。

《蝇王》是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一场核战争结束后,被抛在荒岛上的一群孩子怎样一步步地退化成野蛮人后互相厮杀,挖掘人类的原罪。

《继承人》是戈尔丁为反对威尔斯的《历史的轮廓》(1920)而作,威尔斯在作品中描写了更早时代的尼安德特人,把他们写成猿类的怪物,这类怪物不仅野蛮甚至还吃人;而戈尔丁则反其道而行之,把尼安德特人写成纯洁、善良的人。戈尔丁的《品奇·马丁》(1956)是一部十分有趣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遇难前的一瞬间对一生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谁知故事讲完后,读者才恍然大悟:回忆者早已死去。《尖塔》(1964)通过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试图创造一座高塔登上天极的故事,表现人类灵魂的罪恶与精神的堕落,基本上重复《蝇王》的主题。《自由落体》(1959)写主人公(一个普通人)对过去的追溯,以独特的角度发现责任的开端、黑暗的开端、“我”的开端,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尝试从物理学和哲学、自然科学和宗教等多方面来认识存在的本质。他的作品还有《可见的黑暗》(1979)、《通行的仪式》(1980)等,戈尔丁曾日称他的作品是关于人类灵魂的虚构神话。

第四节 俄国著名文学家

1.普希金: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0~1837),俄国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国政治家、文学批评家米斯基曾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母亲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拔的孙女。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伯父是位诗人,当时的著名作家常与他家来往,这些都给了普希金很大影响。特别是普希金从保姆那里学到了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和诗歌。

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从童年时代就已开始创作。他早期的作品曾受到拜伦浪漫主义诗风的很大影响。由于歌颂自由,反对农奴制度而触怒沙皇政府,曾被放逐到俄国的南方,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从19世纪20年代起他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杰出的诗体小说,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全诗采用的是普希金独创的“奥涅金体”十四行诗的形式。诗中的主人公奥涅金对上流社会不满,但又依赖这个社会而存在;他远离人民,精神空虚,生活缺乏目的,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而女主人公塔吉雅娜则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最为动人的形象,具有俄国人民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坚忍克制的特点。普希金一生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十几首叙事诗。他在为成人写诗的同时没有忘记孩子们,他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优美的故事,而且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普希金的诗歌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他还写有不少小说,《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开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而《上尉的女儿》则以广阔的图景描写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普加乔夫起义。但是,处在创作力旺盛的黄金时代的“诗国的太阳”却突然殒灭了。1837年2月8日他在与一个法国侨民决斗时受重伤,两日后去世。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造了俄罗斯文学,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普希金的作品影响深广,很多都被著名戏剧家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在中国,20世纪初《上尉的女儿》(又译《俄国情史》)已有中文译本。以后普希金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都相继被译成中文,有的甚至有多种译本。60年代《叶甫盖尼·奥涅金》曾在中国舞台上演出。普希金成为中国人民最喜爱的俄国作家之一。

2.果戈理:“自然派”文学的开创者

尼古莱·果戈理(1809~1852),全名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俄国“自然派”文学即40至60年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学生时代受到普希金等人的爱国主义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影响,后来在彼得堡任小职员,对官场的腐败风气和“小人物”的贫苦生活深有感受,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他的成名作《锹康卡近乡夜话》(1831~1832)是一部乌克兰民间故事集,将神话、传说、歌谣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交织起来,歌颂人民的勇敢、机智和对祖国、对自由的热爱,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1835)现实主义因素增强,对地主阶级的庸俗鄙陋予以暴露和嘲讽,并以10世纪哥萨克英雄的崇高精神来加以反衬,但也流露出对地主阶级的同情和惋惜,形成“含泪的笑”的艺术风格。《彼得堡故事》是描写彼得堡生活的中篇小说集,收入了《涅瓦大街》、《狂人日记》、《外套》等名篇,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腐败专横和“小人物”的贫困屈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因素,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此,果戈理的创作开始深入到对整个俄国官僚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揭露和嘲讽。

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36)通过一个小官员赫列斯达可夫被误当作钦差大臣的荒唐可笑的故事,描绘出沙皇俄国的官场群丑图。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僚素来贪赃枉法,谄上骄下,腐败之极,对假钦差则阿谀奉承,争相行贿,丧尽廉耻,赫列斯达可夫这个饱受彼得堡官僚社会熏染的花花公子乘机撒谎吹牛,作威作福。该剧引起了反动批评界拘猛烈攻击。果戈理出国侨居,于1842年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死魂灵》的第一部。小说以一个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的故事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庸俗愚昧、吝啬贪婪、堕落腐朽的地主形象,暴露r这一批真正的“死魂灵”的寄生性和丑恶性,显示出俄国农奴制度日益瓦解的趋势。不过,因为果戈理始终希望通过道德批判和劝善惩恶来改善社会,不能彻底抛弃地主阶级立场,随着思想矛盾逐渐加深而结束了创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