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4155600000050

第50章 艺术篇(14)

悬念推动法。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韵味,也能不自觉地带动教学高潮的到来。导课时教师有意避而不讲,引而不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状态。一位教师在教学枟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枠时对学生说:我刚巧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热门话题:“如果在今天,洪杨的拜上帝教是不是邪教?”生1:“拜上帝教怎会是邪教呢?洪秀全利用它来发动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应该肯定的。”生2:“它就是邪教,因为它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他们的观点一出,同学们纷纷附和,各执一见,议论纷纷。教师接着说:“现在同学中主要产生了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到底谁的观点更科学、更合理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再讨论哪一方的论据最充分、最有说服力。”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讨论,形成气氛热烈的教学高潮。

投石问路法。先给学生一个相关的提示,让学生顺着这提示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并在提示的引导下,逐渐进入到师生共同期待的高潮。关键是启发和引导有方的教师不断“投石”,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认知的阶梯上拾级攀缘,从而登上峰顶。一位教师在教学枟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枠时,教材内容的结尾部分内容是“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涉及三个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教材用小字的形式补充了惨案的具体内容。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这三个惨案有什么共同点?”生1:“惨案制造国里都有一个英国。”师:“为什么呢?”生2:“英国是个老牌帝国主义,像个国际警察,到处干涉别国内政。”生3:“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中,数英国在中国的利益最大,所以为保护他的利益要制造惨案。”生4:“英国是北洋军阀的后台老板,北伐威胁到他的利益,所以要制造惨案”师:“你们这些理由虽然都有些道理,但是没说到点子上,如国际警察、后台老板、保护利益,这些理由好像对美国也适用,为什么美国只涉及一个惨案呢?要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去思考,比如惨案地点。”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因为这三个惨案分别发生在四川万县、湖北汉口、南京,都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所以英国为保护它的既得利益干涉革命。通过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自由辩论法。教师有意地制造的活跃的自由的课堂讨论,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制造教学高潮。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选择可供学生们自由辩论的内容,然后可按男女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教师做裁判。也可以教师是一方,学生是一方进行辩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意识。助推教学高潮的形成。一位教师在教学“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时,让男生代表维新派,女生代表顽固势力,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先互相协作、互相讨论,然后各派代表起来辩论,学生们讨论得可热烈了。教师先出示第一辩题:“要不要维新变法”。女生代表1:“不要,因为祖宗的法制能延续到现在,说明它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祖宗之法不可变。”男生代表l:“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花儿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不断变化的,所以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那么祖宗之法也不例外。”女生代表2:“祖宗的法制不能变,因为改革往往带来动乱,动乱往往带来亡国。”男生代表2:“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经过改革而强大的,比如日本,就是通过明治维新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变,才会强,不变才要亡国呢!”女生那边辩不过,干脆作一野蛮女友状:“我说不变就不变。”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赶紧打停并及时进行总结。快乐而紧张的辩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黄萍,2005 )

情景诱导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一个特定的与教学内容契合、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切、适应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情景,并在此情景下,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高潮。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枟狐假虎威枠时,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情景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儿童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读好。(教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其余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生1: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再往狐狸身后一看,一只大老虎!”生2: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生3: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师:“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的一声,撒腿就跑。师:“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鹿”:我怕的是老虎。教师:不是怕狐狸?“鹿”:谁怕它呀!师: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艺术展示法。运用艺术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对艺术形象感受敏感的优势,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研究热情、讨论积极性,在深入理解、探究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可以通过绘画、演唱、表演、录像,还可以借助各教学手段进行艺术展示。于永正老师在上文案例中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大家,运用艺术表演的手法创设课堂教学高潮,被他用得恰到好处。下面是他的几段通过艺术展示推进教学高潮的片断。(1)画一画。教学枟翠鸟枠枟壁虎枠第一自然段,学生读书指导,于老师画画。于老师画得好,学生兴致高,色彩鲜明、形神兼备的黑板画,马上让学生于艺术享受之中明白了状写顺序,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2)唱一唱。在枟月光曲枠的教学中,于老师以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为背景,让学生体会八、九自然段的感情色彩,学生很快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韵。(3)演一演。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枟小稻秧脱险记枠“词语教学”片断是成功运用表演组织课堂高潮的范例: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教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师:你们要干什么?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他们应干什么?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师: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师: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师: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这就叫“不由分说”。(胡海舟,2003 )

推波助澜法。利用教学内容中本来就已经具有的内容高潮,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帮助推波助澜,顺畅地进入课堂教学高潮。作为教师除了自己在备课时要探寻这一趋向于高潮的轨迹外,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思维触角的行踪。故事性强的小说、散文、诗歌,情节中一般都会有高潮,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类课文时,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课文情节合拍,让学生渐入“高潮”,既可呼风唤雨,也可推涛作浪。一位教师在教学杜甫的枟石壕吏枠时,根据诗歌开篇所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导学生去探寻概括描写发生在特定环境下人物“呼”“啼”的情态,真正进入高潮的是听妇前致词的一幕:“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事实本身就惨不忍叙;“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的情形更是可悲可叹。我们不能不为这一家人的命运担忧。现在“老妪”虽“请从吏夜归”,但有“乳下孙”的“媳妇”和“逾墙走”的“老翁”,下次能逃此劫难吗?经过教师的推波助澜,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体验进入高潮,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技巧也就很自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设疑引思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组织开展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深入的教学活动,把教学推向师生所期待的高潮。有些教学内容中设置的悬念能吊读者胃口,让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就可以让它发挥在课堂教学高潮创设中的作用。一位教师在教学彭荆风的枟驿路梨花枠时提出: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读者,起初以为瑶族老人,接着又以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最后误以为“一队解放军”和“梨花姑娘”。究竟谁是茅屋的主人呢,当探究出谜底时,课堂教学进入高潮。哈尼族梨花姐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都是茅屋的照料者,解放军是茅屋的建设者。到了这个高潮,雷锋精神之花在边疆地区处处开放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

欲扬先抑法。针对那些所教学的内容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则可以利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将作者所要表露的内容扣紧盖子,故意将反衬的内容突出出来,能收到不言自明的效果。使用这种方法前,需要认真地研究教学内容,选准“扬”和“抑”的点,然后再制订可操作的教学高潮创设方案。一位教师在教学魏巍的枟我的老师枠时,查阅原著发现,原来作者还写了一个柴老师,于是这位教师就将柴老师的事迹说给学生听,让学生把他与文中的蔡老师进行比较,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蔡老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蔡老师。(葛璐,2009 )

情感渲染法。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浸透着情感的教学语言,既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又具有感染力、号召力,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了教学高潮。情感不仅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用以推进学生学习、思维、训练的内在动力,更是推动课堂高潮形成的不可忽略的力量。教师要高度重视语言艺术,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已故著名诗人徐玉诺,在抗战期间曾执教都德的枟柏林之围枠,临近课尾,他满怀激情地诵读课文,当读到“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来了!”几句时,他用异常紧急的眼神扫视全班,接着迅速合起课本,转身奋步跨出教室。据当时的学生回忆:随着徐先生的举手投足,“我们这些在座的学生,似若身临其境,联系日寇侵占我大好河山的现实,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恨不能马上拿起武器,投身抗日战争战场”。感人的情态,不但把课堂推向高潮,而且散发异光,长留余味。徐老师的创设高潮的实践不仅告诉我们可以运用情感渲染引发高潮,而且教师富有真情的教态、神情、手势等,也可以强烈地感染学生。

形象再现法。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容是十分形象的,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描绘、模拟表演、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简笔画等手法,往往通过形象的再现就会形成教学高潮。一位教师在教学枟草原枠课时,一方面播放与课文配套的教学录像,一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的美丽形象:草原土壤肥沃,野草茂盛,野花芳香,牛羊逍遥,就是这样美的地方养育了一方热情好客的人嘹亮的牧歌,香醇的美酒,狂欢的舞蹈,激越的赛马让主客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但主客仍不肯离去,真是学生被这精彩的描写和再现的形象深深感染。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教学高潮不仅很快形成,而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想象联想法。教师准确地抓住教学内容中想象和联想的点,并采取恰当的手段进行引导,学生在想象和联想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自然会进入教学的高潮。它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以后得到的种种形象思维。想象的这种“加工”“创造”过程,就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加敏捷,达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进而形成教学高潮。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枟我的老师枠一文时,让学生结合最后一句话“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以枟蔡老师,我又见到了您枠为题,设计与蔡老师见面的几种可能性,通过想象描写再见蔡老师的场面。这时学生的情绪激越,思维的火花撞击、燃烧,大家争相发言,不仅设计出七种见面的可能性,而且见面的场景更加丰富多彩,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