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4158200000028

第28章 肴果之艺(历代女厨师 宴会 菜肴 菜谱 食器等)(2)

明末秦淮才女董小宛,也是一位厨中巧匠。冒襄《影梅庵忆语》记载:“姬性淡泊,于肥甘一无嗜好,每饭,以祘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余饮食最少,而嗜香甜及海错风熏之味,又不甚自食,每喜与宾客共赏之。姬知余意,竭其美洁,出佐盘盂,种种不可悉记,随手数则,可睹一斑也。”她不制作大鱼大肉,只作豆豉、熏肉、嫩菜芽等,她不断研究各处的烹调方法,又加以自己的变化,与寻常味道有别。如制豆豉,极少而精:“取色取气先于取味,豆黄九晒九洗为度,果瓣皆剥去衣膜,种种细料,瓜杏姜桂,以及酿豉之汁,极精洁以和之。豉熟,擎出,粒粒可数,而香气酣色殊味,迥与常别。”

又如红腐乳、腌菜、熏肉、风鱼等的制作方法:“红腐乳烘蒸各五六次,内肉既酥,然后剥其肤,益之以味,数日成者,绝胜建宁三年之蓄。她如冬春水盐诸菜,能使黄者如蜡,碧者如苔。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火肉(熏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雉如饼饵,可以笼而食之。菌脯如鸡枞,腐汤如牛乳。细考之食谱,四方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变化为之,莫不异妙。”据说现在在扬州的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都是她创制的,因而得名。还有虎皮肉,即走油肉,人们也称为“董肉”。

江苏仪征的萧美人,最擅长做点心。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仪征南门外,萧美人擅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清末有位曾懿女士,随丈夫宦游东南诸省,大力呼吁救国图强,留下女学之作,附有《中馈录》一卷,讲烹饪之法。记有做鱼松、肉松、糟蛋、香肠、宣威火腿、风鱼、醉蟹、五香熏鱼、腐乳、辣豆瓣、豆豉、腌冬菜、酥月饼等方法,如糟蛋,是将蛋壳微微敲裂,使用好烧酒、盐浸透,五十日后用好烧酒、甜酒糟、盐一层层贮满坛中,加泥密封好坛口,再用一个盆子盖住,日晒夜露,百日而成。都很有参考价值。《中馈录》肯定了妇女在烹饪史上的地位:“昔藻咏于《国风》,羹汤调于新妇。古之贤媛淑女,无有不娴于中馈者。”

另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各地名菜也与女子有关。盐水笋、卤煮花生等素菜据说最初也是由女尼创制的。

过去大户人家内宅设饭,不像皇家大宴或官宦宴请那么豪华,但也备丰盛的菜肴、果碟、点心等,桌几华美。《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有突出的描写,如:“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蘞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食物。……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当然,这样的酒宴形式要行酒令才快活。吃的菜,如著名的茄鲞:“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点心,是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一寸来大的小饺儿,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第五十三回,是元宵家宴,要挂满花灯,摆设刺绣工艺品,以及玉堂富贵(白玉兰、海棠、牡丹)等插花,要唱戏,放烟火,吃元宵,还有鸭子肉粥、枣儿熬的粳米粥、杏仁茶等夜宵。第七十一回是贾母寿辰,开宴庆贺,诸位夫人和贾母拜寿入席。中间要听戏、转席。至于在芦雪庭割腥啖膻,烤鹿肉吃;还饮酒吃螃蟹等,这些读者都太熟悉了,不必多提。

琅囗山樵《补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写到冬天的消寒会宴席,要备茶席、果菜等:“到了十二月初间,王夫人又要作消寒会,便请了薛姨妈、岫烟、湘云、探春、巧姐等诸人来家。这日到了日午,方才陆续来齐,吩咐明日作消寒会,将酒席一切早为预备停当。到了次日,在暖香坞围炉会集,各处用大铜火盆满笼了火。那火盆周围,一转摆下椅子,大家俱向火团坐。每人座右各放一张小几,也有方的、也有圆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方胜连环六方八方的,各样不同。几上各放一个雕漆葵花小茶食攒盒,里面俱是杏仁、松子仁、核桃仁及各样细巧茶食,额外一双小牙箸,一个茶船,里面一个小盖盅。大家拥炉茶话,到了傍晚,撤去茶食,每人面前便是一个果菜小攒盒,另外一个镶银酒盅,一把流金走乌自斟酒壶,一双镶金小牙箸。”

逍遥子《后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到夜间赏月时吃的小菜:“大家捡些精致凉爽的菜果,吃了些,也喝些绿豆曲的薄荷冰梅酒,又是鹅油炸的拖粉苹果片、鸡油炸的拖面菊叶、鲜虾仁馅子的胡桃飞面合子、螃蟹肉的包子、麻姑天花小卷、蒸桂花膏的松米风糕、松仁和玫瑰的冰油玛瑙酥、野鸡丝的小薄饼,只将杏酪荷叶稀饭、青精夹桃汤、碧香粳米汤、煮小米几样过口。吃过了,留些茶果儿,开了梅片茶来。”

郭则禨《红楼真梦》第四十五回,写到花朝节时大家吃的则都是花酒、花菜,花样蛮多,有素有荤:“宝玉引贾母和众人至后厦,各席上都是一色漆几漆椅,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只有贾母的座是一张梅根藤心榻。候大家坐定,斟了自酿的珠兰玫瑰名酒,便催着上菜。众人看那些食品,果然不同。也是用百花烹制的,甜菜中有玉兰花瓣、莲花瓣,是玫瑰桂花糖和糯米粉煎成。荤莱也有桂花、菊花、茉莉花、晚香玉和同汆炒,连到点心都是银模子印出的各色花朵。”其实传统中的花馔很多,如荷叶饭、菊花火锅、南瓜花汤、牡丹花等都可以面糊油炸作食物等。

民间还有用玫瑰花制作的玫瑰酱,过去倒是十分普及,普通的人家在院里种着玫瑰花的,老奶奶、老婶娘们都会做。可以作馅子制作玫瑰饼等点心,还可以加在茶水里。明代《金瓶梅》等书都有记载。清代汪灏编《广群芳谱》记玫瑰花膏的制法,是很详细的:“采初开花,去其8(蒂)、蕊囗白色者,取纯紫花瓣捣成膏,白梅水浸少时,顺研,细布绞去遈汁,加白糖再研极匀,磁器收贮,任用。最香甜。亦可印作饼,晒干收用。全花,白梅水浸去遈汁,蜜煎,亦可食。”玫瑰花要去掉花蒂、花心蕊和白色的花瓣,只取深紫之瓣,捣成膏,浸在梅卤中,再碾,然后用细布过滤去涩汁,再加白糖再碾得很均匀,就可以贮存起来。也可以做成饼晒干备用。若是不拣选得那么细,用全花,就要去掉涩汁后用蜜糖煎。

清代汪承霈绘《春祺集锦图》中,就有深红色玫瑰花。

各种食器,也要求新奇。陈少海《红楼复梦》第三十二回写道:“面前是两个银碟子。一个碟子是姜醋,一个空碟子等着盛蟹肉。又有几个秀丽干净姑娘站在桌边剥蟹,每人一副银丝儿的帚子、银钩子、银扒子、银千子、银刀子、银锤子、银 子、银勺子,每副八件。太太们一面饮酒,一面吃蟹。”这是一副专门用来吃螃蟹的工具,使用起来,连蟹腿肉都能吃干净了。还可以吃完后把螃蟹壳子堆成蝴蝶状。徐大临所撰的明代《宫词》说:“法酒齐分秋露香,蟹螯初劈白于霜。剥成蝴蝶堆银碗,苏叶还倾洗手汤。”

郭则禨《红楼真梦》第三十九回:“及至上了圆桌,却是一张新制的,也瞧不出什么新奇。一时碗碟摆齐,那桌子中心,忽然转动起来,各人面前放一个攒心盒子,等转到了,捡可吃的自己夹下,放在盒里。盒底另注暖水,放了菜常是热的。”书里写到这是贾母发明的新东西,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民国时转心桌子还是很新奇的,所以作家在这里提了一笔。

清代沈复《浮生六记》记载沈复的妻子芸娘为他置了一只食盒,形如梅花,也是适用的:“余爱小饮,不喜多菜,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启盏视之,如菜装于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随意取食,食完再添。另做矮边圆盘一只,以便放杯箸酒壶之类,随处可摆,移掇亦便。即食物省俭之一端也。”

古代的纯用来陈列观赏的花色食物,叫看席、看果、看桌等。清代顾张思《土风录·看席》:“《正字通》谓:‘今俗燕(宴)会,黏果列席,曰看席。’即古之囗坐,谓囗而不食者。”以各种雕镂果食与花叶、剪纸、金箔、面塑、糖酥塑等为装饰。如雕镂果子,将蜜饯等果品雕刻,惹人怜爱。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记述:“枸橼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故人重之,爱其香气。京辇豪贵家囗盘筵,怜其远方异果。肉甚厚,白如萝卜,南中女工竞取其肉雕镂花鸟,浸之蜂蜜,点以胭脂,擅其巧妙,亦不让湘中人镂木瓜也。”枸橼子即香橼,肉厚,可以雕刻花样。木瓜,即贴梗海棠果实,湖南地方自古就加以雕刻。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凭》:“蜜煎局,掌簇看盘果套山子、蜜煎像生窠儿。”这是宫廷中的果子雕刻。《武林旧事》说:“(元宵时)竞以金盘钿盒簇馈遗,谓之市食合儿。”除夕时宫廷中进宵夜果儿。宫廷中逢有大庆贺,则用大镀金器具,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知。而“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崇祯宫词注》则载,明末时有宫女阿奇者,能用青梅子雕剜,脱去核,镂成花鸟,纤细可爱。擘开来玲珑如小盆,阖上后依然是梅果,名叫梅篮。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西瓜盅、冬瓜盅等,将瓜类雕刻做菜。还有各种西瓜灯等。用来喝酒的有橙子杯、柚子杯、香橼杯等。这和唐代的南中女工未必无关吧。

端午时还有各式干果,《东京梦华录·端午》记有“香糖果子”。还有“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据陈远靓《岁时广记》载,都人以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苏,皆切如丝,入盐晒干,叫作百草头,即《武林旧事》卷三说的“五色蒲丝百草霜”;或以糖蜜渍之,纳皮中以为酿梅,都是端午果子。又如清末俞达《青楼梦》第四十三回写到采摘桂花制作果子:“多采些儿,做几缸桂花梅儿。”也颇可喜。

面塑,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唐代崔安潜“镇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诸司,以面及之类染作颜色,用象豚肩、羊脍炙之属,皆逼真也”。是使用面粉等做成似猪、羊肉脍炙品,加以染色。至今民间也还常用。糖塑,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也有记其制作方法,是华筵所需。前述的点酥等也都设于宴席上。春盘、七夕巧果、重阳糕、冬至圆等花式食物前面已经写到。民间还有浙江温州米粉塑等。

这里还要提到南方的牙祭,这本来是寺庙里用来祭祀的供品,使用各色菜蔬、瓜果、木耳、粉丝、莲子、红枣等拼簇而成,插上鲜花,附上剪纸,配以面塑牛羊等。广西宾阳县,过去妇女们常要制作。民间信佛的终身不嫁的吃斋女(俗称吃素婆)手艺最精。这和古代的囗囗等物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