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4166100000005

第5章 城市的特性(1)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在城市里,除了承载交通外,街道还有许多别的用途。城市中的人行道———街道中行人走路的部分———除了承载行人走路外,也有其他很多用途。这些用途是与交通循环紧密相关的,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就其本质来说,这些用途和交通循环系统一样,是城市正常运转机制的基本要素。

城市的人行道,孤立来看,并不重要,其意义很抽象。只有在与建筑物以及它旁边的其他东西,或者附近的其他人行道联系起来时,它的意义才能表现出来。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街道上,即除了承载马路中间的交通外,它还有其他的目的。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

当然,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这里,我们要谈到第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很安全,不受野蛮行为和恐惧行为的侵扰,那么这个城市在安全上就不用为上述行为担忧。当人们认为一个城市或它的某些地方危险或者混乱,那么他们主要是觉得人行道不安全。

但是,人行道以及走在上面的行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或无助的危险受害者。在城市里文明与野蛮行为的斗争中,人行道和其周边的地方以及它们的使用者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维护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街道和人行道的根本任务。

这个任务完全不同于小城镇或郊区的街道和人行道应有的用途。大城市不是小城镇,区别不仅仅在于比其更大;大城市也不是郊区,区别不在于比其更稠密。它们有着一些基本的不同,其中之一是城市顾名思义有着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在大城市中碰到的陌生人比他认识的人要多得多,不仅在公共场所如此,更为常见的是在家门口。即使是相邻的居民,也会是陌生人,仅仅从一小块区域人口的数量来看,这种可能性也是肯定存在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地区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街上身处陌生人之间时必须能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会潜意识感觉受到陌生人的威胁。做不到这一点的城市地区在其他方面也会同样糟糕,并且会给它自己,给城市造成沉重如山的麻烦。

今天,野蛮行为已经占领了很多城市的街道,或者人们正害怕这种行为发生在街道上,其结果和前者是一样的。“我住在一个安静、可爱的住宅区。”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现在正在寻找一个新的住处。“深夜里唯一让人不安的声音是偶尔会听到有人被袭时发出的尖叫声。”诸如此类的街头暴力事件用不着发生很多就会让人对街道感到恐惧。一旦恐惧产生,人们就会减少上街的次数,结果是街道越发不安全。

当然有些人会自吓自,无论客观情况如何,他们都会感到不安全。但是,这种恐惧与让那些在正常情况下谨慎、容忍和乐观的人们感到的恐惧是不一样的,后者拒绝贸然在晚上———有些地方甚至是白天———走进一些他们很可能受袭的街道,在那些地方,一旦遭到袭击不会被他人看见或者得到救援,直到为时过晚。他们这种表示一点也不过分,常识而已。

造成这种恐惧的野蛮行为或现实而不是想象中的不安全现象不能只归咎于贫民区。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在一些看上去很优雅的、“安静的住宅区”,就像我朋友要离开的那种地方,是最严重的。

也不能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城市的老区。在一些改造的例子里,包括一些所谓的最好的例子,如中等收入的住宅区中,这种情况达到了最厉害的程度。一个负责此类住宅区的警官最近警告居民,不要在天黑后出门闲逛,他还告诫他们要在知道敲门者的身份后才开门,而这个住宅区受到全国的羡慕(既为规划者又为贷款者羡慕)。这里的生活竟和幼儿恐怖故事中的三只小猪和七个小孩差不离了。这个问题不仅在那些大力进行改建工作的城市里非常严重,在改建工作落后的城市里也一样严重。把它归咎于少数族裔、穷人或流浪者,认为他们应对城市的危险负有责任,这也是不明智的。在这些人中间,在他们的居住区之间,文明和安全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在任何时候,纽约的一些最安全的人行道是那些边上住着穷人和少数族裔的地方。同时,一些最危险的街区也是由这类人占据着。其他城市也八九不离十。

少年犯罪和其他犯罪背后是深层复杂的社会痼疾,这在郊区、小城镇和大城市都一样。本书并不打算考察深层的原因。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够说,要维护城市的安全,即诊断和知晓背后的社会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出发点应该放在加强任何可以用来维护城市的安全和文明的办法上———在城市里,我们并不是没有这些办法。现在的城市地区很容易为犯罪提供条件,似乎城市成了专为犯罪定制的场所,这样的事再愚蠢不过了,但我们现在就在这么做。

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城市公共区域的安宁———人行道和街道的安宁———不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的,尽管这是警察的责任。它主要是由一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这是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在有些城市里———一些人口众多的破旧的住宅区和街道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公共人行道的法律和秩序的维持几乎全依赖警察和特别保安。这样的地方如同丛林一样,危险无处不在。一个连正常的、一般的文明秩序都无法自行维护的地方,警察再多也不管用。

第二件要弄明白的事是,不安全这个问题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的特征的方法来解决。如果这个办法可以解决城市街道的危险问题,那么洛杉矶就应该是安全的城市,因为从外表上看,洛杉矶几乎已完全郊区化了。它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可以称得上是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地区了。但是,就像别的城市一样,洛杉矶不能避开这个事实,即作为一个城市,它拥有很多陌生人,他们中总有一些人会带来麻烦。洛杉矶的犯罪数字可以让人目瞪口呆。在17个人口高于100万的标准都市地区中,洛杉矶的犯罪率高居榜首,其本身就成了犯罪标准参照物。而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对个人的袭击犯罪中,正是这种犯罪使得人们对街道产生恐惧。

比如,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字,洛杉矶每10万人中31.9人的强奸率(1958年数字),是紧随其后的两个城市圣路易和费城的两倍,是芝加哥10.1人的比率的3倍,是纽约7.4人的比率的4倍。

在其他更为严重的人身攻击方面,洛杉矶拥有每10万人中185人的比率。相比之下,巴尔的摩是149.5人,圣路易139.2人,纽约90.9人,芝加哥79人。

洛杉矶整个犯罪率是每10万人中2507.6人,远远超过紧随其后的圣路易和休斯敦(分别为1634.5人和1541.1人),而纽约和芝加哥则分别为1145.3人和943.5人。

洛杉矶犯罪率高的原因无疑是复杂的,而且至少很多还扑朔迷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降低人口密度并不能保证安全、消除犯罪和对犯罪的恐惧。这一点也是能从别的单个城市中得出的结论之一,那里的一些伪郊区或者说年久破败的郊区是强奸、抢劫、斗殴、拦劫以及其他犯罪的理想之地。

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个关于城市街道的很重要的问题:城市的街道到底能给犯罪提供多少方便?也许在一个城市中,肯定会有一定数量的犯罪,罪犯肯定要想方设法找一个犯罪的地方(我并不相信这一点)。无论是否如此,不同的城市街道产生不同的野蛮行为和对它的恐惧。

有些城市的街道不给野蛮行为提供任何机会。波士顿北端的街道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就这一点而言,那儿的街道也许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安全的地方媲美。虽然北端的大部分居民是意大利人或有着意大利血统,但其他各个种族和背景的人也常常来到这儿。有一些陌生人在这个地方和附近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到这儿来购物或溜达;很多人,包括那些住在以前被别人抛弃的危险地带的少数族人总是要到北端的店铺来兑换支票,然后很快在街上买上一星期的货,他们知道在这个地方花钱和买东西时不会丢钱。

弗兰克·哈韦是北端协会,当地的一个街区服务中心的主任。他说,“我在北端已经有28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还从没有听说过一件强奸、抢劫、骚扰孩子和其他类似的街头犯罪。如果有的话,在上报前,我肯定会有所耳闻。在过去的30年间,有大约几十次,那些骚扰未遂者曾试图诱惑一些孩子,或在夜深时袭击妇女。每当这样的事发生时,他们都被一些过路者,正站在窗户旁的好事者或者是店主制止住。”

同时,在罗克斯的榆树山大道地区———一个貌似郊区的波士顿的内城地区,常有袭击事件发生。此外,发生这些事件时,还没有打抱不平者出来保护受害者,这使得一些小心谨慎的人在夜晚都避离街道。毫不奇怪,因为这个以及其他相关的原因(缺少活力,单调乏味),罗克斯的大部分地区都败落了,成为一个被离弃的地方。

我并不想把罗克斯或其曾经是风光旖旎的榆树山地带作为一个特别薄弱的地区单列出来。这个地方的无所作为,特别是那种凋敝、败落的模样在其他城市也司空见惯。但是在同一个城市里,在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别,这应该是值得注意的。榆树山大道的基本问题不是因为存在着一个犯罪人群、被歧视人群或贫困人群,而是源自一个事实,即实际上它不能在安全方面有所作为,并且无法表现出一个城市地区应有的相关活力。

即使是被认为相同的地区里的相同地方,在公共安全方面也还是存在着显著区别。发生在纽约华盛顿住宅地———一个公共住宅区———里的事件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个住宅区里的一帮租房者为了让他人接受他们,在1958年12月中旬举办了一次室外纪念活动,他们竖起了三棵圣诞树。一棵最大的树很笨重,要想移动、竖直和修剪都非常麻烦,于是就把它挪到住宅区的“内街”,一个装点得风景如画的中心商场和一条散步道。另外两棵树每棵都不超过6英尺高,很容易搬动,被挪到住宅区外角的两个边缘上,这个地方与一条热闹的大道接壤,也与老城的街道交叉。第一晚,那棵大树连同树上的装饰品都被盗走。两棵小树完好无损,灯、装饰品等全在,直到新年时被取下来为止。“那棵树被盗的地方,理论上讲是住宅区里最安全的、防卫最好的地方,但也就是这个地方对这里的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最不安全。”一个一直在帮助这些租房者的社工如是说。“在这个商场里,人并不比树更安全,相反,另外两棵树置放的地方是安全的,因为那个地方是住宅区的四个角落中的一角,刚巧也是对人最安全的地方。”

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被使用的街道应是一条安全的街道,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是不安全的。但是,这种情况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什么使得一条城市的街道被用得多或少?为什么华盛顿住宅地里的中心商场———这应该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很少有人去?为什么其西边的旧城的人行道却人来人往?有些街有时很热闹,但有时却突然空无一人,这又是为什么?

一条城市街道要想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很成功的城市街区那样,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线分明,不能像郊区的住宅区那样混合在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从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相反,很多人常常会通过观看街上的活动自娱自乐。

在一些比大城市更小也更为简单的地区,对公共行为(如果不是犯罪)的监控或多或少是通过一个由声誉、街谈巷议、赞许、反对和制止等行为构成的网络来运转的。如果大家互相熟悉,并且消息传达的渠道畅通,这样的方法很管用。但是,一个城市里的街道不仅要监控城市居民的行为,而且还要涉及到来自郊区和小城镇的来访者,他们期望逃离家中的闲言和约束,在城里好好呆上一阵,因此,城里的街道必须要通过更加直接和明确的方法来实施监控。城市能否解决这样一个固有的难题还是个问题。但在很多街道,人们做得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