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4166100000004

第4章 导言(4)

勒·柯布西耶不仅仅是在规划一个具体的环境,他也是在为一个乌托邦社会作出规划。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为实现他称之为最大的个人自由提供了条件,但是这样的条件似乎不是指能有更多行动的自由,而是远离了责任的自由。在他的辐射城市里,很可能没有人会为家人照料屋子,没有人会需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奋斗,没有人会被责任所羁绊。

非中心主义者和其他花园城市的忠诚拥戴者曾对勒·柯布西耶公园中的塔楼之城感到很吃惊,现在仍然如此。他们对它的反应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很像是先进幼儿园的老师面对着一个完全教育性质的孤儿院的反应。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辐射城市直接就来自花园城市的概念。勒·柯布西耶接受了花园城市最基本的模样,至少在表面上如此,然后把它实际化,适用于人口密度高的条件。他把他的创造描述为能够变成现实的花园城市。“花园城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写道:“自然消失在道路和房屋的蚕食之下,原本应有的幽僻之处变成了拥挤的居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将在‘垂直花园城市’中找到。”

在另外一个意义上,从相对容易被公众接受的角度看,勒·柯布西耶的辐射城市也是依赖于花园城市的概念的。花园城市的规划者以及它的在住宅改革者、学生和建筑师中不断增加的追随者们都曾不知疲倦地推广超级街段、廉租住宅街区和固定规划的概念,以及草坪至上的思想。更有甚者,他们颇为成功地把这些特征树立为具有人性的、对社会负责的、实用的、超凡脱俗的规划标志。其实,勒·柯布西耶根本用不着从人性的和城市实用的角度来证明其设想的正确;如果这种城市规划的伟大目标能够让儿童文学作家克里斯托弗·罗宾兴奋不已,那么勒·柯布西耶又何错之有?但是,非中心主义者们的要求制度化、程式化和非个性化的口号,在他人看来,则显得既愚蠢又狭隘。

勒·柯布西耶的梦幻之城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它受到了建筑师们狂热的欢呼并且逐渐在从低收入住宅到办公楼等众多建筑项目中得到体现,除了至少将花园城市的原则在密度高的城市中做一些表面上的应用文章,勒·柯布西耶的梦幻还包括其他奇迹。他试图把汽车放进他的规划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这是一个崭新的、令人激动的想法。他将主干道纳入高速单行道。他减少了街道的数目,因为“交叉道是交通的敌人”。他建议把地下道路作为重型车辆和交通运输的道路;当然,就像花园城市规划者一样,他让步行者离开街道,留在公园里。他的城市就像一个奇妙的机械玩具。此外,作为一个建筑作品,他的构想具有一种令人目眩的清晰、简洁以及和谐的风格。它是如此的有序、明确、容易理解。它在一瞬间将所有东西和盘托出,就像绝妙的广告一样。这样的设想以及它大胆的象征一直以来对规划者、住房计划的赞助者和设计者们都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影响,对开发商、贷款者和市长们也是如此。它对那些有着“革新”观念的区域划分者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制定一些规则,目的是鼓励非住宅项目建造者对梦幻之城进行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思考。不管得出的设计是如何的庸俗和笨拙,不管空地是多么的单调和无效,不管近距离视觉是多么的沉闷,勒·柯布西耶的模仿者总会这么喊道:“瞧,我的作品!”这样庞大而引人注目的作品表现了某个人的成就。但是,至于城市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正如花园城市一样,除了谎言,它什么也没有说。

尽管非中心主义者因其对温馨舒适的小城生活理想的忠诚,从来就没有与勒·柯布西耶的方案和谐相处过,但他们的信徒们却恰恰相反。事实上,今天,几乎所有的城市设计者们都以各种变化的方式融和了这两种概念(花园城市和梦幻之城)。被冠以“选择性的迁移”或“重点更新”或“更新规划”或“保护规划”———意思是说避免对某个破旧地区的整个清空———等各种名称的改建技巧主要是一个诡计,即找出来有多少老建筑还可以留下,看看那个地方是不是仍然可以改造成一个合格的辐射式花园城市的翻版。区域划分者、公路规划者、立法者、土地使用规划者以及公园和游乐休憩场地规划者———他们中没有一人是生活在意识形态的真空中的———不断地运用这两个效力强大的图景,或者更为复杂地,运用这两种图景的混合体,把它们当成固定的参考点。他们或许会在这几个选择前犹豫不决,他们或许会折衷处理,或许会将它们庸俗化,但不管怎样,建立在这两种观念之上的思想是问题的出发点。

我们还应该简单地回顾一下另一条不太重要的正统理论的来源。它或多或少地开始于1893年芝加哥恢弘的哥伦比亚展览会,正好与霍华德形成他的花园城市的理论是同一时间。芝加哥展览会对此前已经在芝加哥兴起的激动人心的现代建筑表示了蔑视,相反,它戏剧化地推出了回到历史的模仿文艺复兴的风格。在展览公园里排列着沉重庞大的纪念碑,就像盘子里装着的撒了糖霜的糕点,一排接一排,色彩斑斓,预示了后来勒·柯布西耶在公园里的一座又一座的高楼。把这种厚重的、纪念碑似的建筑以祭神的方式集合在一起的形式抓住了规划者和公众的想象力。它肇始了一场名为城市美化的运动,事实上,展览会的策划主要是由后来成为城市美化运动的领头组织者,来自芝加哥的丹尼尔·伯纳姆主持的。

城市美化运动的目的是建立城市标志性建筑。一些建造系统林阴大道的宏大计划被制定出来,但大部分却没有任何结果。这个运动真正产生的结果是仿照芝加哥展览会的中心标志物,一个又一个城市建造了市中心,或文化中心。这些建筑物沿着一条林阴大道,就像费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园大道;或靠着一个商场,就像克利夫兰的市政中心;或比邻公园,就像圣路易的市中心;或与公园交错在一起,就像旧金山的市政中心。不管它们如何布置,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标志性建筑都分离于城市的其他部分,尽可能最大地体现其效应,整个建筑被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对待,鹤立鸡群,轮廓分明。

人们引以为豪,但这些中心建筑并不成功。其一,中心周围城市的普通区域日复一日地破败下去,而不是振兴起来,周围总能见到一圈墙上涂着乱七八糟的刺文的小店和旧服装店,非常扎眼,或者干脆是一派无法形容的凋敝破落景象。其二,人们大多远离这些中心地带,当展览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时,它似乎就不像展览会了。

城市美化运动造就的中心内的建筑在风格上已经过时了。但是,这些中心背后的思想却并没有受到质疑,而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显示其强大的力量。把某些文化或公共功能建筑分离出来,消除其与日常城市的联系,这种思想与花园城市的教条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上述提到的几个观念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花园城市和辐射城市加之城市美化,于是就有了辐射式花园城市美化的结合体,就像纽约宽广的林肯广场,那儿建立了一个标志性的城市美化概念的文化中心,周围相邻的是一系列辐射城市和辐射花园城市概念的住宅、商业和校园中心。

与此相似,城市功用分离的原则———通过压抑除了规划者自己的规划以外的所有规划而带来秩序的原则———已经轻易地涉及到了城市功能的各个方面,直到今天,如果某个大城市有一个土地使用的大手笔计划(常常与交通相关),简直就是按照事先的设想,对未被分离的地方进行一系列重新部署。

自始至终,从霍华德到伯纳姆以及到最近的城市改造法律的修改,全部的观念和计划都与城市的运转机制无关。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为了牺牲品。

注 释

[1]. 请记住“北端”。在此书中我会经常提到它。

[2]. 那些希望能看到更加完整的或类似叙述(本书不是)的读者应该去翻阅那些非常有趣的资料,特别是:《明天的花园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著;《城市之文化》,路易斯·芒福德著;《城市的进化》,帕特里克·格迪斯著;《现代住宅》,凯瑟琳·鲍厄著;《走向美国的新城镇》,克莱伦斯·斯坦恩著;《拥挤之无效》,雷蒙德·昂温爵士著;《明日之城及其规划》,勒·柯布西耶著。我所知道的最好的短篇考察是一组节录,题目为:《城市规划之假设与目的》,收录于《土地使用的规划———关于城市土地的使用、错用和重用的案例》,查尔斯·M.哈尔著。

[3]. Ebenezer Howard (1850—1928),英国“花园城镇”运动创始人。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1876年从美国返回英国后,加入土地改革、消灭城市贫困以及一些其他社会问题的组织和活动。针对当时大批人从乡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他提出“花园城镇”的设想,并将它视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1898年,霍华德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他认为新城镇应是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和谐结合起来的田园式的城镇。当城镇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建设另一个同样的城镇。霍华德的这种设想有可能受到他在美国的生活经历的影响。他在芝加哥的几年里曾目睹很多市民迁移到邻近火车站的郊区新城镇里,这也许为他试图解决英国的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反过来,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译注

[4]. 指随一个大公司或厂矿的建立而兴起的城镇,居民多为公司或厂矿职工。———译注

[5].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1965),现代建筑大师,1887年出生于瑞士,1917年移居法国。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城市规划者。他主张采用新的城市规划原则和建筑方案,设想城市中有可以应用现代交通工具的整齐的道路网,中心区有摩天大楼,外围是高层和多层楼房,高楼之间有宽阔的绿地。主张在城市规划中采用功能区域划分的原则。有《明日的城市》一书出版。———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