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清水秀的泾源县农村,要寻找当地村子的党支部非常容易,山坡上、沟岔边,那布满农舍的村子里插着一面鲜艳红旗的地方,保准是村党支部。中共泾源县委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在广大农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面永远高高飘扬的旗帜。
“形象工程”树形象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山区一些农村走了弯路,把村里集体的财物都分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村部没有了,农民群众有一些需要村上办的事情,往往要找到村支书或村主任家里去。长此以往,一些明明是村子里为群众办的公事,却给人印象是村干部办的私事;有的村干部办的私事,却又像是在办公事。这影响了农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没有村部,农村党支部就没有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阵地,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自1998年以来,泾源县委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部署,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泾源县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党支部的阵地建设,是党的基层政权存在的象征。县委提出抓阵地建设,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县委把这项工作称为农村基层党建的“形象工程”,把加强乡镇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建设作为全县农村党建工作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县上采取县上补一点,乡上出一点,村子拿一点,包扶部门帮一点,党员、干部集一点,群众投义务工省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130万元,新建农村党员活动室37个157间,维修19个51间,实现了全县76个行政村每村都有3间以上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党员活动室。
党员活动室建起来了,农村党员有了过组织生活和学习的阵地,村里有了商讨发展经济的场所,山区农村出现了新气象。夏日里,记者来到宁夏最南端的泾源县新民乡杨堡村采访,看到新建好的七八间村党员活动室宽敞明亮。村支书禹明学说:“有了党员活动室,俺村党员每月定期来这里学习,‘三会一课’制度得到了落实。”记者看到,这个村的党员学习记录、支部生活记录、党员花名册、党费收缴本齐备,一项一项记录得清楚认真。党员活动室的墙壁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员的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支部议事规则、党员的纪律、入党誓词、党员责任制、发展新党员制度等14项制度全部张贴在上面,一目了然。
记者来到马河滩、张台等几个村子,这些村子的党员活动室都与杨堡村一样,而且还配置了有线电视差转台、大彩电、VCD、电话等。新民乡各村支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农民们有什么事随时都可以找到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
陪同记者采访的泾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巍介绍说,去年全县已经有20个村的党员活动室配置了大彩电和VCD。今年,县上又筹备了20万元,准备把其余的40个村子配齐。
兴建党员活动室,凝聚了各村党员的战斗力。去年6月,杨堡村党员带头集资和出义务工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建成了党员活动室。村小学门前有个大水坑,小学生上学不方便。党支部一号召,党员利用两天时间,义务劳动把水坑垫了起来,后来又修建了一座小桥,方便了群众。马河滩村党员活动室和村部建成以后,解决了“有人办事,有人管事,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村里集体积累资金1万元,修桥铺路,拓宽街道,安装变压器。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高兴地说,“俺村的党员是好样的”。
“素质工程”强素质
在山区农村,有相当一些乡村干部存在着理解和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水平不高,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贫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意识和本领不强,开展乡村工作不熟悉等问题。有些农村基层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政策水平低,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农民群众说:“政策端得像根线,是‘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对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提出了批评。
泾源县过去曾经多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一些村子的党支部班子一调再调,但收效甚微,一些村子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泾源县委一班人反复分析后认为,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的素质亟待加强和提高。县委决定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花大力气开展培训工作,实施“素质工程”,提高基层党员和农村干部的素质,使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县上投资兴建了培训中心,新建和维修乡镇党校8所,并利用农村党员活动室开展培训,实现了培训教育制度化和培训阵地网络化。为了使培训工作不流于形式,县上专门成立了乡村干部培训督查组定期督查。县上还落实了各项任务措施,保证培训的内容、时间、形式、管理、考评五个规范。
培训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各乡镇及纪检、党校、民政、农建办、科协、司法、宣传等业务部门配合实施。自1998年以来,泾源县先后对全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了9个专题的培训,内容有中央和自治区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精神,党风和廉政建设的内容,普法、实用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全县共举办各类乡村干部培训班67期,培训人员21867人次,使乡村干部和党员普遍受到了培训。
6月7日,记者来到黄花乡采访。乡党校正在举办党员培训班,县纪委常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禹华强正在给这个乡的农村党员干部作《加强党风建设,提高党性修养,实践“三个代表”》的专题辅导,农村党员干部听得津津有味。羊槽村党支部书记马生岐说:“上午我们在乡上参加培训,下午我们回到村里去,还要把培训的内容向村里的党员传达。要原原本本传达,就必须认真听讲。乡上还要组织考试。”记者问他知不知道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关政策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种谁有的政策,国家还要给每亩补贴100公斤粮、20元钱。我们一宣传,群众的积极性高得很,抢着要退耕指标呢。”乡党委书记冶三奎介绍:“我们抓党员干部培训本着‘多换思想少换人’的原则,着眼于素质的提高。”黄花乡每月逢8日对党员进行集中培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每月开展“党日活动”,把入党日期在当月的党员集中起来过组织生活,重温入党誓词,汇报交流思想,取他们对乡党委、乡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增强了党性观念。
经过培训和素质教育,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前年夏季,黄花乡有3个自然村发生冰雹灾害,一些小麦被毁。不用党委和党支部动员,全乡党员都自觉来到现场,当场商量救灾措施。在党员带动下,全乡第一天来了100多人,第二天来了400多人,义务帮助受灾农户抢收小麦。
黄花乡党委决定在全乡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一呼百应,去年和今年,全乡动员劳力1万人次,修通村级公路20.5公里。最近,黄花乡正在给最后一个村子铺柏油路面,实现全乡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指日可待。
“民心工程”得民心
过去泾源县有些村子确实给群众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但办过之后群众却并不买账。其根本原因是村务不公开。自1998年以来,泾源县委在全县农村实行“民心工程”,推行村务公开,他们称这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纪检、监察、审计、农经站等部门参加,成立了农村财务清理指导委员会,对全县76个行政村的财务账目进行清理,然后张榜公布。各村推选出了2000个村民代表,由村民代表和党员共同对村务公开的情况进行监督。
记者在香水镇城关村看到,村党员活动室和村民议事厅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在泾源县的许多村,党员活动室和村民议事厅都是一套机构。村里一般都是一个季度定期对村里的财务等情况进行张榜公布。村干部都认为这样做非常好。新民乡杨堡村的村务公开栏上,今年村里第二季度公布的内容有农业税、教育附加费、优待金、五保统筹金、牧业税、土地承包费、代耕费。一笔一笔,清清楚楚。村民洪德林老汉摸着胡子笑着对记者说:“俺村的事,俺们都明白。”在一些村,遇到像分宅基地、建房、扶贫款的发放这些村民关注的大事,村里都是当时就张榜公布。
惠台乡前年结合世界银行秦巴项目的实施,推行村务公开,乡上落实扶贫资金100万元,扶持全乡959户贫困户发展养牛、青草氨化、坡田改梯田、优良品种推广、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这些资金的落实都是由村民代表讨论后,张榜公布。过去,一遇到落实扶贫资金的事,上访告状的事时有发生。实行村务公开后,没有发生一起上访告状的事。项目实施两年,运行情况良好,使这个贫困乡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去年,县上又投资120万元发展养殖业,实施“温饱工程”,每个村都是召开村民大会确定,保证把资金落实到最穷的贫困户手中。
“财源工程”生财源
实行大包干以后,农村集体经济一度不受重视,非常薄弱。一些村干部靠跑跑腿、动动嘴给群众办事情。但是,山区农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村子没有经济实力寸步难行。当地的农村干部认为,村上仅仅靠“赁一间房子,盖一个戳子”是没有号召力的。如果农民群众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村上也没有能力去办,那党支部就没有号召力,集体就没有凝聚力。
泾源县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解决这个问题。起初,一些村子想通过办企业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但贫困山区办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都成问题。于是,县上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解决这个问题。大包干之后,各村都留有一些机动地,有的村子还有一些林场。过去由于缺乏管理,有的撂荒了,有的则随便承包给他人,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泾源县要求各村把这些地统一收回村上,作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各村依托这部分耕地,同时有什么办法用什么办法,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县上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财源工程”。
“财源工程”实行两年多来,各村的集体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现在,泾源县每个村子都有集体经济积累。村里利用这部分集体积累组织群众做一些修桥铺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进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事情,村党支部的号召力明显增强。
记者来到香水镇城郊村,看到村部的两层办公楼非常气派。这个村是泾源县实施“财源工程”最好的一个村,几年前,村里利用邻近城郊的优势,看准市场,集资80多万元,盖了560平方米、50多间商贸楼出租,村里集体收入一年达到10万元。村里利用这笔收入解决了所有村干部的报酬,每年解决村里50个贫困学生的学杂费,修建了4座桥、2公里村级公路,负担了村里8户“五保户”和27户特困户的生活费用,村里还负担了全村所有农户的土地承包费。1998年以来,村里自己投资解决了110户群众饮用自来水的问题。现在,城郊村的农民负担在泾源县是最低的。村党支部号召做什么事情,村民总是一呼百应。
采访结束时,泾源县委副书记王珍介绍说:“现在,我县形成了县委高度重视,县政府密切配合,组织部门认真落实,全县上下齐抓共促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泾源县农村党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目前,全县76个行政村,达到“55个好”的支部有66个,占85%;基本达到“55个好”的有8个,占1.1%;一般和后进的只有3个,占3.2%。
实施“新的伟大工程”,促进了泾源县的各项工作。去年,全县动员义务工修建村庄道路58公里,抗旱打井窖1400眼,乡村两级组织和县上的包扶部门为农民办好事164件,争取各项扶贫资金196万元,使全县的贫困户由原来的25%下降到10%。今年退耕还林还草,全县3万亩任务如期完成。
今年,泾源县遭到多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县委抽调机关干部435名,组织8个工作队,深入全县各乡村帮助农民群众开展抗灾自救。记者在泾源县农村采访时看到,大旱之年,泾源县人心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摘自于《宁夏日报》2000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