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450100000044

第44章 战国时代 (7)

在伊达政宗执政的后半期,他使用与早年间完全不同的阴柔功夫,周旋于丰臣秀吉及其他图谋天下的人,如德川家康等之间。也许这正是政宗最高明之处,大概正是因为他能及时看清形势,甘居下位,从而得保威名不堕,并且也算是得到了善终。他死的时候,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亲自至床边守候,可以说极尽哀荣。天下布武——信长之野望却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从 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各地藩国守护割据一方,逐渐演变成了战国大名,各个大名你争我斗,这时候日本社会已经过百年的战祸,天下思治,而且在这个过程之中,群雄此消彼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到了战国末期之后这种大浪淘沙的过程更加的激烈,那些没有称霸天下雄心和能力的守护大名已经或被吞并,或沦为附属国。正在这个时候,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全日本的霸主——织田信长出现了。信长和他的继任者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主宰了中后期战国的运势,并成功地于 1603年统一天下。

武田信长于 1534年 7月出生于尾张国那古野城,他的父亲是织田信秀的嫡长子。织田家在当时尾张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织田信秀世袭尾张国的奉行(在尾张国的地位仅次于守护大名斯波氏),控制着尾张国的四个郡城。凭着出色的武勋做到了尾张代理守护。信长的母亲是信秀的大老婆土田御前,此外,织田还有一个同母弟弟信行。信长自小就非常顽皮,尽管在年仅六岁的时候即被父亲封为那古野城的城主,但是身为一方父母之官的信长,仍然没有收敛。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普通市井里的年轻人一起玩耍斗鸡走狗,无所不为,被人称为“尾张的大傻瓜”。据说信长小时候长得非常美,小时候他甚至学着女孩子涂脂抹粉,画眉贴额,娴静时犹如娇花照水,俨然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如果单从外表看,信长似乎就是一个乖孩子。但是信长一旦真正地犯起事来,简直就是一个混世魔王。

据说,有一次他就到当时尾张国守护斯波氏的地盘上杀人放火,甚至拿着弓箭射街上的行人,看着他们躲躲藏藏,以此为乐。此外,他还和他的那帮狐朋狗友杀人,然后把他们的头割下来作为盛酒的容器。在父亲信秀的葬礼上,信长还一反传统的孝道,不但没有表现出悲戚的样子,反而嬉笑自若,像没事人一般,看到诸家臣故作悲戚的样子,他甚至拿这些家臣打趣,指着他们开一些粗俗的玩笑,说着一些大逆不道的话,甚至向父亲的祭坛投掷杂物,这在当时的尾张国被传为笑谈。眼看着信长这么大了还不务正业,负责教育、照顾信长的“太子太傅”平手政秀在向信长劝诫过多次没有效果之后,非常失望,他认为自己十几年的心血都白费了,所以感到很失败,也很耻辱,所以选择切腹自尽,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死来唤醒信长。看来平手政秀的死还是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的,之后信长的那颗不羁之心终于有所收敛。不过虽然信长荒唐过很长一段时间,却没有糊涂一世。信长有一点不同织田信长于世俗中所说的那种花花公子,他儿时所结识的朋友并不全是那种一起吃喝嫖赌的狐朋狗友。

例如,当信长小时候在今川义元家做人质的时候,在那儿结识了同样做人质的竹千代,竹千代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德川家康,两人一起度过了少年时光,成为莫逆之交,这段往事后来成为两人缔结稳固的同盟关系的一个助力,这对于日后织田信长的霸业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织田的兴趣非常广泛,他喜欢围棋、相扑,并且精于此道。他还非常喜欢当时日本民间流行的幸若舞。他尤其喜欢其中的这样一段“人间五十年,跟天下比起来,如梦似幻,人生一度得生,焉有长生不灭者”,并且他时常吟咏这一段,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没想到这句话居然成为信长一生的真实写照,信长尽管得到了天下,但是他在五十岁那年被人刺杀,刚好印证了“人间五十年”这句话。除此之外,织田信长不同于战国时代其他豪杰的一点,就是他还喜欢西洋的东西,即使是他长大之后,也仍然不拘小节。例如,有一次他去觐见当时的天皇正亲町天皇,这本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仪式,结果信长戴着西洋帽子,穿着皮靴,打扮得像一个假洋鬼子,这令日本天皇啼笑皆非,以至于当时舆论一片哗然,信长在当时的公卿之中被看做一个异类。

1551年,织田信秀突然去世,根据日本史料的记载。信秀是因为酒色过度而肾亏虚死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醉生梦死了。于是,信长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接任织田家的家督,正式开始了天下布武的时代。在信长继承家督两年之前,他娶了美浓国大名斋藤道三女儿斋藤归蝶。斋藤道三,是战国有名的阴谋家,据说此人非常阴险,表面和和气气,但是非常喜欢在背后使阴招,属于口蜜腹剑的那种人物。道三小时候曾经在京都出家,在此期间他因为聪明才智在寺院里很受推崇,寺里的住持甚至认为他是能和一休宗纯比肩的得道高僧。但是道三却耐不住寂寞,也不甘心一辈子都搞学问,于是他还俗去投奔当时在美浓国非常有势力的土歧氏家督土歧赖艺,道三凭着出色的权谋数术,驱逐土歧氏,终于取得美浓的统治权。在信长前去美浓迎亲的过程之中,面见了岳父斋藤道三,当时道三察觉到被称为“傻瓜”的信长并非真正的草包,而是一个在乱世中能有大作为的豪杰,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孙简直不值一提。从此之后,道三全力支持织田信长,成为信长的一个重要支柱。信长要想成为日本的“天下人”就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

有鉴于此,在继任家督之后,信长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信长充分发挥美浓国人口多、物产丰盛的优势,建立起兵农分离的制度。由于当时各大名经常交战,农工业人口都被调集为兵,粮食短缺,必须寻找商人外买。织田信长把多余的粮食对外卖出以聚敛财富,把过剩的失业人口专门组织成士兵,使之专业化。因此,农民可以专心生产,军人的素质也得到提高,粮食与金钱的储备增加,也得到了更有效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信长还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废除了落后的“关所”制度,从而使得各路商旅可在自己的领土之内自由通行,不用再交过路费了,从此尾张内商旅聚集,大大刺激了领内的经济成长。为了维护商业的公平原则,信长废除了某些商品的专卖权,打破以往一些商家和工会的垄断。不仅如此,信长还制定了一些免税政策和以法律形式确立的信贷制度。自此,商业活动在织田家领内空前繁荣。信长还广泛地发展国际贸易,从中获取了非常大的利润,正是有如此充足财力的保证,织田家虽然连年战争,但国库始终充盈。

此外,织田信长为了确保家臣与士兵的俸禄的充足供给,解除诸地方势力借此拥兵自重,构成内部不安定的因素,于是采取“检地”,通过这个方式他变相地缩小诸势力的领地,通过定期对诸地方势力援助的方式,使他们的势力逐渐丧失了独立性。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确保了对自己国土的直接统治。在经过这一番准备之后,信长走上了逐鹿天下的道路,开始削平日本群雄了。正在信长决定大干一场的时候,在尾张国内却正酝酿着一个针对信长的阴谋。

虽然早在父亲信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指定信长为继承人,但许多织田的家臣鉴于信长小时候不务正业做了很多的荒唐事,对于信长的前途很不看好,这其中就包括信长的亲生母亲土田御前,所以他们密谋废除信长,打算立以聪明伶俐著称的信长的弟弟信行继承家业。1555年,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被自己的儿子斋藤义龙杀死。原来由于斋藤道三认为长子斋藤义龙是自己还没有发迹之前与家奴野合时生的孽种,再加上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 DNA亲子鉴定技术,老谋深算的道三想到那个家奴既然可以和自己私通,也可能会和别的人乱搞男女关系,所以他不确定这个儿子是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所以非常看不起他,不愿意让义龙做家督继承人。义龙这家伙却也是心狠手辣,他看出了道三心中打的这个小算盘,干脆杀了道三所有的儿子,这下好了,道三的位子你传也好,不传也好,我给你来个釜底抽薪,这天下迟早是我的。道三这个人也很固执,觉得虽然就义龙这一个儿子了,但他敢如此威胁自己,就筹划着把美浓一国作为女儿的嫁妆送给信长。但是斋藤道三的这个做法更加剧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为了阻止将要到手的肥肉被别人抢走了,斋藤义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父亲道三提前接班。

而道三在死之前,对自己的家臣下达了最后一个命令,把美浓国转交给自己的女婿织田信长,并让信长为自己报仇。随后,信长以为岳父报仇的名义讨伐斋藤义龙,在打败斋藤义龙之后,最终美浓国还是落入了信长的手中。当时在日本战国时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美浓者得天下”。信长取得美浓后,野心急剧膨胀,决定仿效中国周文王立于岐山后打倒商纣王一统天下的故事,将美浓国斋藤氏的据点井之口改名为岐阜。此时信长正式开始使用“天下布武”印章。顾名思义,所谓“天下布武”即为“于天之下遍布武力”。通常解释成“以武力取得天下”,但是日本历史学家却考证“天下布武”就是“以武家的政权来支配天下”,在战国之前日本社会的权力基本上是在公家(天皇)、寺家(寺院)、武家(武士阶层)三家之间交替,信长以天下布武为目标,可认为其带有废除公家、寺家的权力,并正式建立武家政权的意味。由此可窥信长日益膨胀的野心之大。虽然美浓落入信长的手中,但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重要支柱——岳父斋藤道三死了,信长失去了外援。织田家不服信长的势力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加快了夺权的步伐。

1556年在柴田胜家等家臣的煽动下,信长的弟弟织田信行举起反旗,自立为家督,公开对抗信长。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信长派兵去追杀信行,终于在一个叫稻生的地方把信行势力击溃。而信行逃回自己的领地清洲城,在母亲的调解之下,信长终于暂时放了信行一马,而为了收买人心,信长也赦免了造反的诸家臣,柴田胜家等死里逃生,对信长感激涕零,从此死心塌地跟着信长。但是信行并不甘心失败,在第二年再度企图谋反。这一次柴田胜家非但不支持信行,反而出卖了他——向信长告发了此事。信长知道弟弟再次谋反之后,不再手软,为了避免母亲再从中作梗,他瞒着母亲派人将信行暗杀了。从此,信长牢牢掌握了织田家的权力。踏着弟弟的鲜血,织田信长终于登上并坐稳了家督之位,但是更大的危机将接蹱而来。

1560年 6月,当时势头正如日中天、号称“东海道第一弓取”的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带兵准备上雒,即到京都朝见室町幕府将军足利氏。但是显然义元这次上京的目的并不单纯,他也是在投石问路,试探日本各地大名对于自己称霸的态度,看看谁站在自己的一边,谁与自己对抗,并且扫平路上对他不服的大名,进而以重兵威慑幕府,挟“将军”的名义发号施令于天下。由于织田信长的领地在尾张,正是今川义元上雒的必经之路。信长不愿臣服义元,于是决定兴兵对抗,但是织田军寡不敌众,眼看着自己的堡垒一个又一个被攻陷,信长一看正面对抗不是今川义元的对手,于是派小股精锐部队去强袭今川军的阵地,最终今川军统帅今川义元被杀。这一战后来被称为“桶狭间之战”。

总大将战死的消息传出,今川军溃逃回骏河。此战之后,信长名震全日本。桶狭间之战后,今川家势力日渐衰退,原先受今川氏支配的三河国的德川家康趁机摆脱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战国大名。由于家康、信长二人幼时就是好友,再加上两人有着共同的对手甲斐国武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所以双方在 562年,正式缔结了清洲同盟(得名于当时缔约地清洲),这个同盟的形成,保证了织田家西侧领地的安全,解除了织田信长的后顾之忧。今川义元死后,信长感觉自己也具备上雒的实力,于是他也想仿效今川义元把目光投向了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