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
4524500000129

第129章 礼政四学校(2)

舒化民

学宫为敛才之地。书院乃育才之区。学宫以岁科两试定优劣。考核贵严。而书院之设。则岁有甄陶。月有廪饩。策励尤真。此作养人才者。甚盛心也。顾郡州县邑。莫不各有书院。而惟省会之书院。其征才也广。其庇士也。宏山长既多聘名师。而各宪又严加考课。有较之省外迥不相侔者。所以聚才虽仅百数十人。而每逢乡试揭晓。则获隽者不下十数辈。其明征也。然而每岁甄别。仅凭一日之诗文。得则一年长领膏火资。不得则向隅徒步归耳。虽宪鉴空明。取舍一秉至公。此中原无屈抑。然文字有一日之短长。其倩替幸获者。亦所恒有。即谓月课闲有升降。而升降究有几何。至有谓以每至等第之前矛。藉膏火为奖赏之费。则又来者过多。稂莠混淆。冀图弋取。亦难期拔十得五。愚窃以为欲选真才。莫若变通甄别。查三年大比。本省七千余人。彼自问荒落者。业已不肯观光。其不惮千里百里来者。多半读书之士。而此七千余人之中。经各房呈荐。不过五六百卷。淘汰所余。业已十去其九矣。然取足中式之外。有以额满见遗者。有以犯规磨勘者。有以小疵黜落者。何止数十人。积三载寒窗灯火。鏖战于九日之矮屋风檐。所有三文艺试帖经义策学。俱可窥见一斑。聚作者之精神。映阅者之眼光。分校官荐之主试。又悉心持衡。其额溢小疵以及堂备诸卷。此中岂果遂无真才积学耶。且查北闱乡会试榜发后。有将额溢佳卷挑取誊录之例。三五年报满可以得官。仰见我  皇上爱惜人才无微不至。而外省乡试荐卷中。虽有佳卷。与落卷同归无用。殊属可惜。愚窃以为此种人才。既无他途可进。似宜拔入书院。再为甄别。取若干名。即入正课。偏僻州县。士子本少。师友陶成。今置之省会书院。既可博习亲师。相观而善。而寒畯茂才。又得奖赏膏修。以为读书资斧。眼界既开。功力尤易长进。其造就真有不可限量者。雍正年闲。鄂文端公。总制云贵。征滇士入书院。取全闱落卷观之。每乘夜分公余挑灯披览。共得五十二卷。自谓如玉之在石。未名一器。而砻以错之。大小皆可得其用。既定乃折号书名下郡县。各送至省。集于书院。其郡县及广文。知有学问优通者。或天资高妙。能记诵颖悟过人者。亦会同保送。故尔时滇省中奇才异能之士辈出。实自文端公此举开之。其教文煌煌大篇。载入云南通志。诚盛事也。本年各郡州县乡试落卷。想已发下。分散无从搜查。可否仰恳宪恩。檄饬各州县。会同教官。调取呈荐之卷。其有因额溢微疵。备而未中者若干名。将三场朱卷。包封送呈鉴阅。择其文品之佳。及经策具有腹笥者。即檄饬各州县。将该生姓名详送。仰候送入泺源书院。作为来年正课。其次者。各州县收入本处书院。亦列正课。不足者。仍行甄别考取。如此一变通闲。比之但凭一日之短长。定一年之膏饩者。较为真实。昔人云。养士与养孤贫不同。彼则哀其终而收之。此则谨其始而用之也。

戒谕学官

李棠阶

为严立课程以励上进事。照得士子为风化之原。而教职实士子之倡。专司训课。人心风俗之本系焉。将相牧令之才基焉。所关綦重。故按月课定例甚严。乃者因循故事。职多不举。而书斗等又或借为勒索之资。名存实掩。士奚由进。本院奉 命视学。学校是其专责。士习之未端。文风之未纯。恻然痛心。然通省地远人多。势不能周知而遍教之。不得不仰重各学。以分其责而广其教训。且各属皆该教职等。桑梓之地。士子优劣。与有荣辱。岂得漠焉。视为无关痛痒之事。夫来学有贽。礼所不废。近闻诸生入学延玩者多。虽属伊等无礼。然亦必实有迫于饥寒者。究而论之。我辈亦未必无过。师之受贽。将以教之也。清夜自思。士子之品行。果由我敦否。士子之学问。果由我进否。设真能肫肫劝课。视如子弟。谁无良心。方将致敬尽礼之不暇。而肯故为玩延乎。必无是礼矣。今与各学约。本案新生及在学旧生。按定人数。分为一月四课。期汇集明伦堂。先教以敦伦立品。反复劝谕。然后命题面试。秉公甄录。将所取优等。每一课呈解数本。每三月呈解一次。其余每课二三等。但造清册呈送其文理通顺。屡取优等者。本院量加奖励。劣者反此。如无故三月不解卷子。本院定行查究。至武生亦于每月定期传集。默写武经一段。及 圣谕广训一二百字。伊等更宜宛转训戒。或与之讲 圣谕一二段。令伊等拱听。久亦可化其桀慢之气。如有三次不到者。照例严传戒饬。无故终年不到者。详请斥革。诚能实力奉行。认真训课。激劝之方。无不曲尽。则诸生即间有不肖。而守分好学之士必多。本院按临从优奖异。决不辜负苦心。若仍视为具文。诸生等毫无进境。本院定行严惩。亦不能格外宽贷也。

河朔书院谕诸生

李棠阶

国家设科。以四书经艺策诗取士。原欲使讲求圣贤之实学。稽考经史。通知时事。以实得诸已者发而为文。国家因以其发而为文者。征其所行。此即古人考言询事之意也。源远流分。弊端百出。至不可究诘。实力守分为举业者。已属杰出。更安望其留心正学。刻苦勤修。以期至于古之圣贤耶。然此流弊使然。非设科之本意也。 今皇上以弱冠之年。企尧舜之盛。励精图治。孜孜讲学。 朝廷气象。翕然丕变。 登极诏内。已有举孝廉方正之条。今闻又有议举博学鸿词之说。将来变通旧章。参用征辟。亦未可知。凡举贡监生以及布衣之士。平日修行积学。而困于屋者。皆可以自见。真千载一时。诸生自审。何者足以应 圣主之所求耶。无以应所求。则愧悔之发。可不思所以自奋自勉耶。愿诸生于所示条约。留心致思。勿视为迂阔而置之。必端其趋向。必慎其言动。必戒其欺伪。必拓其规模。于六经通鉴以及小学近思录诸书。精研博考。务期实得于身心。措之于事业。以副 圣天子务实学求真才之至意。若乃诲之谆谆。听之藐藐。自甘暴弃。终归污下。则予末如之何也已矣。思之勉之。

说士上

管同

今之士不外乎三等。上者为诗文。次者取科第。下者营货财。为诗文者。猎古人之辞华。而学圣希贤。无其志也。取科第者。志一身之富贵。而尊主庇民。建立功业。无其心也。至若营货财。则轻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导争讼。事欺诈。挟制官府。武断乡曲。民之畏之若虎狼毒螫。历观史传以来。士习之衰。未有甚于今日者也。论者悯焉。或曰教之无其具也。或曰养先于教。今士无以养。虽善教若之何。是二者皆得其一端。而未知其原本。今夫士之为物也。其名甚贵。而其品甚尊。其名贵。则其实不得以多。其品尊。则其选不可以滥。三代以前。兹不具论。考诸汉史。太学之士。及所谓郡文学博士弟子员者。合海内而计之。其为人无几。是以士风之美。莫如汉世。至唐太宗增广生员。沿及宋元。其人益众。循至有明。遂开以赀入监之例。迄今日而府州县学间。岁所入少者十余人。多者至二三十人。不待十年。而一县之号称为士者。数百十人矣。呜乎。何其多也。山有金。水有珠。其为物不可卒致也。逐日而取之。定数而求之。不问精粗。不论真伪。则砂石之来。必有倍于金玉。今取士者间岁之间。一县辄增数十。夫一县之大。安得间岁辄有数十人足以当士名。而无士品者。上昧昧而求之。则下混混而应之。士之所以杂出不伦。无所不至者。由此故也。而世之人不深维其原本。辄切齿痛恨。归咎于士习之衰。呜乎。取砂石以为金珠。不中用。则曰金珠非宝。彼金珠其负屈矣。取非类以当真士。既为恶。则曰士习之衰。彼真士抑含矣。故为今之计。莫若寡取士。裁其额。远其期。使一学不过数十人。则士尊贵。而其风必变。士风变。而益于国家者多矣。古之名臣有言曰。愿陛下十年不行科举。则天下太平。曩尝疑其过言。以今思之。信。或曰。今取士者考之以无用之言。定之于一日之际。虽裁其额而远其期。彼贤不肖亦何由知耶。应之曰。诚不敢知也。虽然。有国家者。多获一贤。不若少收一不肖。故取士者。与其广额而贤不肖之皆多。不若减额而贤不肖之皆少。

说士下

管同

广士之额。不惟多收不肖。而教养皆虚。减士之额。不惟少收不肖。而教养皆实。教之虚实。愚当别论。请先以养言之。今夫为士之法。不可商。不可吏。不可争讼欺诈。挟制官府。武断乡曲。然则为士者。舍童子之师。无可为者乎。童子之师。一县至数千。有非士而为之者。有士为之而不足自给者。然则为士者。将使闭门而冻饿乎。士固有守死之道。而圣王不以守死责人。且守死者可以得之贤人。而不可得之中材以下之人。 国家知之。是以养士之法有廪膳。有学租。有书院之膏火。恩德至渥。不可复议。而天下之士。则犹汲汲营货财。无所不为。如前之论。若是者何哉。曰。人众故也。一县之士。得廪膳学租者二十人。得书院膏火者七八十人。合之仅及百人。而号称为士者。则多至千人。彼百人或生矣。而八九百人者何以自给。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矣。今之诸生。号称为士。而其实十九皆民耳。以民之实冒士之名。而使无恒产以自给。是以轻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导争讼。事欺诈。挟制官府。武断乡曲。放僻邪侈。一如孟子之论也。呜乎。分五人之食以饲十人。而十人皆饿。不若减去五人。而使五人皆得饱。廪膳膏火学租之属。养千人数百人则不。并而养数十人。则可当中人之产也。然则养士者。与其广额而人人使不足。不若减额而人人使有余。斯养归于实。可以责其不为非矣。周之时士有士田。尽人而养之。故其时士贵而多贤。至于战国而士有无恒产者。纵横捭阖之流。遂起而不可复禁。孟子以为有恒心。指其贤者言之耳。沿及后世。士额益多。则择人而养。夫择人而养。不惟无以敦士风。而实足以坏士习。宋胡瑗在太学。旧制士每月有试。瑗曰。学校礼让之地。而月使之争。非所以成就人才也。于是改试为课。更不差别高下。有不率教者。召而教之而已。夫有试犹恐其争。于廪膳膏火。或予或不予。而使之争利乎哉。邓志宏言崇以来。蔡京寻天下学者纳之黉舍。校其文艺。等为三品饮食之给。因而有差。旌别人才止付于鱼肉铢两间。学者不以为羞且逐逐然贪之。学校之坏。自崇宁始。呜乎。是法也。蔡京为之也。

请陕甘乡试分闱并分设学政疏

左宗棠

窃维甘肃地处西北边荒。旧隶陕西行省统辖。康熙年间。拓地日广。始设甘肃巡抚。驻扎临洮。乾隆年间。又改临洮为兰州府。后设总督驻之。兼管巡抚事。地当西陲冲要。南北界连藩服荒服。汉蒙回番。杂处其间。谣俗异宜。习尚各别。汉敦儒术。回习天方。蒙番崇信佛教。古至今。未之有改。置省以来。诸凡建设。或创或因。于武备尚详。而文治独。其异于各省者两大端。各省除壤地毘连。一水可通之安徽一省。乡试归并江南。取中士子。久习为常。此外均就全省适中。督抚驻扎处所。设立贡院。届期考官入闱校阅。照额取中。独甘省距陕。道阻且长。而乡试必须赴陕。陕甘学政远驻陕西三原。三年一度。按临甘肃。举行岁科。

两试均与各省不同。故自改建省治以来。甘肃士人。经明行修能自淑其乡里者。尚不乏人。至巍科上第。以文章经济取重当世者。概不多见。非各省皆知稽古之力。争自濯磨。甘肃士人。独安固陋不求闻达也。计甘肃府厅州县。距陕近者。平庆泾巩秦阶两道。约八九百里千里。兰州一道。近者一千三四百里。远者一千六七百里。兰州迤西凉州甘州。西宁迤北宁夏。远或二千余里。或三千里。至肃州安西一道。则三千里或四千里。镇迪一道。更五六千里不等。边塞路程窵远。又兼惊砂乱石。足碍驰驱。较中原行路之难。奚趐倍蓰。士人赴陕应试。非月余两月之久不达。所需车雇价饮食刍秣诸费。旅费卷费小者数十金。多者百数十金。其赴乡试。与东南各省举人赴会试劳费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