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化民
一诸生所读之书。或有发明。或有指驳。不论当否。无妨存录日记册中。山长考课。得以就正。其平日师友讲论。亦宜注记以备遗忘。至身心微过。笔之于书。尤资悚惕。不得以日记当呈师长。遂揜而不着也。生人痛病。中材以上不免。唯在勇于自改。过何害焉。凡过肯与人共观者。其心必光明。不肯与人共观者。其心必黯昧。光明黯昧。即君子小人之分也。师长精识者。自能鉴别。读小人闲居一章。可以爽然矣。
一成德成材。本属一贯。后人歧而视之。遂致学术不古。肄业诸生。或文才可观。而于孝弟本原上不能尽职。虽有一切聪明才辨。适足以成为小人而已。孔子谓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庭阛多阙。则异日之致君可知。故大学谓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其有内行肫笃。而于经世大务。荒秽不治。但取浅近语录。奉为师资。则亦不足以成大器。精舍之设。原欲合体用为一。为国家树千百孝子忠臣贤相良将。所以望诸生者厚矣。山长于考察课程外。咨访诸生平日所以事亲事长之道。如内行不敦。斯宫墙有玷。即不得士礼相待。诸生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学以心得为主。近世汉宋门户之习专。党同伐异。是己非人。以至公至大之事。而存自私自小之见。谁为戎首。大雅所讥。窃谓骄矜二字。学问中断不可有。即使诚正如程朱。精博如马郑。祗可谓尽吾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无所为骄矜也。其党同伐异。是己非人。皆未尝博观而深求之。此世儒之陋。有志之士。所宜深戒。骄矜则不能集思广益。长傲饰非。百病皆由此生。夫子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则不足观。有以也夫。
一考较高下。所以启人争心。故伊川非之。学海堂之制。年定四考。黄君彭年条议天津精舍规例。以稽课代考。此意甚美。湖南校。经堂。则于日记中第其高下。优给奖赀。山长初到。未审成规。发题试士。品次甲乙。起讙哗。各人用力所在不同。山长取录。或赏其意。或采其辞。断不能人人餍心。反使子衿有慢师之过。长者受不明之讥。今仿参其意。不定考试。惟稽课程。有褒贬而无等第。非仅免争。亦以崇厚。至谓此法足以塞钞袭代替之弊。杜利欲之门。勿论然否。亦断不忍以此心薄待多士也。
一诸生于四书通鉴都注籍诵习外。各治一经。或诗或书。各治一史。或史记。或汉书。其兵农盐漕各政。听本人专习兼习。在昔孔门教士。政事言语。不必同科。虞廷用才教稼明刑。各专厥职。诚以人生才力有限。与其博而不精。不如专而能一也。至精力过人者。原可兼收蓄。
一日课按学海堂规制。分句读。评校。钞录。箸述四者。句读钞录。按日无阙。评校箸述。一听本生。不列课程。文达所定读经日二十页。似为过多。 国朝汉学诸公。穷竟日之力。不过五页。为参考众说。故稽时日。今课程经史重。又与专治经籍者不同。定以五页。繁简合宜。四子书不定页数。通鉴以三十页为度。史汉或一卷为限。要之课程。但能使归画一。诸生宜视为切己之事。勿仅以具文视之。斯授者尽其心。受者获其益。不然。虽条例繁密。终无补也。
一诸生功课。每月一稽。稽时诸生将所读书。敬呈山长。质疑问难。所有评校箸述。留山长处。静侯评订。即或评订不当。本生之心亦宜敬受断。不可便生轻薄。师之于弟。君父而外。此为最重。情义周洽。原无形见存。间有训正。或因病下药。或杜渐防微。或借彼攻此。无非化育陶成之心。倘稍加指驳。即形怨怒。不惟弟职有亏。亦德器不广矣。
一出入必讥。似非待士之道。若漫不省察。则绝无限制。在好学君子。原不须此。然众人之勤。难保无一人之惰。则讥固所以制惰者也。出入无节。必至友朋此往彼来。虽诸生性厌酬接。亦无辞以谢之。有门籍注记。正可藉塞其路。昔邴原勤业。口不饮酒。仲舒读书。目不窥园。纷纷接纳。徒荒日力耳。颜渊壮岁。盛德焕发。邓仲华周公瑾英年功名震宇宙。静夜自维。则有欲征逐而不遑者矣。何待讥焉。
一师道有教无类。人才愈多。则成就愈众。他日之敷施愈宏。精舍本不为一州一县起见。自应来者不拒。然绌于经费。不得不限以定数。其调充额者。未必人皆高才。不须观听过深。其未调充额者。或限于见闻。不无遗珠之叹。其有自备膏火。愿来附学者。待视无二。但不宜妄相菲薄。私立党羽。山长视诸生如子弟。断无厚此薄彼之心。诸生宜深体此意。敬业乐。倘稍有隔阂。恐启末俗侈肆凌驾之习。所关世道人心。实非浅鲜。
一每月朔望。山长率诸生衣冠谒圣。谒圣既毕。诸生以次诣谒山长。此虽仪文末节。然古人一拜一跪。精意存焉。常人之情。晏居深处则肆焉。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惰者恭。侈者敛矣。悬古大人君子于胸中。则世俗委琐之见顿消。故监观陟降。贤者以之凝心神。而束筋骸也。三日不见叔度。则鄙吝复生。见君子而后厌然。有道之不可不日亲也如是夫。诸生慎勿视同繁文。托故不诣。其明理者。尚宜先为之倡。若依违观望。则自外于名教矣。
一夙兴为学者第一要务。舜之徒。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故朝而受业。士之职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古人谓此时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良有以也。诸生宜黎明即起。温诵四子书。反复涵咏。果能澄心静契。则本日神志自敛。放心自收。虚灵自澈。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节。尤用功切要语。宜时玩味胸中。此心有主。则本日任读何书。自有要领。不然。虽多奚为。
一钞录宜分三项。所以内体而外用也。诸生平日读书。凡遇学术精深渊微之处。录入内篇。以厚本原。典章政事。崇论宏议。远略壮猷。录入外篇。以广措施。权谋术数。兵机诡道。录入杂篇。以应急变。斯为本末兼该。细大不遗。
一近人箸述。必以注经注子当之。否则不得与斯。殆亦时贤习气。注经注子。非真有所得。足以补前贤而牖后学者。慎勿轻为。其轻为者。或铺张门面。藉欺流俗。或自忘浅陋。敝帚千金。终为雅识所讥也。此次精舍。实欲为 国造数有体有用之才。非可仅以博闻强识塞责。诸生匡坐。或论古人之贤否。或辨学术之是非。或议政事之得失。皆可谓之箸述。不必如各省精舍例。以解经若千条。考订制度若干篇也。然古昔制度。通才岂可不知。要在重本轻末。由大及小而已。诸生识之。
请另设专棚考试折
杜瑞联
为昭通府属道路窵远请另设专棚俾士子就近赴试以恤寒畯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查云南昭通府所辖大关鲁甸镇雄恩安永善五厅县文武童生向赴曲靖府棚岁科并试该郡地处滇边距曲靖几千余里士子往返维艰应试人数甚少是以五属之中向惟镇雄永善设有学额前臣到任后筹办善后窃以教化之源须先庠序人文之盛贵在振兴是以于各属呈恳增设学额案内奏请将昭通之大关鲁甸恩安三属并安平等厅州县一体设学定额并声明应行添设考棚及各学署均由地方自行筹捐办理等情仰蒙 圣鉴 俞允并准部覆自光绪九年岁试取进当即转饬分别遵办去后兹据署藩司李德莪详准署迤东道苑文达转据昭通府知府景维申据大关同知周瑞璧代理鲁甸通判谢诗纯署镇雄州知州胡绪昌署恩安县知县陈葆龢永善县知县安宝震等详称昭郡自兵燹以后土益畯寒赴曲应试道路窵远虽功名之念切每资斧之难筹今奉奏准增设学额计昭郡每届岁科两试共应取进文武生员一百二十名学校既宏文风可期日盛自应请设专棚俾士子得以就近赴试免致因跋涉而阻其向上之阶兹督同各邑绅杨耀奎等公同筹议拟请于昭通府城捐建考棚一所由学政于曲靖考毕即接试昭通仍旧岁科并试其考棚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带四川练军提督李培荣等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动止不邀议并请免其造册报销至应用夫马及一切经费由该五厅州县各就地方公款每共筹备银二千六百五十两据各该儒学造册取具各士绅切结申由该管厅州县府道层迭加结由司核明请奏前来臣覆查无异相应请 旨俯准将昭通府属另设专棚即自光绪九年岁试为始由学臣于曲靖考毕即行接试昭通俾士子得以就道赴考以免跋涉而恤寒畯至修建考棚各费既系由地方自行捐办不动正款不邀议叙应请免其造册报销其余安平等厅州县应建 文庙学署各事宜容俟饬催赶紧勘估详禀至日再行汇核办理除册结咨部查核外所有昭通府属请设专棚缘由谨会同云贵总督臣刘长佑云南学政臣卢崟恭折其陈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谨 奏
举行乡课议
刘汝璆
今课士之法可谓密矣科场之外又有书院学官之课然乡居之人或不能肄业书院而学官月课近已视为具文不知设立月课之意原期学官与士人朝夕相见训迪时亲不徒知其文并知其素行故功令于学政试文之外别令学官报其优劣以凭黜陟诚以风檐寸晷之中不能猝辨其文又能凭文以见行哉然学官之职轻不若守令之权重足以兴起人心磨砺士习是以举行乡课诚为教士良法读书者皆乐从而好学能文之士又得以其名上达即场外作文宽其程途假以时刻得以从容研炼其器识不凡者可以自抒其抱负与长民者借笔谈心或值课期兼可询考时事命剀切详对陈民间之疾苦俾长官得悉下情相其缓急而张弛之固不仅以一诗一文第其优劣而云毕乃事也且为士者知官与民亲而后不甘于暴弃为民者知读书之可贵而有以自爱不独讼狱可清即人才亦藉以兴起也至于花红膏火等项就地筹备无须动支公帑此尤易举之事其收效甚大然必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先教化始现在金衢严等郡均已举行不可缓也
请崇尚经术疏
游百川
臣闻为政之本。在于得人。得人之原。视乎造士。 国家吁俊求才。原期天下士子读书明理。本所学发为文章。而因以措诸实用也。乃自为学者。求名之心太急。往往四书五经。未能成诵。而即读肤浅考卷。学为应试之文。既务应试。则束书不观。专取文艺数十篇。揣摩求售。叩以经义茫然莫辨。且有并句读不知者。师如是以为教。弟子如是以为学。求所谓淹通经史者鲜也。求所谓砥砺行修者益寡也。岂知学无根柢。安有佳文。寒畯之士不读书。而临场蹈怀挟之弊。素封之子不读书。而恃倩代枪冒之为。人心日浮。则风俗愈敝。虽有严刑峻罚不能禁也。且此等弊风。始犹以为郡县偶然耳。及询之各直省。大率类然。何惑乎文风未振真才不出乎。今欲改此锢习。莫若杜人徼幸之心。而引之专意读经。窃惟人才登进之路。赖有乡会两科。人才培植之基。尤在岁科两考。按岁科考试生童。正场之前。例有考古一场。应请 旨饬下督学使臣。行晓谕。生童中如有能默诵五经通晓经义者。准其赴该学报名注册。即于考古场中按名面试。试以数条。其能否成诵讲解。无难立辨。可取录者。即正场文字未甚优长。亦拔以示鼓励。其未经报考。止就正场文字取录者。亦于发落时。令其认习某经。各注名下。俟下届按册试之。勤奋者立予奖励。玩愒者加之创惩。如此殷殷劝诱。将来届选拔举优年分。可期得经明行修之儒。以仰副我 皇上乐育人才之至意。经与文重。参以面试之法。则怀挟枪冒等弊举无所施。各省士子庶勤勉焉尽务实学。而上习可赖以挽救。亦整饬学校正本清源之一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