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4701500000029

第29章 内方外圆:不知不觉当中编织出强大的人脉网络(3)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处世圆滑的官员都会先是不咸不淡地写上一些自己在为官任上所做出的成绩,然后再写上一些需要在日后加以改进的不足之处。这种好坏各半的述职报告,写了等于没写。王阳明是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因为他知道,当时在京城讲学时,因为两名弟子闹出的关于“朱陆”之争的事情,尽管当时他狡猾地在世人面前耍了个花枪,以表面支持朱熹学说的方式向世人暗示出:其实他是支持陆九渊的。但这个伎俩毕竟只是暂时性的,可以在一时之间瞒过世人,却很难瞒过那些从科举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步入官场的文人,尤其是吏部这些像当年的李梦阳一样的官员。如今,自己一旦在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述职报告中写得稍有偏差,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再次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因为他还摸不准这些吏部的官员里是否有对自己当年讲学之事心存芥蒂的人。

这时,王阳明的两位好友湛若水和崔子钟又从京城写来书信,将听到的一件关于他的事情告诉了他。王阳明知道后,心里更是一惊。原来湛若水和崔子钟告诉他的不是别的,正是不久前御史杨典向吏部上疏欲举荐他做国子监祭酒的事情。猛一听,这似乎是一件好事,但仔细琢磨,王阳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之意。其实,杨典的言外之意并不是要举荐王阳明,而是在变相地弹劾他:放着好好的南京鸿胪寺卿不做,没事在秦淮河的花船上讲什么学?王阳明心里明白,御史杨典并不是一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只不过为人过于严肃和守旧罢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迂腐之人。御史杨典的思想,其实也正是王阳明提出的“新四民论”中所重点针对的思想。因为在王阳明眼里,士农工商是没有什么贵贱之分的,不要说王阳明讲学的受众里根本就没有那些秦淮河上的红粉女子,即便是有,王阳明也不会在意的,甚至还会因此而感到高兴。那些秦淮河上的红粉女子也是人,她们也有权利学习所有的学问,也可以萌生成圣之心。但王阳明心里十分清楚,他的这种思想也只能和他的那些朋友谈谈,是不能与杨典理论的。

经过细致而慎重的考虑之后,王阳明突然从杨典的这一举动中参悟了出来一些事情,于是他提起笔,一挥而就写成了这份纠缠他多日的述职报告,然后送交了吏部。

吏部的那些年轻官员果真如王阳明所料那样,这些天一直在仔细地审查着这些呈送上来的述职报告,但他们并不是一人一份,而是三两个人聚在一起边看边挑刺。看到了王阳明的述职报告时,有人不时地摇头叹息,还有人竟然抹起了眼泪。原来王阳明在述职报告里写的并不是自己在任上的功与过,而是讲起了他自从遭到刘瑾诬陷后前后五年所过的官不似官、民不似民的生活,几经颠沛流离之苦被王阳明的文笔一渲染,使吏部的几名官员深受感动。王阳明还在最后用了一句简短的话做总结:臣本想在任上为朝廷多效劳几年,奈何体弱多病,所以请求允许臣致仕,回乡养病。吏部的几名官员看了,哪里还会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思,只是依照王阳明的要求将他致仕的请求如实上报了朝廷。虽然朝廷最后并没有批准王阳明辞官回乡的请求,他却因此而躲过了吏部那些难缠官员的百般挑剔。

由此可见,王阳明以诉苦的方式作为一种为官处世的手段,可以说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无疑是处世的一剂良方。所以在很多时候,那些在常人眼里不堪回首的经历,其实并不仅仅是一块伤疤,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成为博取别人同情之心从而达到方圆处世的有力武器。

5.刚柔相济,方显方圆之道

王阳明早年一直和很多道人在一起讲经论道,后来又由于不满当时朝堂之上因政见不同而引发的李梦阳与李东阳之争,回乡养病。在此期间,为了能够更好地修养身体,他曾在一座荒山上修习了近一年,对道家学术和吐纳之法的研究,让他在无形之中练就了一种刚柔相济的性格,遇事不但沉稳,做起事来也是章法有度。可以说,王阳明身上这种略带道家本真的性格,成了他方圆处世的随身法宝,尤其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明王朝统治之下,不仅让他因此而化解了很多政治上的劫难,同时也赢得了很多原本对他并无好感者的理解与支持。

继太监刘瑾之后,宦官之中又冒出了个张忠,宦官弄权的这一现象,对于明王朝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那些朝堂之上的大臣来说,所关乎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政治前途了,搞不好还会枉送了自己的性命。王阳明对此就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并生擒了宁王。对于明王朝来说,这本是件大功劳,王阳明平叛的时间之短、效果之佳,令人赞叹,朝廷本应该给予奖励和表彰的,但王阳明却因为这份功劳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

原来,明武宗得到王阳明平定了宁王的叛乱这一消息后,竟然突发奇想地打算将这份平叛之功揽到自己头上,一来可以彰显皇威,二来可以满足他获取成功的欲望,于是在张忠等人的煽风点火下,事情便落实成真了。在南昌等候皇命的王阳明,收到了他的故交——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乔宇的通风报信,乔宇告知了他皇帝亲征的路线和日程安排。思前想后,王阳明决定到杭州见太监张永,因为放宁王然后让只为过把瘾的皇帝再抓一次的事非同小可,而张永虽然是张忠等人的帮手,但经常受到张忠和江彬等人的排挤,另外在当年杨一清清剿刘瑾时张永也出过力,所以应该试着和张永沟通一下。在赶往杭州的路上,一队人马拦住了他们。王阳明下轿一看,心里立时一惊。这些人他再熟悉不过了,就是当年曾在杭州追杀过自己的锦衣卫。

一位千户手持“威武大将军”的令牌站在了王阳明的面前,而所谓的威武大将军其实就是武宗皇帝此番南征所自封的称号。这位千户告诉王阳明,许泰和张忠两人已带领军队先赶到了南昌,特令他来拦住宁王。一位千户,竟然来提宁王,这简直是太过儿戏了,许泰和张忠此来南昌或许是冲着宁王府的财宝,但王阳明深知,如果路途之中宁王一旦出现什么差池,被有心之人所获,那么在宁王的号召之下,必定又会掀起一场浩劫。因为宁王朱宸濠毕竟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的后裔,孝宗年间允许其世袭南昌,可以说宁王在南昌有着诸多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影响,而一旦宁王再次出来作乱,受害的依然是江南的百姓。

王阳明脑子飞快地转着,随即上前迎住了这位千户,将身上所带的银两全都掏出来递了过去,因为他知道这些锦衣卫大多只认银子不认人。可是王阳明毕竟是个清官,哪里有那么多的银子,锦衣卫的千户自然也不会看上他这点钱,伸手就挡了回去。虽然一出手就遭到了拒绝,但王阳明并不死心,继续上前和这位千户搭讪。起初,这位千户表现得很冷淡,因为他毕竟是来执行任务的,只要拦住宁王并将其带回南昌即可,但王阳明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依然主动和对方说着话,还掂着手中的银两笑着说:“本官知道,这区区一点银子算不得什么,只怪我出来时太过匆忙了。”千户没吱声,王阳明便收敛了笑容,一脸严肃地说:“你或许也听说过,我早年曾经受到过刘瑾的迫害,进过你们锦衣卫的大狱,所以见识过不少镇压抚司的武将,但说句实话,我王阳明却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重义轻财的千户。”那位千户给王阳明说得不由腰杆一挺,站得更直了。这时,王阳明就有意松缓了口气,脸上也渐渐浮现出了几丝笑意:“老实讲,这点钱只是想让兄弟们在路上喝口茶,歇歇脚,毕竟我也带过兵嘛。大人既然不收,真是让我不由得刮目相看,说实话,这世上能让我王阳明佩服的人没几个,大人可算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