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4701500000030

第30章 内方外圆:不知不觉当中编织出强大的人脉网络(4)

这一声“大人”,让千户心里很是受用,因为就官阶而言,王阳明毕竟是从二品的大官,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正五品的小千户,一时间便觉在部下面前多了几分光彩。这时,王阳明背起了手,在千户面前一边轻轻来回走着,一边沉吟道:“在下不过区区一介文官,也只有提起笔来写写文章更为擅长,而大人既然如此……我看,改日还是我亲自写一篇奏章,当面向皇上禀报,也好让那满朝的文武官员,以及锦衣卫的那些指挥使都了解一下你这位千户的为人。”说罢,王阳明不禁对着千户双手抱拳道:“既然如此,本官还有要事,需前往杭州府,各位保重。”接着,王阳明便朝千户和他身后的众多锦衣卫略一拱手,起身上轿扬长而去。直到王阳明一干人等消失在了夜色里,那位千户依然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一名心腹附耳上来提醒这位千户,千户点点头。其实早在王阳明拱手而别的那一刻他就想到了自己的任务,但是听到王阳明的一席话,他一直在犹豫,虽然起初他也曾有些不屑于王阳明,但随后他就被王阳明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说不出来的力量折服了。王阳明的言辞中,软中带着一股不可欺凌的气势与力量,而刚中带着一种柔和。况且,他的官阶比自己高,又是兵部尚书所举荐的,自己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这位千户一挥手,带着他手下的锦衣卫们回了南昌。

在即将到达杭州的这次郊外之遇,可以说是王阳明行的一着险棋,因为他知道官阶对这些锦衣卫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只要是得了令,这些锦衣卫抓起人来是从不会皱眉的,对他们采取强硬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所以一见面王阳明便采取了送银子的办法。当然,他也知道这点银子锦衣卫是不会看上眼的,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果然那位千户表现出了不屑的表情,这让善于以面相人的王阳明恰好抓住了机会,并借此对他进行了一番夸赞,这是一种迎合对方的柔,但柔中却带着刚,因为王阳明话里话外点给对方了:我也带过兵。接下来,王阳明又以自己对对方怀有敬重之情为由,向对方提出了要写一篇奏折,当着皇帝、文武百官,并且还着重提了,还要当着锦衣卫的头——那些指挥使的面,让他们都了解一下这位千户的为人。这一点,猛一看上去似是在讨好对方,其实是王阳明向对方展示出了一种刚,言外之意就是在说:你只是个千户,而我和你们的头儿是平等的。只不过王阳明是采取了一种柔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刚罢了。

可以说,王阳明在紧要的危急时刻,用自己的智慧和敏锐的反应力,用刚柔相济的方法,巧妙地把本是和自己处于敌对立场的锦衣卫首领拉拢了过来,最终在双方化敌为友中也悄悄地化解了一场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极有可能是关乎着江山社稷的危机。

6.玩转人情世故,办事不力于仕途无碍

常常以诸葛亮自喻的王阳明自然更懂得,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做官上,战场上的成或败及仕途上的升迁或被贬,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当年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所谋划的安邦大略一样:曹操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占据了天时;而孙权据长江天险居江东,是占了地利之便;作为刘备却有着人和之利,以取川蜀之地为基础,从而谋取恢复汉室之霸业。诸葛亮为刘备所谋划的是军事上的宏图大业,王阳明作为明朝的大儒,他更为注重如何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他游走于仕途上的依靠。

熟读兵书的王阳明更为深切地知道,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条件里,人和是为人做官的根本。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拥有先天的有利条件与后天地理上的优势,而只有人和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也就是王阳明一直所倡导的“因地制宜”的方针与策略。王阳明这种为官处世的心理,其实在他早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因为自己的一时气愤挥笔而成的一首小诗,却让小人心生忌妒,以至于他又苦苦等了六年,才终于实现了自己步入仕途的愿望。这一深刻的教训让王阳明此后更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内方外圆,才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尤其是作为一名官员。当然,王阳明也深知,一个人即便是再怎么精通于人情世故,倘若缺失了天时、地利、人和,就不可能在官场中得到升迁或重用。

纵观王阳明的为官之路,其实在很多时候他的处世之道都透着一股聪慧,尤其是在行事说话的方式上,更有着超乎寻常的策略,这主要源自于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切了解与感悟,但也并不是他每一次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可以说,王阳明是当时上疏最多的官员,其中除了针对时弊所做出的一些朝廷体制上的改革建议外,最多的要数辞官了。比如,他在接到朝廷任命他为南赣巡抚去平息为患地方多年的农民起义的命令后,曾两度向朝廷提出了辞官。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南赣地区所谓的农民起义,主要是因当年刘瑾当权时,南赣的巡抚为了讨好刘瑾而大肆搜刮当地的民脂民膏、增加苛捐杂税,这才致使很多农民不得已上山做了山匪;二是,南赣地区的匪患为祸地方多年,必定早就与当地的官府沆瀣一气,有着某种私下里的往来,甚至也不能排除当地官员每年都打着平息地方农民起义的旗号向朝廷索要平叛的银子并据为己有,因而有意充当那些山匪的信使,一旦朝廷派军队前来镇压就会及时通知他们。鉴于这两种情况,王阳明不得不借朝廷起用自己的机会和朝廷谈一谈,为达到切实镇压农民起义的效果,自己手里应握有的权力。只不过,他的美好想法却被他那位爱徒徐爱阻挠了。徐爱担心朝廷会因为王阳明以辞官为由向朝廷索要权力而发怒,一旦触怒龙颜难免又会惹火烧身。

徐爱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这主要是因为他还不太懂得人情世故。试想,在兵部尚书的推荐下,朝廷决定起用王阳明了,又怎么会去责怪他呢?作为朝廷来讲,他们要的是一个能够尽快将为患多年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的人,以免养虎为患,最后发展成为一股庞大的势力危及整个朝廷的安危,动摇社稷。这是朝廷起用他的目的,而只要是王阳明围绕着这一目的所求的所有权力,包括金钱物质上的需求,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都是可以商量解决的。而王阳明正是在深谙了这一点之后,才做出辞官之举,却被自己的爱徒徐爱和几位在朝为官的朋友误解了。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王阳明只好仓促间前去赴任了。而王阳明这一去,不想却真的被他事先想象到的这种困难所难住了。

在初尝战争开始所带来的胜利之后,在追剿詹师富的战斗中,由于王阳明只是一个文官,手中并没有指挥戍边武将的权力,所以福建卫指挥使覃桓与当地县丞纪镛贸然进攻,中了敌人的埋伏,这一仗可谓损失惨重。消息传到京城,虽然也有不少的官员主张另派良将把王阳明从前方撤下来,并将王阳明押回京城问罪,但兵部尚书王琼却以自己独到的见解挡住了这些人,并且质问之下,也无一人肯接下南赣这场战事。结果王阳明依然留在了南赣,朝廷也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就在这时,王阳明的奏折传到了京城。看完这份奏折,满朝文武几乎炸开了锅,因为这一次,王阳明没有再提辞官的事情,而是直截了当地向朝廷要起了节制和调动地方军队的大权。因为王阳明虽然是南赣的巡抚,却只是一个文官,手中所能调遣的也不过是巡抚衙门里的那些衙役,让一个无兵无权的文官去打山匪,简直有点滑稽。对此,杨廷和站在王阳明的立场上陈述了一下他所处境地的尴尬,于是武宗皇帝即刻同意了王阳明的请求,给予了他“便宜行事”的生杀大权。这一权力,对日后王阳明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减轻当地农民的税收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这些因地制宜的地方法规的建立也直接影响着南赣下辖汀州、南安、潮州、漳州、南雄、惠州、赣州、郴州八府的安宁,对王阳明平定南方叛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从功利性的角度出发,王阳明在明王朝中每一次向后的退让之举,其实都是为更好地往前走所做的准备,就像一个人想要伸出拳头去打人时总要先收回拳头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打出的拳头的力量才会更大。而这也不经意间体现出了王阳明在为官处世上的内方外圆,无论是他言辞委婉地以辞官的形式上疏打算向朝廷提要求,还是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向朝廷要权的举动,其理由都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因此,很多时候,一个人只要能够从良知出发,玩转人情世故,那么最后的结果便是即便他办事不力,也丝毫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