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精进,是学养提升的标志。如同春蚕吐丝、蜜蜂酿蜜,均是能量积淀的结晶。最终,情趣秉性、学养境界、书法功力与笔墨技法融为一炉,就成就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板桥郑燮。这在他的兰竹与石头的面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画兰写竹难,可谓是绘画之最。简单之中,最见学养与书法的功力。简单的几笔竿影叶锋,就要充分反映画家的神情气韵,谈何容易。当一株兰草、一竿竹子落在宣纸上,就不再是自然的兰与自然的竹,画家的精神气质正是通过笔墨完成。以书法的功力写兰画竹,以书法的意趣来捕捉兰之清雅与竹之高洁,形象一切画理之魂,才是中国画之正途,也是板桥郑燮与“扬州八怪”成功的秘诀。
十七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一阕《沁园春·恨》道出了郑燮二次“京华落拓”归来的愁闷心境。乍一看,大有气急败坏、心灰意冷之势。
可话虽如此讲来,事实上并不见得那么消极。这就是文人的做派,有时只是文字的宣泄而已,说一套、行一套罢了。连自己也说不清其中的真假缘由,后人只好秉实记录了。
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严密的逻辑。所谓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事情往往倒是情绪的真实轨迹。瞧我们的传主郑燮,一面喊着要“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一面却对功名求之孜孜,借着春光同友人在这扬州天宁寺僧舍中纵论八股、埋头诵读圣贤之书,只为考取功名而夜夜苦读不懈。郑燮的技艺超群,可他自己却认为是用功所致而并非天资过人。他每次同学友们比赛背诵古文,都是名列第一。众人万般无奈,就想考他一考,也难他一难。
“郑燮兄,你既然如此记忆超群,我等倒要看看,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你可否能够默写?”
说话者乃同乡学友陆白义。
“那得写多长时间?!”郑燮笑着问。
“我看给你三个月时间吧,每日在此默写,我来监督。如若完成无误,我等甘拜下风。以后唯兄言是行。”
“好,如若默写完成,你等得请我饱餐一顿狗肉老酒如何?”
“那还用说,十顿都行。”一旁的徐宗于很认真地说。砚友个个起哄,纷纷附和同意。
郑燮说:“好吧。我来试试。”
当下铺纸研墨,开笔默写。谁知一句戏言,竟一发不可收。那些日子,他黎明即起,正襟危坐。他写得认真,每日坚持默写三五张,真隶相参,颇见韵致。有时深夜捉笔,鸡叫方歇。见他如此较真,累得形容枯槁,陆、徐二人反悔劝阻不得,只能辛苦陪伴,叫苦不迭。田顺郎端茶递水做饭煎药,笔墨小心伺候。如此近两月时间,郑燮默写《四书》之浩繁工程终于完成。且书字体多变,章法布局也是格外自然严谨。经陆、徐二人严格核对原文,竟无一字之误。后即合装为《四书手读》,成为传世孤本。对于此举,郑燮甚为得意,自题跋语曰:
戊申之春,读书天宁寺……戏同陆、徐诸砚友赛经文默熟……虽字有真草讹减之不齐,而语句之间,实无毫厘错谬。固诵读之勤,亦刻苦之验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书法之优劣,万不必计。
貌似苦中作乐,无奈之举,其实另有所图,乐在其中。可见此时郑燮科考入仕决心已定。此后,虽作《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草书卷,那也是真情流露,兴之所至。并非是要消极遁世。一个读书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要改变周围下层人的命运,这也是儒家经典中的应有之义。知民间疾苦者,方可成为好官。这也是一种科考信仰的铺垫。郑燮在诗词中谈古论今,正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对于国家大事开始格外地敏感起来。
好在此时,雍正皇帝颁布了朝野关注的《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辩护。天下怪事,奇文共赏。堂堂当今皇帝,通过犯上作乱的“原告”之口为自己文过饰非,是高是低、孰真孰假?究竟在郑燮的心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很难料定。不过皇帝貌似真诚的宽宏雅量,对于曾静及其弟子的宽大处理,对于天下汉人学子多多少少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吧。
此时,李鱓第二次被召入宫,继续充任宫廷画师,而好友李方膺则出任山东乐安知县。这对于郑燮参加科考都是极大的刺激和鼓舞。看来他的面前,除了仕途,已是无路可走。
是年十月,当朝重臣张廷玉、蒋廷锡,被朝廷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成为了汉族文人获得世爵的起始。这无疑在郑燮的心中再度激起了进取的涟漪。
雍正九年(1731),三十九岁,即将步入人生不惑之年的郑燮,经历了格外的劳顿与艰辛。紧张迎接即将到来的南京考试自不必叙,还得忙于郑府为祖先安葬事宜。紧接着就是妻子徐夫人病故,丢下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安葬了妻子,他在家中埋头临写怀素《自叙帖》解忧。无论何时,只要一进入他所挚爱的艺术,郑燮的心灵就可以平静下来。面对唐人怀素的草书,他忘记了不幸。竟然忘情地研究起书法历史来: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资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雍正九年春日,板桥郑燮。
他在落款处,很认真地盖上白文“郑燮之印”、朱文“克柔”,各自又默默地端详玩味半晌。这是他习字的心得,也是对书法史的研读结果。短短的一段话,评论了有汉以来至唐的重要书家,简明准确,可谓真知灼见。
看来唯有书画与出游能够解脱他的痛苦,故此时作品较多。七月十四日,作小楷《金陵怀古》小令十二首并跋。此后书写了杜甫七古《丹青引》。“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公如贫……”他手中挥舞着笔,就像是在叙写描摹着自己的心迹。
十八
转眼,到了秋天。郑燮此次秋游,并非远游,而是欣赏家乡美景。由兴化乘舟往高邮,一望无际的荷塘,其中千百的农户养着成群的鱼鸭,连舟子撑船都要小心翼翼。渔家姑娘穿着鲜艳的衣裙,面色更是粉红迷人。一阵秋风吹来了蒙蒙细雨,但见“烟蓑雨笠水云天,鞋样船儿蜗样庐”,岸边渔民们把新打的鱼儿摆在荷叶上出售,多么鲜嫩的鱼儿,“买得鲈鱼四片腮,莼羹点豉一樽开。”用清澈的湖水煮了,就着调了豆豉的莼羹来吃,再掏几枚青钱打一壶老酒喝着,该是多么惬意悠闲的一件事情。随着天色渐晚,景色变得深沉而凝重了许多。远远望去,柳坞瓜乡呈现一片墨绿,一阵凉风吹来,水面起了细细的波浪。望着眼前这蒲与莲交替闪现,还有岸上满稻田的荇与菱,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晚霞中,眼前秋荷只剩得小小的一点殷红呈现着。随即,暮云散去,夕阳火红……
这一夜,郑燮在船上度过。舟窗外面一片秋虫的鸣叫,令人感到时光流逝与节令的迟暮。夜深人静,冷风吹拂中,他拥着无情的绣被,手中空举团扇,默默地想象遥远的北方霜打柿树,使叶片变红的情形……唉,在黑暗中,诗人的情绪又一次变得消极而苦闷起来。
对于天才而言,岁月改变的往往是他的生理,而心境与念想则是永远的守常年轻。虽然经历过无数的变故与挫折以及岁月沧桑,郑燮的内心仍然像少年时一样充满了纯真与世故的矛盾。眼看年关到来,他的心境也是很不平静。他像一只不安分的鹰,终日好高骛远,却又不得不为
生计奔忙。志存高远的困惑与贫困的日子令他感到艰难。
琐事家贫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结网纵勤河又冱,卖书无主岁偏阑。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
《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又是一种道白。“待我富贵来,鬓发短且稀。莫以新花枝,诮此蘼芜非。”这首《贫士》,道出了贫困中的绝望。
对于穷读书人而言,富贵该是多么遥远的梦境。他又怀念起去世的妻子。自从儿子夭折,妻的生命也就如同一条小溪开始干涸,她的双眼,因为泪水的浸泡而失去了亮光。她终日沉默不语,日渐憔悴,但是还在为他往南京赴试做着准备。这也许是最后一点支撑着她生命的期盼。然而,她的生命实在是太虚弱了,还没等到他出行那天,她就悄然闭上了双眼。少年丧母、中年丧子丧妻,人生的不幸与痛苦,似乎有意要同他过意不去。眼泪没有了,甚至连叹息都没有,他只是终日在房中书写,只有挥洒书写,才能使他的心中平静。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夜深人静时,他痛苦地书写完这绝望的词句,把笔一下摔在了地上。仰头灌下半碗老酒,便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