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丈夫马海德
4728100000013

第13章 我叫马海德

马在学习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当年在日内瓦大学学习法语时,他就比其他同学学得快,发音也更标准。当他决定留在苏区后,对于掌握中文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那时候不管他走到哪里,碰见了谁,都会主动用中国话跟对方打招呼。从前学习法语的经验让马明白,没有人能在一开始就完全掌握一门外语,所以每当他说错话,引起周围的哄笑时,他也很不在乎。但在别人笑过之后,他都一定要让对方告诉自己正确的话应该怎么说,并且把正确的话牢牢地记下来,也正是因此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得很快。教马汉语的基本上都是些陕北人,所以他一辈子说的都是带有陕北腔的普通话。后来马还学会了阅读中文,但他却一直都不太会写汉字 ,我和马结婚后,我经常替他写材料和信。

1936年10月初,马在黄华陪同下,随红一方面军南下西兰公路,去迎接即将走出草地的红二、红四方面军。

途中马一行人恰好遇到了代表中共中央去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周副主席。两拨人在见面后一商量,觉得不如一起走,也好路上有个照应。一日,队伍来到了宁夏同心县,走了一上午的路,此时队伍中的人都已又饿又累。同心县当地百姓回民多,又是新区,所以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让他们一行人吃饭歇脚的地方。

就在此时,队伍中有人发现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座绿顶的清真寺。如果清真寺里的阿訇能让他们休息一下,还能再帮他们找点东西吃就更好了。但是考虑到此地清真寺中的阿訇,当时还不了解红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周副主席便找到马说:“海德姆同志,你是阿拉伯人,不知道你懂不懂伊斯兰教的礼节呢?”马答道:“我当然懂了。”

周副主席听到马的回答很高兴,他接着说:“那好啊,海德姆同志,我现在就派你做我们这行人的全权代表,前往清真寺去跟阿訇联系一下,请他找人给我们大家做一顿饭。跟他说好了啊,我们吃饭,从来都是饭钱照付的。”

“不成问题,看我的吧。”说完马便来到队伍的前面,向清真寺的方向走去。没走几步,他又走了回来。他问周副主席说:“到了清真寺里,我怎么介绍我自己啊?”周副主席一想,回族地区姓马的人比较多,便对马说道:“海德姆同志,回族地区姓马的人比较多,你就自称马海德吧!”

马后来回忆说:“在清真寺,我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的礼节拜见阿訇,并说明了我们一行人的来意。清真寺中的阿訇见我所持伊斯兰教礼节准确、言谈间也应对得体,又觉得当时满腮胡子的周副主席也很像一个回族学者,便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在清真寺里给我们安排了一顿味道相当可口的午餐。”

吃完饭出来,周副主席对马说,马海德这个名字比乔治·海德姆好记,而且改名这事还有点国际主义的味道,所以他建议马以后就用这个名字。马也觉得马海德这个名字挺好的。

来到红二、四方面军驻地,周副主席向大家介绍马时,便开始不再称他为“乔治·海德姆”,而是很郑重地向所有人介绍道:“这位是马海德同志。”从此,“马海德”这个名字,便日渐在红色根据地中被叫开了。时间一长,马和同志们都混熟了,大家索性就喊他“老马”或“马大夫”,“乔治·海德姆”这个名字,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大部分人所淡忘。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马海德见证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之后,马根据组织的需要去了河连湾。在河连湾期间,马认识了许多位鼎鼎大名的红军将领,其中包括:朱德、贺龙、徐向前、刘伯承、陈昌浩等人。

在跟斯诺一起从白家坪前往保安的路上,马头一次从同行的李长林口中,听到了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跟贺龙认识后,马一直都跟贺龙关系不错,我和马结婚后,我们一家人都成了贺老总的朋友。跟其他红军高级将领相比,贺龙身上有着一种更加桀骜不驯、刚烈豪爽、干脆直接的潇洒,人特别的可爱。

在河连湾时,有一天,马正和包括贺龙在内的许多同志聊天。贺龙突然话锋一转将了马一军,对他说:“老马,我有一匹好马,就是性子烈一点,你敢不敢骑?如果你敢骑它跑一圈,我的这匹马就归你。”说罢便让警卫员将自己的坐骑牵了过来。

马一看这匹没有马鞍的枣红色高头大马,心里特别喜欢,不过也有点害怕。犹豫了一下,还是喜欢占了上风,便硬着头皮说道:“没问题。”说完便跨上了马背。

马告诉我:当时他在马背上一直都闭着眼睛,手里紧紧地握着缰绳,心想这匹马早晚都有跑累的时候,只要没从马背上掉下去就算胜利。贺龙看着他,骑着这匹高头大马,跑圈的样子,真是没想到:这外国洋博士还挺勇敢,一开始只不过想跟马开个玩笑,但话已经说出去了,贺龙恋恋不舍地拍拍枣红马说:“好样的,这匹马就归你了。”

这匹枣红马在当时来说,就跟现在一辆顶级跑车一样,能够拥有这样一匹宝马神驹当自己的坐骑,马当时真是美坏了。从那以后,这匹马就成了马海德的主要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