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相:管仲传
4734900000081

第81章 安鲁抑楚救卫邢(3)

齐桓公喝住高傒,决定出兵救卫。管仲表示应该研究一番。齐桓公不解地问:有何可研究的?管仲说:晋国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此刻派申生率师伐东山皋落氏(赤狄),此战略极佳,但对申生不利,无论战果如何,申生一旦回国,必遭灾。齐桓公说:那就等申生打完此仗,请他来齐国,毕竟是我外甥嘛!这件事并不影响我们救卫。

管仲称是,侵卫的是夷狄,卫国是主公夫人长卫姬的娘家!我们救卫无可非议。但眼下,更急的是邢国(周公姬旦之子的封国,姬姓。今河北邢台)。救邢要兵,救卫要兵。我们的兵力经救燕一战,元气大损,尚未恢复,如若再分兵卫与邢,胜数就少了。齐桓公问:依你如何?管仲说:可以让长卫姬与少卫姬的孩子们来决定如何救卫,培养与锻炼他们的能力。齐桓公担心力量不足。管仲告诉他:我已让王子城父带一支兵援后,以防万一。

齐桓公把公子们喊来,问他们谁愿意去。长卫姬的儿子无亏(武孟)朗读小姨许穆夫人的《载驰》动情流泪。

管仲对他说:泪乃男儿精血智慧所融,愿你将此泪化为长戟,猛击狄敌!

无亏跪拜管仲谢教诲。

齐桓公派无亏率车兵三百乘、甲士三千,星夜赶往漕邑。

《左传》记载了管仲对戎狄的态度:“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3]

齐兵到达时,宋、许援兵也已经赶到。更有晋国派公子申生讨伐赤狄节节胜利的消息传来,狄人开始惧怕。管仲却叹道:申生聪明,以伐赤狄声东击西展示中原团结精神,给戎狄异族制造压力。好事是好事,对晋国则非安好啊!齐桓公宽慰管仲,自己已决定趁申生伐赤狄之际,派兵将申生引到齐国避难。管仲摇头:不妥不妥!眼下,晋国的骊姬并没害申生,你这样做不是让人家抓把柄吗?再说,前年(前661)赤狄曾经进攻邢国。我们派兵前去,与赤狄有一次交锋,他们退了。现在,他们又蠢蠢欲动,那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啊!齐桓公听明白了管仲话里的意思,立刻下令通知救卫联军转向救邢。

管仲使计道:狄人方劲,邢势未竭,此时助战,出力大而功劳小,不如等一等。若邢兵不支,则狄人必胜;驱疲狄而援溃邢,方可谓省力而多功矣!

齐桓公觉得有道理,找个借口屯兵于聂北。

管仲派人密切关注邢国与狄人的战情。

果然,邢国抵不住狄人,弃城而逃。邢侯叔颜率邢国残败之兵拥入齐营时,撞上正在巡视的齐桓公。见到蓬头垢面的邢侯叔颜,齐桓公慌忙上前扶起,跺脚道:寡人救援不及,以至于此,罪在寡人。来人,传我令至宋公、曹伯,即刻拔寨,迎战敌狄。

狄人闻齐侯率联军前来,掠劫已饱,无心恋战,放火烧邢都后,北遁而去。齐联军赶到扑灭大火后问邢侯:故城可居吗?

邢侯:逃难民众大多去了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十二里),愿迁往夷仪,以顺从民意。

齐桓公与管仲在营中商量此事。此时营外有人报说:卫国急事相告,戴公病殁,许穆夫人请求迎回在齐国的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为国君。

管仲说:许穆夫人虽为女流,实乃巾帼英雄也。

齐桓公点点头,请管仲遣些急用物资,再派隰朋护姬毁回国。管仲也让人按齐侯指示去落实:送卫侯乘马若干、祭服、牲畜、木材等,送卫夫人乘车及服用的织锦。郑国也派兵前往帮助已在卫国的无亏共同守兵河上。

一切办妥。齐桓公突然问管仲:救邢对否?

管仲诧异:诸侯之所以尊齐,是因为我齐国能救其于灾患。不能救卫又不能救邢,那霸业还有什么用?

齐桓公:邢与卫相比,哪个更急些啊?

管仲:邢患既平,邢民迁夷仪,那就以三国的力量在夷仪筑城池,邢侯可居。

联军立刻拔营前往夷仪为邢侯筑城。事毕,宋桓公御说与曹伯昭公班想领兵回国。管仲请齐桓公告诉他们,邢城已固,卫患未定,不可急退。

无亏回到齐国,向大家讲述了卫侯姬毁艰苦创业的情况及弘演剖腹纳肝的悲壮故事。齐桓公叹道:无道之君,居然有如此忠臣,天意不灭卫国啊!

管仲接过话就安排:留兵戍守,不如择地筑城,一劳永逸也。

“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4]加上立姬申(鲁侯)存鲁,成为诸侯间盛传小白的三大功劳。此时,齐桓公的威望如日中天,达到了一生中的高潮。

楚成王熊恽得知齐桓公救邢援卫,心中很不是滋味儿,对令尹子文(斗穀於菟,字子文)说:当今世上,人们只知有齐国而不知有楚国。是孤远居汉水之东,籍籍无名,德不足以怀人,威不足以慑众。孤深感羞愧!

子文回说:齐侯依赖管仲,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经营齐国已近三十个年头,成为中原诸侯的领袖,确实难以匹敌。然吾王欲问鼎中原,并非无法可施。依臣看,郑国位于南北之间,是中原列国的屏障、天下的枢纽。当年郑庄公据此天险,东征西伐,箭射周王,不可一世。可惜郑后人不肖,突出忽入,兄弟相争,国势衰微,与我也是近近疏疏。前番齐鲁合兵伐徐,徐求和,齐鲁大军乘胜开到戎国,戎国臣服于齐,齐侯声望中天。子元攻郑,得不偿失,反而让郑重新入盟齐邦。依臣看,主公若想夺取中原,称霸诸侯,攻取郑国是第一步!

楚成王以为可行,扫视一朝文武问:何人可以担当重任?

大夫斗章愿领军前往。

楚成王当即命他率领战车二百辆,长驱直入,直取新郑。

自从七年前楚军攻破郑都纯门后,郑国防范甚紧。现在,郑文公听说楚兵又到的消息,不由大惊,立即派遣大将聃伯(冉伯)镇守纯门,派人星夜前往齐国求救。齐桓公连夜与管仲相商。管仲提出派千里马分别急至各国,请各国诸侯率兵在柽(宋邑。今河南淮阳西北)共谋救郑伐楚大事。宋、郑、曹、邾四国闻讯迅速集兵前往柽邑。楚将斗章见郑国早有防备,又听说齐国组织的援军将至,恐有闪失,忙领兵撤回。楚成王闻斗章不战而归,大怒,解下佩剑,交给斗章之兄斗廉,命他到军中将斗章就地斩首。

斗廉来到军中,隐下楚成王命令不说,暗中只与斗章商议。斗章知情后跪地向兄长请教。斗廉说:郑国知你已撤兵,眼下定然疏于防御,你若能快速奔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将大获全胜!斗章听从斗廉之言,将军马分成两队,亲率前锋先行,斗廉率后队接应。

斗章率领人马,人衔枚,马摘铃,悄然无息回到郑国边界,正好赶上郑将聃伯检阅军队。闻敌人入侵,也不问哪国兵马,接住就厮杀。不料,斗廉从后包抄,令郑军腹背受敌。聃伯见势心慌,被斗章瞅准空子,铁锏打中大腿,摔下马来,束手就擒。郑军见主将被擒,人心涣散。斗章欲一举灭了郑军,斗廉急忙拦住劝阻:这番偷袭成功,只图免去一死,哪敢再侥幸行事!楚军就此退回本国。

斗章拜见楚成王,叩头请罪道:臣前番退兵是为了诱敌,并不是怯战。

楚成王:既有擒获郑将之功,便可免于一死。但是郑国尚未攻下,为何退兵?

斗章回答:臣恐怕兵少不能取胜,有损国威。

楚成王怒气中烧:休要狡辩!明明是畏敌不前,却借口兵少。孤再给你增添战车二百辆,如不能攻下郑国,休要回来见孤!

斗廉见状,跪求道:臣愿与兄弟斗章同往。若是郑国不投降,就把郑伯绑来献上!

楚成王大喜准奏,就拜斗廉为大将,斗章为副将,率领战车四百辆,再次杀奔郑国。

郑文公姬踕闻大将聃伯兵败被擒,斗廉、斗章兄弟又率大队人马汹汹而来,知道楚兵这次不会善罢甘休,心想求和,以免国破城陷生灵涂炭。

大夫孔叔反对:万万不可!齐国因为郑国的缘故得罪了楚国。诸侯对我有恩德,如今背叛,不是好事,应深沟高垒、坚壁清野,等待援军为上!

诸大臣一致附和孔叔之议。郑文公忙派使者火速向齐桓公求援告急。

齐桓公问计于管仲。管仲先让郑使回国声称齐兵马上就到,令楚兵有所顾忌,并先派一支人马镇守虎牢关(郑国严邑。今河南巩县东虎牢关)。接着,管仲献计于齐桓公:主公多年来救燕安鲁,救邢帮卫,恩德广布天下,诸侯争相效力,正是战胜楚国的好时机。主公如想挽救郑国,不如直接进攻楚国。

齐桓公:单我一国之力,何能啊!

管仲:进攻楚国就必须借助诸侯各国之力。

齐桓公又问:征调诸侯各国兵马,理由是什么?

管仲提醒他:你忘掉蔡侯肸[5]得罪你的事啦!齐桓公想了想,问:是蔡姬的事?管仲点点头:主公不是早就想前去征讨的吗?楚蔡土地相连,如今蔡国依附于楚。用这个再好不过的借口讨伐蔡国,从蔡国直入楚境。这就是兵法上的“出其不意”。

此策自然合齐桓公的口味。他问管仲:楚国知我去问责蔡侯肸,必然会防备,怎么才能百战百胜呢?

自然是调用诸侯各国的兵力。如果主公并不嫌弃相国老朽,相国愿做先锋,为主公一洗蔡姬之辱。管仲如此说。

好!齐桓公立刻采纳。

齐蔡结怨,还得从“安鲁”说起。

鲁国渐渐从动乱中苏缓过来,管仲建议齐桓公去鲁国看望鲁侯申。齐桓公在初夏的某天决定去看望鲁侯,蔡姬欲去,齐桓公便带上她,率群臣来到齐鲁交界处的小穀畅欢。这个地方是数年前,鲁庄公为答谢管仲在齐鲁两国关系上的贡献,特意筑建的新城。齐桓公得悉后,将紧挨穀的齐境内地块划归属于小穀城邑,这样,小穀就成了管仲的采邑。田靖让人把城边的沼泽地深挖后辟成一片池塘,遍种荷花。初夏的荷池,绿荷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甚是喜人。

齐桓公访鲁前的第一站便选择到此游玩。管仲请大家到莲池去玩。年过半百的齐桓公突发少年狂,登上一条小船,蔡姬紧追而上。齐桓公喊随从上船划桨,蔡姬却拦住了,拿起桨板,朝岸石一撑,小船载着两人,朝水面的荷叶深处而去。齐桓公未加阻拦,坐在船上看蔡姬尽情展示她自幼就有的撑船技艺,那腰一扭,臂膀一展,煞是好看,忍不住击掌赞美。蔡姬得到赞扬,更是卖力撒情。行至水深处,船忽然侧歪得厉害起来。蔡姬自小生长在水边,深谙水性,蛮不在意。小白是个旱鸭子,慌里慌张地叫她别摇晃。蔡姬见他怕水,便索性与他开玩笑,用水撩他。齐桓公哪是上岸后,动怒的齐桓公让竖貂即刻将蔡姬送回蔡国。这本是小白一时气头上的事,如果竖貂从旁相劝,或有人相劝,此事便就此打住了。偏偏管仲与鲍叔牙、甯戚被人喊去另有急事,留下的人也不敢对齐桓公说什么。竖貂是长卫姬的人,说话做事自然站在长卫姬一边,见齐桓公要蔡姬走,赶紧“落井下石”,立刻将蔡姬押上车,快马直奔南而去。等有人报告管仲,管仲赶到过问,车已出去几个时辰。竖貂随行到蔡国,把情况与蔡穆侯肸一说。蔡侯也不骂妹妹,勃然大怒骂齐桓公不通人情,嫁给你就是齐国的人了,送回来干什么?蔡姬见哥哥这般说话,愤愤道:他不送我回来,我自己早就想回来了。蔡侯问:为什么?蔡姬哭诉道:你不知道他那小心眼,那年宋妃做事不小心得罪了他,就把人家赶回家了。结果,宋侯把她改嫁到了我们蔡国,气得小白干瞪眼。你说,人家做夫人的,隔三差五都有个被窝里的暖意,我守个老头,半年一载不见腥儿,叫我这空房活寡的日子怎么熬到尽头?我不想再受那活寡罪了,你让我另嫁年少的,也好有番知冷知暖的滋味尝尝,不枉来世一趟。

旁边好事的大臣出馊主意说:蔡姬尚在年少,嫁个老头子,真是枉煞美人了。

蔡穆侯:总是人家用过的剩物,谁还会要?

大臣:未必。公主年少,那楚成王熊恽精血勃发,公主若到那样的少年怀里,夜夜承欢,岁岁产子!再说,熊恽一心想与周天子称兄道弟,眼下齐侯便是第一障碍。仗未开,先把对手的女人搞到手,那是何等快哉的事啊!况且,公主知道齐侯许多私隐之密,少年熊恽肯放过?一定会百倍善待公主的。

蔡穆侯想也不想地让这位大臣前去楚国说合,大臣胸有成竹,带上蔡姬出发。到了楚国,不费口舌,楚成王立刻笑纳,当天便饱享了经齐桓公调教、带浓郁齐国风味的美人。

消息传到齐国,齐桓公暴跳如雷,喊道:我如此倒霉,怎么又遇上当年宋妃那种事?你姬肸属猪也该知道周礼啊,作为长辈好好教训一番妹妹,然后派个老臣将她送回来,大家脸上都有光。想不到,你这个猪头姬肸,真老昏耷头,与那宋猪头一样,竟然做出这种事。寡人焉能放过你姬肸与熊恽!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春正月。齐桓公与鲁侯申、宋公御说、陈侯杵臼、卫侯毁、郑伯踕、许男爵新臣、曹伯昭公班八国诸侯会盟。这次会盟,管仲对大家说了齐侯伐蔡的真正目的:楚狼觊觎周室之忧。管仲慷慨陈词:彻底奉行天道,疏远的人也会亲近。万物对于人一视同仁,没有远近之分。功业顺从天道,天帮助他;行事违背天道,天遗弃他。天所帮助的,虽弱小必然壮大;天所遗弃的,虽成功必然失败。顺应天道的诸侯啊,一定能立下功业;违背天道的君主,就会招致灾祸,而且不能再次挽救!

经管仲这么一说,蔡姬的故事就成了维护周礼的大事,也让大家看到了楚国称王对中原的危害。齐国愿意首担大任,别人自不甘落后。八国诸侯对天起盟,精诚团结,共削楚狼之锐。鲁僖公特派季友作为鲁军的军师配合管仲。

八国诸侯共商后,推举管仲为联军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