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5264800000047

第47章 我们该为社会做点什么——社会心理学与道德责任(1)

别假装睡觉,给孕妇让个座——帮助他人

美国海关每一年总会没收各种各样的违规入境品,如家用电器、化妆品、脚踏车等,政府的处理办法就是将它们公开拍卖。

这一次拍卖会上,主要是拍卖一些脚踏车。在拍卖师每次叫价的时候,总有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喊价,他总是以“5美元”开始出价,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脚踏车被别人用30、40或50美元买走。拍卖会暂停休息时,拍卖师问小男孩为什么不出更高的价钱竞争,男孩说他只有5美元。

拍卖会又开始了,那个男孩还是给每辆脚踏车报出相同的竞价,然后就不再加价了,结果当然和先前一样。一些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孩子,他们开始关注事情的结局。

拍卖会就要结束了,这时,只剩下一辆脚踏车。不过,这一辆的确很棒,不仅车身光亮如新,还有十段杆式变速器、双向手煞车、速度显示器和一套夜间电动灯光装置。

这辆车在台上放好后,拍卖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然后问道:“谁先出价?”

这时,站在最前面,几乎已经放弃希望的那个小男孩再一次叫道:“5美元!”

拍卖师停止唱价,只是微笑着站在那里。

所有在场的人全部盯住这位小男孩,没有人出声,没有人接着举手。拍卖师唱价三次后,用力将拍卖锤砸在桌上,大声说:“成交了!这辆脚踏车卖给这位穿白球鞋的小伙子!”

全场鼓掌。小男孩拿出手中已经被汗水浸湿的5美元,得到了那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脚踏车。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拍卖会上的人达成了一个共识,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品质:帮助他人。他们以尊重的方式帮助了渴望得到自行车的小男孩,与此同时,这些竞拍者也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地铁轰轰进站,一个4岁女孩不小心从站台上掉下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和他素昧平生的男人跳了下去,他把女孩扔给人群,自己却没有时间求生,在这最危急的关头,人们把他拉上了站台。

这是发生在美国纽约的真实的一幕。这位名叫埃弗里特·桑德森的男人因为无私地帮助他人,也获得了人们的帮助和尊重。这正应了那句话“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帮助行为可以分为几种动机:获得回报,避免惩罚;进化理论引发帮助行为;比较和评价致使帮助行为;真正的利他主义。

人们并不陌生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文章《最后一片树叶》:

女孩琼西患了重病住在医院里,她觉得自己无药可治了,每天看着窗外常春藤上的树叶,她告诉好友,“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虽然谁都知道一片叶子是长在树上还是落下和人的病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琼西却把这片叶子当成她生命的寄托。经过了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正是这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给了琼西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原来,患了肺炎的贝尔门先生,不顾病痛冒雨在深夜里画了一片叶子在那里。这片叶子给了琼西希望,却也让老先生病情加重而离世。

贝尔门老先生帮助他人的行为就是纯粹的利他行为,不为酬谢,不为感激,只为了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甚至他自己也明白那很有可能搭上他自己的生命,但他还是做了。

社会心理学家也就帮助他人中的利他主义作了深刻的分析。所谓利他主义是指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出发点。

利他行为很典型的人物就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用自己的津贴帮助丢失车票和钱的陌生大嫂,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把老大娘送回家,他带动班上的战友帮助打扫候车室,服务旅客。**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人与人受的教育不一样,每个人的观念也不同。在社会交往中,并不强求每个人都能够完全地舍己为人,并不要求人们像钢铁侠和蜘蛛侠一样拯救世界,成为人类的英雄。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就是我们要补上的第一课,你很累了,但是你在乘坐公交的时候看到了孕妇或者老人,不应该假装睡觉,而是应主动把座位让给他们。

你有多久没给爸妈打电话了——家庭责任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台湾歌手潘美辰的这首《我想有个家》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重视家庭了,他们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或应酬上。他们忘记了家里有孩子需要教育,忘记了家里有另一半需要关怀,忘记了家里有父母需要关心。人们堂而皇之地把“挣钱养家”当成借口,然而,家庭的责任就只在于拼命挣钱么?

谈到家庭责任时,被大家公认为拥有幸福家庭的老李说:“简单地说,我的幸福哲学是:无论何时,我都认为自己应该为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负有直接的责任。”可见,有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在家庭中我们都能够主动承担责任,那么将使家庭生活变得幸福而又温馨。有责任感决定了意图怎样实现,如果说意图是幸福的内在驱动力,那么有责任感就是它的自然结果。有时“责任”一词也会误导我们,它的意思可以是我们必须为外在的权利负责,它的解释充满了“应该”——命令和指导。打个比方来说,它可以是母亲的语调:“为什么不按我说的打扫房间呢?”而幸福的人谈论的“责任”却不同,它是一种感觉,它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它赋予我们创造自己受益的、丰富的和充实的生活的权利。拥有它,我们才能够去获得幸福;不论生活给予了什么,我们都有能力向前进——做对我们有益的事情。为什么负责任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呢?老李这样的描述道:为自己负责任要比仅仅作为生活的牺牲品有着更多的乐趣。我经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家庭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而且我确实处理好了这些事情。幸福的人从不把自己作为生活的牺牲品,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们的目标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使自己生活更幸福的道路。

有一个作家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如果说婚姻是河流的话,那么责任便是这条河流的堤坝,没有责任的婚姻,必然如没有堤坝的河流一样,迟早会干涸甚至死亡。”众所周知,在婚礼上当新郎给新娘戴上结婚戒指的时候,牧师都会按照惯例问道:“无论生病或健康、富有或贫穷你都愿意爱她、关心她、照顾她,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吗?”这句话告诉人们,责任与爱是婚姻的基础,但如果没有责任,爱也会枯萎。长相守才能长相知,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论时间走到哪一天,夫妻都该如此,这才是维系婚姻的第一要素。

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有责任互敬互爱,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同样为人儿女,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孝敬父母的佳话,从上古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大孝至爱的故事在中华这片大地上不断上演。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夏日里的晚上,黄香在书房看书,看着看着忽然没有了声音,父亲以为他睡了,但在房间里没有他的人影,后来在自己的房间找到了他,父亲问他:“你为什么朝我的床上扇扇子?”黄香回答说:“我给您床上扇扇子,是让您的床凉快些,您老好早些安睡!”冬天的晚上,黄香早早地去了父亲的房间,钻进父亲的被子里,让被子暖和些,父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小孩身上三把火,也给您一把。”可见,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中国自古就有为人子女要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的典范。

夫妻携手,孝敬父母,这都是我们的家庭责任。同样,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对孩子责任:教育监督孩子的成长,用自身的行为引导和影响孩子,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中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让多少人感动,也教给了人们为人父母的意义:

二战期间,一个犹太人与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相爱结婚且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初的日子平静而美好,然而,当***占领了城市,所有的居民都被抓进集中营。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受战争的阴影,父亲用自己的乐观和勇敢教育着孩子,并且告诉孩子,“我们是在做一个游戏”,年幼的孩子在人间炼狱般的环境中快乐地过着每一天。后来,父亲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捍卫了孩子的生命。长大之后,孩子学会了坚强和感恩,因为他要继续父亲的美丽人生。同样,长大后的孩子也在继续履行着父亲教给他的家庭责任。

家庭是个小社会,这里有着错综的关系:母女、爷孙、婆媳、夫妻、兄弟姐妹,但这里也有爱。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说:“乘在一条陌生的船上,处在一帮陌生人当中,无论你出多大的价钱都买不到重新回到家里的安宁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家庭是世界最美丽的景象”。德国大诗人歌德则告诉我们“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寻求到安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在享受爱的同时更不要忘了我们的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