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5264800000048

第48章 我们该为社会做点什么——社会心理学与道德责任(2)

献血,有益身体健康——亲社会行为

北京东直门的献血车前,在全国各个城市的献血车前,经常会排起长队,人们在护士的指导下填表、抽血,后期处理。尽管拿不到钱,也拿不到礼物,只是拿到一个献血证,但是这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社会很近。献血,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是社会公民的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社会心理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外来的奖赏或害怕惩罚,而是出于自愿。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要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人们选择做出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不仅使我们能够获得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奖励,而且能够避免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惩罚。这会促使你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还会使你获得或巩固友谊。此外,帮助别人还有提升心境的作用,当受助者的痛苦消除并开始快乐起来的时候,助人者同样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自己也变得更加愉快。

亲社会行为是构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亲社会行为会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群体生活中如果成员间的亲社会行为很多,那么群体的凝聚力会得到增加,反之则会削弱,甚至导致群体崩散。而且亲社会行为会让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这对于增加社会生活的满意度,提升人生价值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商人努力经营是为了什么?直接点说,是为了赚钱。可商人辛辛苦苦赚钱又是为了什么呢?许多人恐怕就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了。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面临过类似的困惑,但他很幸运地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亲社会。

1932年的某一天,松下幸之助参加了一个宗教活动,深深地被信徒们表现出来的虔诚所感动。他晚上回家后浮想联翩,突然想到公司与宗教的相通之处:宗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公司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二者都是造福社会的神圣事业。企业家应该通过向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方式来服务社会,“松下电器应该奉献于社会”,这才是办公司的意义。

松下幸之助的这种“松下电器应该奉献于社会”的理念也广植于西方企业家的心目中。他们认为经营企业不过是代上帝管理社会财富,企业的财富来源于社会,最终也应该回归到社会,这么做是为了“荣耀上帝”。这里面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极为谦卑的经营心态,一种极为高明的人生哲学,一种极为伟大的胜者情怀。对于伟大的商人来说,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本来就是从社会那里获取的,最终也应该归还给社会。钱对于卓越的商人来说,是流动的资本,而非死板的资产,只要懂得经营和感恩,总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更重要的是,商人在这种感恩行动中提升了自我,实现了自己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多赢局面。

亲社会行为是在每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个经历过正常社会化过程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亲社会行为。因此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意培养亲社会行为,对于儿童的成长以及日后适应社会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儿童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别人在相同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情感。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成人要及时表示对亲社会行为的肯定。在培养亲社会行为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社会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都认为,移情能力是良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在成人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时,应充分利用图书、故事等具有生动形象的事物或指出当前情景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鼓励儿童谈论他人的情感体验,引导儿童观察和赞赏故事及现实情景中周围成人或同伴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使儿童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可导致对双方均有益的后果:接受帮助的人因解决了困难而高兴,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有时会受到赞扬,即使没有表扬他也会感到做好事是令自己很愉快的事。当儿童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他的分享、互助、合作、慷慨、友爱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增强。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对他人的困难常常主动表示热情帮助和关心的父母,和以充满爱心的情感态度进行说理教育并强调行为动机和行为后果的父母,能使子女越来越善于理解和体谅他人,较多地产生帮助别人的动机和行为。研究还发现常常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孩子,比在家里从不尽任何义务的孩子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仅仅用说教和强制命令的方式指示孩子关心他人的父母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

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有沉浸在社会中才会实现价值,亲社会行为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整个社会团队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也十分重大。

为什么每天很多人起大早去天安门看升旗——国家荣誉

清晨,数以万计的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严寒酷暑都难掩心中的激动,这是每天天安门广场前的画面。2001年当萨马兰奇宣布举办的城市为“北京”的那一刻,2008年在鸟巢灯火通明震惊世界的那一刻,五星红旗在场馆内徐徐升起,运动员们热泪盈眶,中华儿女热泪盈眶;当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我们兴奋,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荣誉。

当今世界是由国家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某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通常都是行动的主体。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也是通常意义上对国家的理解。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上,只要一个国家的独立地位被其他国家所承认,这个国家便能踏入国际的领域,而这也是证明其自身主权的关键。

其实所谓的社会并不等同于国家,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划分:社会—政治—国家—政府,国家所处的位置大概就是这样。通常我们说的祖国与国家的也是有区别的,祖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有时是民族及人种概念,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权力机构。国家与政府也有区别,一般来说国家大于政府,尤其是国家是主权者的同义词,而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但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概念比在国内政治中宽泛很多。此时国家是国际法中的主体,是该国范围内的整个社会的代表,是这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代表。

一个国家有许多的组成要素,其中之一便是国家领土。所谓领土包括领土、领海、领空。领土是国家的基本要素,并不只是供人居住的一片土地,它同样构成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记忆的一部分,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是联系人民、使他们自我认同及互相认同的纽带。最理想的领土边界当然是自然边界,比如山脉和河流。但在更多情况下,现代国家的边界是条约边界。

国家的另一个要素是人民。人民首先是指一个民族,从政治上讲则是指所有服从于一个主权权力的人民。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包括若干民族;可以是本国人,即通过血缘关系得到此地位的人,也可以是外国移民,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土时,并不失去本国人民的资格。在现代国家中,人民首先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一国的主权者。可以说国家是人民的创造物。在国内政治的领域中,人民更多的是被定义为公民,即有权参加政治事务的人。它超越了人们在经济地位、文化、职业上的不同,使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合法的政府,它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国内事务中,政府合法地管理人民,公正地处理人民之间的冲突,以及作为中央权力处理与其他国内法人的关系。政府是一个权力机构,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公共权力必须在它制定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否,不只是看它的结构体系,更要看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感。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性格中的正面和优秀部分,也是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民族精神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相对于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物质实质存在而言,指称民族精神存在。民族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含义是相互沟通的。另一方面是狭义的民族精神,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中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并具体地蕴涵在民族社会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某种核心价值,成为某种向心力的源泉。民族精神典型的例子就是犹太人,犹太人失去家园几千年,却依然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而没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并且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多贡献,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常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这种精神就像一个纽带使得犹太人永远有着自己的民族归属。一个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国民才会热爱自己的国家,才会有国家荣誉感。

郭曰方在《国家荣誉》的报告文学中,塑造了十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光辉形象,让我们知道,那些有着强烈的国家荣誉感的人,更会成长为国家的荣誉。因为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为社会添砖加瓦;因为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我们才会在伟大祖国母亲利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因为有着强烈的国家荣誉感,我们为祖国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激动不已;因为有着强烈的国家荣誉感,我们才能更加热爱我们自己,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国民,我们才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