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祝酒辞与红白喜事致辞金典
5272700000069

第69章 不可不知的红白喜事礼俗(3)

向来有些迷信的他便追根溯源地对此进行了一番“反思”,最后他认定,自己的好运气全是由那条被小女儿的小狗碰落在地的布带子所带来的。因此,此后在他旗下的几家“连锁店”陆续开业时,他便将错就错地如法加以炮制。久而久之,这项无意之中的“发明创造”,经过他和后人不断地“提炼升华”,逐渐成为一整套的仪式。它先是在全美,后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开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它自己也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极其响亮的鼎鼎大名——剪彩。

剪彩,在从一次偶发的“事故”发展为一项重要的活动程序,再进而演化为一项隆重而热烈的仪式的过程之中,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有所发展,有所变化。例如,剪彩者先是由专人牵着一条小狗来充当,让小狗故意去碰落店门上所拴着的布带子。接下来,改由儿童担任,让他单独去撞断门上所拴着的一条丝线。再后来,剪彩者又变成了千娇百媚、闭月羞花的妙龄少女。她的标准动作,就是要勇往直前地去当众撞落拴在门口上的大红缎带。到了最后,也就是现在,剪彩则被定型为邀请社会贤达和本地官员,持剪刀剪断由花容月貌的众多佳丽们手中所持的大红缎带。

从剪彩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它最初只不过是人们用以促销的一种手段,到了后来,它才渐渐地演变为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剪彩仪式,严格地讲,指的是商界的有关单位,为了庆贺公司的设立、企业的开工、宾馆的落成、商店的开张、银行的开业、大型建筑物的启用、道路或航线的开通、展销会或博览会的开幕等等,而隆重举行的一项礼仪性程序。因其主要活动内容,是邀请专人使用剪刀剪断被称之为“彩”的红色缎带,故此被人们称为剪彩。在一般情况下,在各式各样的开业仪式中,剪彩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程序。尽管它往往也可以被单独地分离出来,独立成项,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它是附属于开业仪式的。这是剪彩仪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目前,虽有不少人对剪彩提出非议,认为它乃是“劳民伤财”的“多此一举”,而剪彩自身在内容、形式、步骤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日趋简化,并逐渐地得以革新,所以在实际的商务活动之中,绝大多数商界人士依旧坚持认为,剪彩是不宜被取消,不能被替代的。

具体而言,剪彩一直长盛不衰并且仍然被业内人士所看好,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剪彩活动热热闹闹,既能给主人带来喜悦,又能令人产生吉祥如意之感。第二,剪彩不仅是对主人既往成绩的肯定和庆贺,而且也可以对其进行鞭策与激励,促使其再接再厉,继续进取。第三,剪彩可借自己的活动良机,向社会各界通报自己的“问世”,以吸引各界人士对自己的关注。

在上述三条原因之中,最后一条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商界人士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外界解释说:规模适度的剪彩,其实是一种业务宣传活动,而并非只是铺张浪费,毫无任何收益。在剪彩活动中,量力而行地进行适当投入,绝对是得大于失的。

乔迁之喜

“乔迁”即是搬家的意思,这个词出自《诗经·小雅》的《伐木》篇:“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行于乔木”。本指鸟儿从幽谷中迁出来,后来人们就把迁入新居就叫做“乔迁”。

对于古人来说,一般是忌讳动土的,因为动土意味着动根,所以很少搬家,此乃根情所致。因此一旦动土,人们会非常重视,如同办喜丧等大事一样对待搬家,故有“乔迁之喜”的说法。

“乔迁”首要的是要选一个好日子,即“黄道吉日”。所谓“黄道吉日”,即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不能与天时地利相违,要有利于家庭的安居,有利于财源和福气的降临,并同时将晦气驱逐。

在过去,日子通常要请算命先生依据天干地支来推算。讲究“冬不搬,腊不移”、“月头不打灶,月尾不搬家”、“辰时搬,巳时发”、“亮时搬家,越搬越发”。今人虽然没有这么多讲究,但也会选择在天气好、日期带有双吉意味的日子里搬家,例如逢二、六、八这类的日子,或者选择“五一”、“十一”、“元旦”等带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乔迁之时,亲朋邻里要给主人送上喜礼、喜联、放鞭炮,同主人一起,先搬一盘火,喻日子红红火火;后搬一乘梯,喻步步高升;再弄个圆簸箕等物,全家推着走进屋子,意味着财源滚滚。有的人家还会拿扫帚在门口向内扫,意味着扫财进门;在窗边用扫帚往外扫,意味着扫走晦气。

总之,乔迁无论对于古人还是今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千里传音报丧

报丧是人死后的第一道仪式。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其实就是把家中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确的报丧是比较传统也是严格的,特别是写丧葬讣文。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一些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去世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如果去世的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在娘家或外婆的人明年哭报丧事,不可进门报丧,也不能逗留,要讨口水漱口,然后马上离开,放置把晦气带到他人家中。看到亲人来奔丧,戴孝子女亲人要跪拜哭迎,并给奔丧者一条白布挂在脖子上,此布为“孝布”。

东北是采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广东以在门外高喊为报丧的方式,广西以鸣三声火炮为报丧方式。

许多少数民族的报丧方式虽有不同,但大多都以“鸣响”来报丧,例如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或敲锣来报丧等等。

每个地区的报丧方式均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家中丧失让左邻右舍、亲戚表里知晓。

吊唁与“做七”

“吊唁”就是指奔丧者前来哀悼死者并慰问生者。吊唁通常是在死者家属“做七”时开始。首先死者家属要搭建灵堂,

“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布置灵堂、搭灵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搭灵棚的大小规模要看死者居住的院子格局。如果死者生前居住的屋子是一个院子,就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上边起一条脊。如果死者生前居住的院子有两个,则搭一座大棚,将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灵堂设置在灵棚中,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长明灯要有人看守,一也不能熄灭。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白日之下,防止死者魂灵冒犯上天的神明。

接下来开始举行吊唁仪式。一般来说,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花圈、衣被等物,挂上白色的字条,上面用毛笔写着"某某致"的字样。吊唁者还可以准备香烛、鞭炮、纸钱等。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或默默哀悼。所谓"先死为大",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

在现代的城市中,吊唁仪式已经简化,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哀乐声中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让死者家属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所谓的“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它是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人死后的第七日)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为止。

现在人也非常讲究“做七”。在此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

不同的地区“做七”有不同的做法,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为什么孕妇不能参加祭扫活动

人死入葬之后,每年必会有扫墓时节。扫墓人员的选择也是有一定避忌的,特别是孕妇不可以进入坟地,扫墓则更加不宜。原因在于俚俗认为,孕妇怀孕期间是身体最弱的时候,容易收到风邪的侵害,随意进入墓地,很容易被鬼怪缠身,扫墓时也容易被亡灵“扑到”。万一孕妇携带了鬼怪归家,胎儿恐难保住,更有甚者会祸及家人。

孕妇除了不可以扫墓外,更忌讳观看葬台一类的地方,到这些地方不但冒犯死者魂灵,对神灵也是不敬。民俗间通常都是禁止孕妇进入墓地的。这些要求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在现代人看来并不可信,不过还是尽量避免孕妇进入。因为祭扫时墓地人员繁多,烧纸跪拜,空气污浊,对妇人并不宜。再说一些土葬人士多葬在风水好的山上,祭扫时妇人登高趴下,不利于身体和胎儿,还容易连累他人。

披麻戴孝

过去的丧葬之复杂,不仅是报丧、吊唁、入葬这般简单。入葬的仪式要复杂得多。

第一,服丧者就要脱去光鲜的衣裳,穿上孝服。

第二,戴孝。

(1)孝服

麻——麻布,子女、儿媳、长孙。

芋——萱布,孙、甥、侄。

浅——浅布,曾孙及其同辈。

黄——黄布,玄孙及其同辈

红——红布,直系玄孙之儿子。五代同堂,乃是喜丧,自然红衣,以示荣耀。

白——白布,与死者同辈及外亲。可以将白布附于衣服上,也可以缠在腰上,也可以传正式的白衫。

(2)孝帽:大人戴“草箍”,即用白色丧布圈成绳,戴在头上,孩子则戴丧布折成的帽子。孝鞋:男用草鞋,女用布鞋,上缝丧布。

(3)戴孝:孝的轻重不同,男分白蓝青黄四色,用绒线缝小球在上面,男子围在左腕上,女子结在头发上。现代人通常将布袋围在肘部。

第三,悬挂麻灯。大门正中用圆形白底蓝字麻灯;大门两侧为柑橘形白底蓝灯,在出殡时,由人打着走在前;出殡时随行的是孝灯,为圆锥形白底蓝字前面写“几代大父(母)”,后面写姓名字号;出殡期间,遗族手中要拿红灯,即小型红底无字灯;再准备麻灯随后,取义逢凶化吉。

这些完毕时候,就可进行葬礼最后的仪式。汉族人多采取土葬,因而会择日择时将棺木埋入选好的目的。

在整个戴孝期间,死者的孩子(儿子)禁止理发。戴孝夫妇不能同房,禁见宾友、赴宴、参诣寺庙等,表示对死者尊重,以尽孝道。

丧期不居家

死者离开人世的当天晚上,与死者同住的家人不可以回家睡觉,一定要到亲戚朋友家过夜,这种行为俗称“避神煞”。在“避神煞”之前,家人一定要将细密的灶土扑撒在家中的地面,以便观看死者的亡灵是否回家。

过去人之所以如此惧怕死者亡灵,要避神煞,是因为刚死的人对家庭还有所眷恋,死亡当晚可能会回家看看,若是生人在家,亡灵将会打扰生者,八字弱者还容易被俯身。未免死者作怪,一般人家都会“避神煞”。

第二天家人回到家中,要观察灶土上是否有脚印,这些脚印通常都是动物形状,死者属相是什么,就会留下什么脚印。如果灶土没有变化,证明死者还没有回来,几天之内还会回家,所以家人还要离开,直到头七回魂夜之后,才算过去“避神煞”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