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瞬间操纵术:掌控你身边人的113种经验
5278000000032

第32章 晦心有度,出其不意将其操纵(1)

低调,让他看不到你的底牌

低调做人,就是不招摇,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凡事都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有本事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拿出来,即使成功也不骄傲。只有这样,你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牌。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为人处世应设法保持自己的神秘,亮出自己底牌的人让别人按牌来攻,肯定会输掉。混得再“背”,也不要向别人诉苦,而要企图伪装成十分成功的样子。即使很成功也不要亮底曝光,出人意料更能使人心悦诚服。

你决心要做的事一旦被泄露,就很难获得尊重,反倒常常招致批评。若事后它们结局不佳,则你更易遭到双倍的不幸。

要做到严守底牌的最好办法是以静制动,干脆置之不理。比如说你的位置重要到能够引起人们的期待时,则此种情况更是如此。即使你必须亮出相,也最好避免什么都和盘托出。不要让人把你里里外外一览无余。小心谨慎是靠缄默来维持的。

聪明人应当对不怀好意的人置之不理,并且深藏起你个人的烦恼或家庭的忧虑事,因为即便是命运女神有时也喜欢往你的痛处下手。你的那些丑事或心中的好事,都应深藏不露,以免前者不胫而走,后者烟消云散。

处世中,一定不要和盘托出全部实情,因为吐露真言如从心脏放血,需要极高的技巧。冲动是泄露的“大门”,最实用的知识在于掩饰之中。并非所有真相都可以讲,亮出自己底牌的人可能会输掉牌局。

北宋丁谓任宰相时期,把持朝政,不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只有王曾非常乖顺,从没有违背过他的意图。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老来感觉孤苦,想要把亲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来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又不敢在退朝后留下来向皇上启奏。”

丁谓说:“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办吧!”

王曾趁机单独拜见皇上,迅速提交了一卷文书,同时揭发了丁谓的行为。丁谓刚起身走开几步就非常后悔,但是已经晚了。没过几天,宋仁宗上朝,丁谓就被贬到崖州去了。

王曾能顺服丁谓的苛求,而终于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不能不依赖其韬光养晦之功。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低调伏藏是事业成功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低调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

初涉世的年轻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性而为,不会委曲求全,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就知道了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内敛,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就像跪射俑一样,保持生命的低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避开意外的伤害,以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弱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我们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所以,永远不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不要让自己的锋芒在别人的眼前晃动。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埋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使自己得以保全,才能在帷幄中运筹进攻的策略和等待进攻的时机。

点石成金:

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取得成功。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姿态上要低调,不要给自己太高的定位;在心态上低调,以平常心态面对功名利禄;在行为上低调,深藏不露。

别让对方感到你比他更聪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正所谓大智若愚,不要让对方知道你比他更聪明,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经常在交际中使用。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19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说道: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人家感到你比他聪明。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仗着自己的才气变得不安分,遇事喜欢耍耍小聪明。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酥,曹操吃了一些又盖好,并在盖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悍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杨修确实够聪明,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他的聪明使他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他太滥用自己的小聪明,而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别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这样终究是会被人嫉妒的。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点石成金: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可以比对方聪明,但千万不要让对方知道你比他聪明。因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来炫耀自己,一个得意的眼神,一种高傲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难堪的后果。

你可以得意,但不要忘形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像小孩一样的大哭大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这次怎么不跑了?看,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它,它将得到和野兔一样的命运了。野兔在断气之时,对乌鸦说:“啊,你方才还在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现在你也该哀叹和我有着同样不幸的命运了。”

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或加官晋爵之时,当然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而无所顾忌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在言辞上,那种“上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的高谈阔论,还是少一些为妙,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有时会激起他们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以至于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辞上低调,才能融入朋友之中,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得意忘形而使自己身败名裂的人物不只现在,古代也有许多。

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魏延就有一定的典型性。在蜀国的全盛时期,魏延也算是一员猛将,但在“五虎将”面前还算不了什么。在经过东征西伐之后,“五虎将”相继死去的时候,魏延就成了无人能敌的战将,他也由此有了值得骄傲的资本。此间他不但被封为南郑侯,还被称为征西大将军。但魏延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和竭尽忠诚,而是想自图霸业。他此时的心态已膨胀得不能自控,仿佛觉得他已经是天下第一高人,无人能与其匹敌了,于是他得意忘形起来。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他的:当姜维斥责他说:“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魏延横刀勒马而言:“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杨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杨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日:“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魏延大笑:“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魏延身边,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