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送给青少年的羊皮卷
5279800000014

第14章 自己拯救自己 塞缪尔·斯迈尔斯(英)(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没有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却可以通过努力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当你总是哀叹命运不济时,不妨从抱怨中走出来,试着去改变自己,实行自我拯救。

《自己拯救自己》是一本宣扬自助思想的专著,它教导人们如何培养一种自主精神,通过自我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此书自1871年在英国问世以来,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世界上许多国家每年不断重印,在全球畅销130多年而不衰。本书塑造了亿万人民的高贵品行,被誉为“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人格修炼的《圣经》”。

本书的作者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是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和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作家,因社会道德和人生职责方面深刻的思想被誉为“西方成功学之父”,“卡耐基的精神导师”。

不是春风吹开了花朵,而是花朵带来了春天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又问道:“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说:“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又问:“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说:“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说:“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用天空和大地,我们自己能保护自己。”

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一直被呵护着,渐渐的,在人的意识深处,自然地就滋生了一种依赖。就如同故事中的小蜗牛,期待着被保护。直到长大成人,在需要自己独立面对社会的时候,你才能够真切地意识到你要独立,然而这时父母已经苍老,他们无力再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而我们的依赖感又根深蒂固……

如果处于这样的境地,你会如何?

你是否已经明白了蜗牛妈妈的话,已然认识到了自立的重要性?

然而,有的人仍然会有所困惑: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没什么特殊的才能,要只是依靠自己,我行吗?”

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殊不知,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才让人甘于平庸,从此不再追求和发展,而是一味地依赖别人,听从他人的安排。人需要自立,需要自立精神,而非靠来自他人的影响力,更不能依赖他人。依靠他人,觉得总是会有人为我们做任何事,所以不必努力,这种想法对发挥自立精神是致命的障碍。只有抛弃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或许有时候你会觉得外部的帮助是一种幸运,为什么不可以借助于外界的帮助来使自己前进的步伐加快呢?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外界向你提供帮助的同时,其实也剥夺了你自我锻炼的机会,因为,你的自立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相反,在一次次的依赖外界帮助的过程中,反而很容易淡化自立意识,从而重新养成依赖心理。

自立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一旦你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你就踏上了成功之路。当你抛弃外援,决定自立的时候,你就会发挥出过去从未意识到的力量。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很多残疾人,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网络都报道着他们的先进事迹,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试想一下,残疾人尚且能够自食其力,更何况我们这些身心健全的人呢?而我们却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依赖”做着辩护,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到羞愧的事情吗?

正如书名向我们揭示的道理一样。只有用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所以,不要以为是春风吹开了花朵,那是花朵带来了春天。如果你做不了花朵,春天也无法给你美丽。

用恒心与毅力雕琢成功 在《自己拯救自己》一书中,塞缪尔·斯迈尔斯给我们讲述了伯纳德·帕里希凭借着自己的恒心与毅力取得成功的事迹:

法国青年伯纳德·帕里希在18岁时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那时候的他“一本书也没有,只有天空和土地为伴,因为它们对谁都不会拒绝”。当时,帕里希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玻璃画师,然而,他怀着满腔的艺术热情。

一次,帕里希偶然看到了一只精美的意大利杯子,他完全被这只杯子迷住了,从此以后,帕里希过去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他的内心完全被另一种激情占据了:他决心要发现瓷釉的奥秘,看看它为什么能赋予杯子那样的光泽。

此后,帕里希长年累月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瓷釉各种成分的研究中。他自己动手制造熔炉,但第一次的试验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又造了第二个,这一次虽然成功了,然而这只炉子既费燃料,又耗时间,让他几乎耗尽了财产。因为买不起燃料,帕里希只能无奈地用普通的火炉。失败对他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但他从来都没有气馁,每次他在哪里失败,就从哪里重新开始。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帕里希烧出了色彩非常美丽的瓷釉。

为了改进自己的发明,帕里希用自己的双手把砖头一块一块地垒起来,建了一个玻璃炉。终于,到了决定试验成败的时候了,他连续高温加热了六天。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瓷釉并没有熔化,而他当时已经身无分文了。帕里希只好通过向别人借贷买来陶罐和木材,并且想方设法找到了更好的助熔剂。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帕里希又重新生火。但是,这一次直到所有的燃料都耗光了也没有任何结果。帕里希跑到花园里,把篱笆上的木栅栏拆下来当柴火继续烧。木栅栏烧光了,还是没有结果。帕里希把家里的家具扔进了火堆,但仍然没有起作用。

最后,帕里希把餐厅里的架子都一并砍碎扔进火里。奇迹终于发生了,熊熊的火焰一下子把瓷釉熔化了,瓷釉的秘密终于揭开了。

事实再一次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历史上诸多伟人的成功,都是由于他们的坚忍不拔。纵然他们怀有天赋,领悟力超凡,但他们的作品也并非一蹴而就,只有经过精心细致的雕琢,反反复复地修改,才有经得起细看的作品诞生。

古罗马的大诗人维吉尔的传世之作《埃涅阿斯纪》是用了二十一年时间才完成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反复构思、反复修改,最终才把一部关于家庭私生活的小说改编成了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小说的。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用了十年的时间,孟德斯鸠写作《论法的精神》用了整整二十五年的时间。

透过这些伟大的作品,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作家的艰苦劳动。他们为了完成一部作品,往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如果没有坚强的恒心与毅力,又怎么能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呢?

人类历史上的诸多伟大成就,无不是恒心和毅力的结果,如埃及平原上宏伟的金字塔和耶路撒冷巍峨的庙堂、人类因为有了恒心和毅力,才有机会登上了气候恶劣、云雾缭绕的珠穆朗玛峰,在宽阔无边的大西洋上开辟了航道;正是因为有了恒心和毅力,人类才夷平了新大陆的各种障碍,建立起了人类居住的共同体。

恒心与毅力还让天才在大理石上刻下精美的创作,在画布上留下大自然恢弘的缩影。恒心与毅力创造了纺锤,发明了飞梭;恒心与毅力使汽车变成了人类胯下的战马,装载着货物翻山越岭,在天南地北往来穿梭;恒心与毅力让白帆撒满了海上,使海洋向无数民族开放,每一片水域都有了水手的身影,每一座荒岛都有了探险者的足迹。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不能持之以恒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因为一切领域中所有的重大成就无不与坚忍不拔拔的毅力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更多依赖的是人的恒心与毅力,而不是天赋与才华。

英国著名的外交官布尔沃说:“恒心与毅力是征服者的灵魂,它是人类反抗命运、个人反抗世界、灵魂反抗物质的最有力的支持,它也是福音书的精髓。”才华固然是我们所渴望的,但恒心与毅力更能让我们感动。

让力量做船、勇气做桨,共同驶向远方

“我可以吗?”你对自己充满怀疑。

很多人都难免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拥有巨大的力量。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凯撒大帝统领他的军队抵达英格兰后,下定了决不退却的决心。为了使士兵们知道他的决心,恺撒当着士兵们的面,将所有运载的船只全部焚毁。不给自己的军队留退路,最终他的军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倘若不是断了后路,也许你永远无法发现自己有着如此巨大的力量。

人通常习惯为自己准备着一条退路,其实这非但低估了自己,让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力量,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心里有着底线,没有将自己放在必胜的立场上,于是,勇气也弱了几分,就像是一只为了保存实力的大公鸡,拿不出最佳的状态,不具备十足的勇气。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挑战未来,你的心里或许会怀着几分忐忑的吧。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要你将自己逼上绝境,只是让你明白,想要成功,就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勇气,而且要意志坚定。

事实证明,成败往往全系于意志力的强弱。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无论他们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最终都能克服困难,消除障碍。但意志薄弱的人,一遇到挫折,便想着退缩,最终必将归于失败。

在这方面也许你深有体会:你很想上进,但无奈意志力薄弱,你没有坚强的决心,因为没有抱着破釜沉舟的信念,于是一旦遇到挫折,就立即投降,不断地后退,最终遭遇失败。

只有下定决心,才能克服种种艰难,去获得胜利,这样也才能得到别人由衷的敬佩。所以,有决心的人,必定是最终的胜利者。只有有决心,才能增强信心,才能充分发挥才智,从而在事业上做出伟大的成就。

“我不是没有决心,可是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会变得犹豫不决。”也许你身上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的确,对很多人来说,犹豫不决成了一个大难题,仿佛已经病入膏肓。这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总是瞻前顾后,总是左右摇摆。他们缺少的其实就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他们并不知道如果把自己的全部心思贯注于目标是可以生出一种坚强的自信的,这种自信能够破除犹豫不决的恶习,把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等成功之敌,统统捆缚起来。

生活中还有人喜欢把重要问题搁在一边,留待以后解决,这其实也是个恶习。如果你有这样的倾向,你应该尽快将其抛弃,你要训练自己学会敏捷果断地作出决定。无论当前问题有多么的严重,你都应该把问题的各方面顾及到,加以慎重地权衡考虑,但千万不要陷于优柔寡断的泥潭中。如果你抱着慢慢考虑或重新考虑的念头,你准会失败。即便你的决策有一千次的错误,也不要养成优柔寡断的习惯。

当机立断的人,遇到事情就会迅速作出决策。而优柔寡断的人,进行决策时,总是逢人就要商量,即便再三考虑也难以决断,这样终至一无所成。

如果你养成了决策以后一以贯之、不再更改的习惯,那么在作决策时,就会运用你自己最佳的判断力。但如果你的决策不过是个实验,你还不认为它就是最后的决断,这样就容易使你自己有重复考虑的余地,就不会产生一个成功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