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送给青少年的羊皮卷
5279800000020

第20章 你是第1位的 罗伯特·林格(美)(2)

一个团队也许会无休止地宣称,它将如何准备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但是,它的宣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团队行动的前提本身就否决了这种可能性。任何时候,只要你拿出时间,只要你使自己的利益服从于一个团队的利益,你就不仅仅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同时还失去本可以用来解决自己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宝贵时间。这就是非得要强调未来的一个主要原因,许诺的结果越是远,事情就越是明显。让这个团队永久运转下去才是领导人真实的目标。

所以,当你想要加入社会中某一个团队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小心掉入团队的陷阱中。

只有最充分的准备才能换来最好的结果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只有最充分的准备才能换来最好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诺曼底登陆,众所周知,诺曼底登陆非常成功。分析它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因为美英联军在登陆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演练了很多次,他们不断演练,演练登陆的方向、地点、时间以及一切登陆需要做的事情。最后真正登陆的时候,已经胜算在握,登陆的时间与计划的时间只相差几秒钟。这就是准备的力量。

俗话说,有备无患。只有最充分的准备才能换来最好的结果。一个人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一句话说的是:养兵十年,用兵一时,说的也是准备。

飞人迈克尔·乔丹是美国篮坛顶尖的球员,被称为“篮球之神”。他具备所有成为篮球王的特质和条件,他打任何一场篮球比赛,胜算都是很大的。但是,他在参加任何一场重要的赛事之前,都会练习,练习投篮,练习基本动作。他是球队练习最刻苦的人,他是准备工作做得最充分的人。

在引起几乎全世界人关注的拳坛世纪之战中,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泰森根本没有把已年近40岁的霍利菲尔德放在眼里,自负地认为可以毫不费力地击败对手。于是,认为已经稳操胜券的泰森对赛前的准备工作——观看对手的录像,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保证自己充足的睡眠和科学的饮食方面都敷衍了事。

但是,比赛开始后,泰森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手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突破自己的漏洞。于是,气急败坏的泰森做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的举动:一口咬掉了霍利菲尔德的半只耳朵!

世纪大战的最后结局当然是:泰森成了一位可耻的输家,还被内华达州体育委员会罚款600万美元。

显然,泰森的失败在于他准备不足。想一想,当霍利菲尔德认真研究比赛录像,分析他的技术特点和漏洞时,泰森却将教练准备的资料扔在了一边;当对手在比赛前拼命热身,提前进入搏击状态时,他却和朋友在一起狂欢。虽然泰森的实力确实比对手高出一筹,年龄上也占尽了优势,但他最后却一败涂地。

霍利菲尔德的成功和泰森的失败皆因准备。是的,每一次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

可能有人会说,在这种一战定胜负的比赛中,偶然性其实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个时候,比的并不是谁的实力最强,而是谁犯的错误最少。但只有真正地重视准备,扎实地把准备工作做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你不犯或少犯错误。葡萄牙波尔图足球队的主教练、被称为“上帝第二”的穆里尼奥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当准备的习惯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它就会永远在那里,并帮助你取得令人惊讶的胜利。”

穆里尼奥曾担任葡萄牙球队波尔图的主教练,率领球队征战欧洲冠军联赛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他们能杀入决赛,更别提夺取冠军了。但结果却使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个从队员到主教练都籍籍无名的俱乐部,竟然得到了欧洲足球的最高荣誉。

而他们的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准备充分,穆里尼奥对准备工作超乎寻常地重视。他几乎观看了所有对手最近的每一场比赛,可以说,所有对手的技术特点、战术风格、最近的状态……他都了如指掌;甚至对比赛当天的天气、场地草皮的状况,他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结果在决赛当天,他使用的队员、阵形、战术打法都直指对方的软肋,就像他夺冠后所说的那样:“如果大家知道我们为了取得胜利而研究了多少场比赛,准备了多少资料,筹划了多少方案,就会认为这个冠军我们当之无愧。”

功成名就的穆里尼奥在夺冠的第二年来到英超球队切尔西,这里汇集了很多世界级的大牌球员。当穆里尼奥和这些队员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些球员:从技术风格、进球数、身高体重,甚至详细到哪些是左脚踢进的、哪些是右脚踢进的,都了如指掌。穆里尼奥的这一举动震住了这些球星。不过,这只是开始,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主教练这种近乎完美的准备工作会使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提起准备,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准备,却能造就神奇的成功,反之,也能造成痛苦的失败。

节俭,让每一滴汗水都有价值

如何贯彻并实现在自己心中“你是第一位的”,还需要我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我们都知道财富都是汗水来创造的,只有节俭的人,才能体会到汗水的甘甜与苦涩,发现其中的价值。1839年,洛克菲勒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

16岁那年,他决心自己创业。虽然他时常研究和如何致富,但始终不得要领。一天,他看到了一则宣传一本发财秘诀的书的广告。欣喜之余,洛克菲勒急忙购买了这本“秘籍”。该书不能随便翻阅,只有买者付了钱后,才可以打开。洛克菲勒求知心切,买后匆匆回家打开阅读,岂知翻开一看,全书仅印有“勤俭”二字,这让他又气又失望。

当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不禁咒骂起书的作者来,但渐渐地,他开始琢磨,为什全书只写两个字,越想下去,他就越觉得书上说得很有道理,觉得要致富必须靠勤俭。

大彻大悟后,他开始不知疲倦地勤奋创业,而且尤其注重节俭。就这样,他坚持了5年多的打工生涯,以节俭精神,积存了800美元。经过多年的观察,洛克菲勒看清了自己的创业目标:经营石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终于成为美国石油大王。

19世纪时,石油商人成千上万,最后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骚,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创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公司中,特别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每加仑原油的成本计算到第三位小数点。他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积累,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他写信给一个炼油厂的经理质问:“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要9厘1毫?”就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他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信:“上个月你厂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万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他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洞察入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点马虎眼。

洛克非特的节俭意识可见一斑,不要以为像洛克菲勒这样节俭的人不多,尤其是富人,他们更懂得节俭的意义。

美国有位作家曾以“你知道你家每年的花费是多少吗”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是近62.4%的百万富翁回答知道,而非百万富翁则只有35%知道。该作家又以“你每年的衣食住行支出是否都根据预算”为题进行调查,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百万富翁中编预算的占2/3,而非百万富翁只有1/3。进一步分析,不作预算的百万富翁大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控制支出,亦即造成人为的相对经济窘境,如将一半以上的收入先作投资,剩余的收入才用于支出。

这难道是巧合?当然不是!其实这正好反映了富人和普通人在对待金钱上的区别。节俭是大多数富人共有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节俭,他们还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有钱就拿去投资,而不是乱花。

想一想,你是一个节俭的人吗?你是如何支配你的零花钱和压岁钱的呢?

在你的周围,你是否会发现这样的人,他们花钱就像流水一样,总是胡乱挥霍,他们把父母亲戚给的钱用来打游戏看电影或者是喝酒抽烟,甚至有的人即使没什么钱,也偏要胡乱地把钱花光,等到需要用钱时却分文全无。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有节俭意识,能把这些不必要的花费节省下来,时间久了那一定是大为可观,而且这笔钱也可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经济基础。

“节俭”并不是老生常谈,只有你真正理解了它,你才会明白它的强大魅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很多成功人士习惯将自己摆在第1位,而且通常他会去选择一个更高的起点。“我从楼梯的最低一级尽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够看到多高。”从一无所有到成为美国五大湖区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对最初自己进入社会做事时说的一句话记忆犹新,而他的成功也可从中窥探一二。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吧!

考尔比非常贫穷,最初在湖滨南密执安铁路公司担任一个小书记的职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个职务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视野过于狭小——除了忠实地、机械地干活以外,没有任何发展前途可言。同时,他也意识到,矮梯子并不一定就稳当,坐在一个矮梯子的顶上最容易跌倒,还不如爬到一个看不见顶的梯子上,一心朝上爬。

于是,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在赫约翰大使的手下谋得一份工作。大使后来成为国务卿、美国驻英国大使,而在此之前,考尔比就已经想到,他的前一份工作不会有发展,而与赫约翰大使共事则会有很大的造就。

考尔比说:“我最初到克利夫兰,不过是想做一名普通水手——这是一种追求冒险的浪漫思想。但我没有当成水手,而是每天与美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接触,深受他的气质感染。”

考尔比不甘于与小人物为伍,这样很难学习到什么东西,而位居高位,则能给自己一个更高的理想。

一个人如果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想要改进,也就不会有一种远大的理想。如果仅满足有理想,而且只把理想作为实际生活愿望中的一种安慰,那你也依然会碌碌无为。

或许有人会想:为了得到前多少名或为了得到一份工作,真的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吗?

面对这样的提问,正确的回答是:只要某种努力能够为我们带来更高的提升,那么再多的努力也不算多余。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母亲的帮助下,精心制作了一份《个人完全推销手册》,仅面试一次就被一家大公司录用了,并且获得了超乎想象的高薪。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年轻人并不是从底层一步步做起而获得了高薪,而是一开始就获得了副经理的职位。

也许有的人还是不理解,仍然认为“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的努力”,那么我们不妨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假设是从一名普通的公司员工一步步做起,那么要得到副经理的职位要花费不下10年的时间,所以可以看出,那本《个人完全推销手册》实际上使那位年轻人节省了10年的宝贵时光。

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前进,看起来很务实,但是也可能会前途灰暗,不可预期,使自己丧失最初的希望和热情,迷失了方向。我们称之为“陷入固定模式者”,就是指那些每天被一成不变的工作追赶着,马不停蹄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习以为常,慢慢被这种僵化的生活吞噬掉,最终连从这种生活方式中逃脱出来的愿望都丧失了。

同样,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你满足于徘徊在十名左右,你对此习以为常,还安慰着自己要知足常乐,那你就永远不会进步,但倘若你给自己确定一个更高的起点,为了实现目标,你自然地会付出努力,而最终也会得到回报。

所以,不管是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一级也好,两级也好,总之在现有水平上努力向上攀登十分重要,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只要你能再往上走一级,就有机会将周围模糊不清的东西看得更清晰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起点高一些,风光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