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112

第112章 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2)

人性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却是受“人际关系”支配的,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恐怖行径,或是我们有时候得在生活里忍受的行为,反映的并不是典型的人性。相反,这些行为是由跟我们的天性完全不同的东西造成的,是由冷酷无情和毫无良心造成的,在某些情况下(虽然我们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死亡集中营的魔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心地善良的好人通常最愿意支持这个理论,他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在某种异乎寻常的情况下他们也有可能变成杀人狂。

要制止没有良心的人,就得先把他们辨认出来。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要如何在差不多25个人当中辨识出一个没有良心、有可能会危害我们财产和福祉的人呢?

反社会人格者之所以喜欢装可怜有一个绝佳的理由。这个理由就像我们自己的五官一样显而易见,但又和五官一样难以得见——如果不借助镜子的话。这个理由就是好人会放可怜虫一马,因此反社会人格者如果想要继续玩他们的游戏的话,就应该一再装可怜。好人的同情就等于无条件投降。产生同情的时候(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是毫无防备的,而没有良心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点来对付我们,就像利用其他工具一样。大多数人都同意,不应赦免一个没有罪恶感的人,可是当一个人装可怜的时候,我们通常还是会放他一马。

如果我们同情或是可怜的确值得同情、遭遇不幸的人,那么我们的可怜和同情都是善的力量。但如果我们把同情和可怜浪费在不值得我们同情的人身上,浪费在经常做出反社会行为的人身上,就会觉得很不对劲儿——这个危险信号很管用,但我们却经常忽略。

一个每天打老婆、有反社会人格的丈夫坐在厨房的桌子边,双手抱住头,一边哭一边对被他打得鼻青脸肿的妻子说,他没办法控制自己,而且虽然他动手打了人,但其实他很可怜,她一定得原谅他等等。

这或许是最容易辨识的例子了。这类例子五花八门,罄竹难书,有些例子甚至比这个有暴力倾向的丈夫的例子更令人发指。而对我们这些有良心的人来说,这样的情况不管有多无耻,还是会激发我们的同情。

反社会人格者根本不在乎什么社会契约,但他们的确知道如何利用社会契约来满足他们的利益。而且总的来说,我很确定如果撒旦真的存在的话,他也会希望我们能够觉得他很可怜、很值得同情。

总之,现实生活中,要特别提防和辨别没有良心的人,因为在他们的字典中,良心根本一文不值。

时间,你可以任意操控

时间一去不复返,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逝去的时间,如何从现在做起,掌控时间,为己所用,真正做时间的主人。

有时与现实对抗徒劳无功,你是否曾拼命赶时间却仍然迟到?无论目标多明确、准备多充分、动机多强烈,也不能完全控制将要发生的事。无论多么努力增加幸运的机会,还是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当意外发生时,会对无法控制的局面感到激动不安,是耸耸肩还是接受事实。

史帝文定下目标,在25岁前为他的小家庭买栋房子。他尽其所能地节约,还是无法获得贷款。他找了两、三份兼差,以致病倒了,而且开始怪罪妻子和家人。尚未享有快乐的生活、买下一个房子,欠缺弹性的目标已经损害了他的生活。

有时,你正为理想努力时,却发现事情没有依照你的计划进行,应该让目标与生活环境保持一致。当轻重缓急及可利用的资源随时间发生变化时,要随之调整目标。幸运者不固执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他们有目标,但他们知道如何朝着幸运的方向行进。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朝着目标前进,但命运却把我们带到了其他地方。

沃伦·巴菲特是奥马哈的亿万富翁,经由一生精明的投资聚积财富。他在青年时代便计划在20岁时进入哈佛商学院。接到哈佛拒绝信那天,他非常失望。但他立即开始搜寻其他商学院。最后,他发现班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都得,即他所欣赏的《证券分析》一书的作者,都在哥伦比亚商学院任教。随后他寄出申请函,并获准入学。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良师益友的格雷厄姆。

回忆过往,巴菲特曾对《财富》杂志的记者说:“也许没被哈佛录取,是最幸运的事。”当意外的打击降临时,不要不知变通,或觉得沮丧。倘使某件事未能依照计划实行,提醒自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惊奇的世界,说不定前方就有意想不到的好运等着你。每一次失去都是另一种获得。当机会之门在你面前关上时,千万不要失望。正如亚历山德拉·格雷厄姆·比尔所说:“当一扇门关上,会有另一扇开启。如果我们长期遗憾地注视那扇关闭的门,就看不到另一扇为我们敞开的门。所以要变换路线,继续前进。”

很多人错失好运,因为没有耐心等待。等待并不表示放弃或懈怠,而是等候最佳时机到来,要明白有时在生命中能创造好运的事,就是酝酿梦想,先去从事其他吸引你的事情。如果努力去做,结果却不如愿,但仍要满怀希望,相信幸运总会到来,只是不可强求,要坚持到底,事情未依照计划进行,对问题采取冷处理,可以帮你减轻压力。需要让自己处于轻松的状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明确的决定。没有任何问题重要到非立即解决不可。不要受别人影响,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并从容应对。学会放轻松,当事情变得棘手时,告诉自己放慢脚步。不要夸大自己的需求,改善急躁心理的关键就是和自己交谈。

当生活不如意时,保持耐心的最大动力,就是想到生命中会有意外之事出现好结果时。当事与愿违时,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积极的期待。当计划执行过程曲折或花费过多时间时,必须学会忍耐。当你反复进行一件事情却没有成功时,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不要认为自己一定要有丰富的经验,这不是做事圆满的唯一途径。寻找快捷方式也许会让你攀得更高,打破所谓的规则会让你从中受益。

初恋为何总是这般如影随形

初恋总是伴随着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牵手、第一次亲吻、第一次说相爱。这些第一次里夹杂着青涩和不安、甜蜜和无措的状态常常令人着迷,甚至很多年后回忆起来都觉得甜蜜沉陷,不可自拔。那么,为何初恋会像烙印一样无法轻易抹灭,令人忘不了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契可尼效应”。心理学家契可尼通过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反而对那些没有完成的、中断了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这种心理现象在生活中相当常见。例如,你在数学考试中要答100题,其中99题都完成得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题把你难住了,没完成,未得出答案。下课铃响了,你交卷后走出考场,与同学们对答案,那99题都有正确的结果,而那未完成的一题,同学告诉了你答案。从此以后,那未完成的一题被你深刻而长久地记住了,而那99题却被你抛到九霄云外。未获成果的初恋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事件。因而未果性是我们对初恋念念不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获成果的初恋也就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事件。因而未果性是我们对初恋念念不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生理上来说,当一个人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便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显著特征就是性意识的萌动以及对异性产生神秘、向往和爱慕的心理。在这个时间段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悄悄爱意,比较单纯、简单,处在一种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空灵境界,对他们来说,爱情还是有距离的“远方客人”。

神秘的距离感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男女来说,无疑便是一种隐性的阻止。

这个时候,如果再有家人或者是师长的显性干涉,就更容易在激起他们的抗拒心理。一方面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希冀,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奇妙的距离体验,这种感觉在以后的生活中却难以再次感受得到。因此回忆起来的时候,总会怀念这些妙不可言的感情,这是初恋难忘的另一个原因。

爱情不仅是对异性的肉体的追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人类在精神上亲近的需要。而人们的初恋几乎完全是精神需要的追求。正如歌德所说的,道德纯洁的少男少女的初恋,“永远趋向崇高的目的”。人们的初恋是情的“萌生”,不是性爱的本身,它往往是单方面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爱恋,是纯洁的心理之恋。这心理之恋往往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具有不现实性和脆弱性。它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给人留下的是亲切的甜蜜的回忆。人们的初恋是以异性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它不含有任何杂念。这种爱是不自觉的,却是真诚的,感情色彩十分丰富,它不考虑各种各样社会因素,是两性之间最自然的爱恋。也就是这种纯洁的感觉,让人们对初恋更加难忘,更加迷恋,以至于对以后的感情也产生极大的影响。青年男女到了青春期,一般都会为自己虚构一个“梦中情人”,创造一个抽象的理想对象,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择偶的“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很具体的,有时是以一个真实的人为模特,有时是把几个人凑在一起。并且,都会按照这个“完美的异性模型”,在生活中去寻觅、在人群中去探索。不知不觉,终于有那么一天,那个朝思暮想的时刻到来了,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你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好面熟啊!”眼前的她(他)同自己心目中的审美理想发生了奇妙的吻合。初恋便是异性爱由抽象的意识转变为现实的开始。但初恋往往又是无果而终,记忆中的那个人,便成为一个他人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人了,甚至变成了与他人比较的一个标准。而这个人并非是最初的那个真实的人,但却是被我们自己偶像化的一个标准。

在初恋中我们开始培养爱的习惯,形成爱的观念。一段恋爱的结束,意味着我们和某个具体的人的关系的停止,却并不代表这些习惯和观念也停止,它会被带入下一段爱情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生中,无论你是刻意还是无意。所以有些人无论谈多少次恋爱,最后找的伴侣总会与初恋对象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初恋就是这般如影随形。

第三十八节 万有引力:赌博游戏为何超级诱人

男性执笔的征友广告效果更好吗

“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硕士学历以上的免谈,女企业家免谈(小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电影《非常勿扰》的男主角凭借这样的征友广告开始自己的一段情缘。而在婚恋节目、相亲活动越来越繁多的现代社会,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征友广告吸引最多人回应?

一般来说,男性通常倾向于寻找外貌出众、通情达理和热爱运动的女性。而女性普遍喜欢的理想对象是体贴、幽默且情绪稳定的男性。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时所使用的字数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描述理想对象时使用的字数相差不大。那么,到底哪一种更有可能吸引到最多人的回应呢?是详细描述自己的广告?还是详细描述对方的广告?

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有趣实验,请速配约会的男女写一份二十字左右的征友广告,然后把他们写的广告拿给一百多位男女看,问这些人最有可能回应哪些?

有一部分的人在广告中几乎只描述想要寻找的对象,却不太提自己,例如:“我27岁,想找亲切、浪漫、主动、体贴、开朗的异性。”另一些人则比例中庸,形容自己与对方的字数差不多,亦即 50% :50%,例如:“我是个随和、有幽默感、喜欢运动、旅行的男人,想找关怀、阳光、快乐、有魅力的女孩交往。”而另一些人则是把重点都放在自己身上,例如:“我是个聪明、有趣、爱上健身房的人,平时不抽烟、爱看侦探小说、搞笑片、并喜欢下厨及旅游。”

结果发现,只有少数人愿意回应第一种只谈择偶要求的广告;第三种只谈自己的广告结果稍好一些,但还是没能吸引很多人;第二种平衡说明的描述,才是引起强烈回应的致胜之道。

更精确的研究得到一个重要的黄金比例:7:3,70%讲自己,搭配30% 讲择偶标准的广告,吸引的回复最多。这是因为,描述自己的文字过多,似乎会给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描述自己不到70%,难免又会让他人心存疑惑:你到底条件如何?

心理学家发现,最受欢迎的广告都符合这七比三的形态,例如有48%的男性表示,他们会回复下面这则最受欢迎的女性征友广告:“我是个诚恳、有魅力、外向、有幽默感的职业女性,喜欢运动、社交、音乐与旅游,想找志同道合、随和亲切的男性一起打造幸福未来。”

而有近60%的女性表示,下面这则男性广告会吸引她们:“我是个正直体贴、喜欢美食、电影的男性,想找善良温柔的女性聊天与交往。”

同时,研究人员问了一百位受访者,他们觉得异性最有可能回应哪个广告?结果两性出现截然不同的判断。男性总能准确地预测到有多少女性会觉得某则广告比较有吸引力以及哪些广告是女性会选择回避的。总体而言,男性预测的准确度平均高达90%。但到了让女性预测男性的行为时,情况就变得大不相同了。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由男性写的征友广告吧:“我身材高挑、爱运动、时尚、有幽默感,想找身材,有幽默感,喜欢汽车、音乐、时尚的女性。”男性认为,会有15%的女人回复,而结果证明,有11%的女性表示会回复这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