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16

第16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3)

更年期是每个妇女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每个人时间长久不一样,所表现的症状和不良心理轻重不等,轻的可以安然无恙,重的可以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发展成为更年期疾病,如案例中的梁姨。

因此更年期妇女更应给自己更多得关爱,多了解更年期的常识,做好心理准备。

首先,要改变女性的魅力是青春美貌的观念,坦然接受成为中老年人的事实,将健康的身心作为美的评价标准,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比如老年人唱歌、跳舞等活动,让自己的老年时光也散发出另一种“青春”的魅力。

其次,尽快适应中老年期人生角色和课题转变。由于子女的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母亲面对突然冷清下来的家,感到凄凉。空闲也成了难以对付的难题,不安情绪也就油然而生。这就要求女性朋友们平时要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如朋友、母亲、同学、同事),增强自己的角色可塑性,让自己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生活。

最后,我们会发现平时独立性比较强,有自成体系的兴趣圈子的女性,到了更年期会适应得更快。所以,要寻找自己工作和家庭以外的其他爱好,开拓自己的志趣范围,这样可以快乐地填充自己的空闲时间,就会减少更年期的烦恼忧虑。

总之,从现在就做足准备,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女性朋友一定可以快乐地度过人生的每一个不同阶段。

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什么才是你活在当下的真实存在?留恋、不舍、怀念?在喧嚣的社会中,你是否处于迷失当中?留恋、不舍、怀念的是过去,对于未来你又将如何对待?该怎样活在当下?已成为都市人的不断寻求的谜题。

然而,当下永远是我们直接面对现实生活的唯一。如果不关注,便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生活。

有时候静下心来你会发现别样的景色“一天晚上,我在小区散步。走到湖边的小路上,我看到湖对岸有一轮满月刚刚升起,正好位于湖对岸那座小山丘的山顶。空气中有些雾气,这轮满月有些泛黄,因这幽暗的浅黄色,这轮满月,和这湖、这些小山以及湖边的垂柳都有了一种怀旧的味道。这一瞬间,我被触动,然后拔腿就跑,我想赶快跑回家,去拿自己的专业相机,拍下这迷人的景色。

但刚刚拔腿要跑的这一刻,我又停下来,站在湖边的垂柳下,看那轮幽暗的满月,还有湖水、小山……我彻底忘记了自己,全神贯注于这月、这山、这水乃至湖水上的电线……景色成为一体,我与这景色也似乎融为一体。

第二天,我想,差不多的时间,该有差不多的月色吧。于是,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带着相机提前来到湖边,等着这月色的出现。然而,这天晚上的月亮似乎还是那么圆,但那种怀旧感已彻底没有了。我静下心来,再看当时的月色,发现它尽管没有昨晚月色的特点,但一样有它的迷人之处。”

如果执著于过去产生的快乐,那么我们便不能活在当下,便失去了单纯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的快乐越来越难了。每多有一种快乐,我们就多少会产生一种渴望,希望能在未来继续复制这种快乐。快乐越多,这种渴望也就越多。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就会被一层又一层的渴望所缠绕,从而失去了对当下事物的关注。

最好不要和太好的男人或太好的女人谈恋爱,因为他们是毒药,一旦遭遇最好就要有结果,否则这毒无解,或许只有比他们更好的人才能解。甚至,更好的人也不能解,因为我们会拿他们与过去的恋人相比较,而一旦我们这样做,我们就是活在过去,就是在他们的身上看过去的恋人的影子,从而看不到他们的真实存在。因为心中藏着这样的期望,就看不到当下了。快乐有很多种,如果只执著于唯一,也就无从看到其他的好了,快乐便不可能在复制。一味地追求虚无的快乐和感觉,人就会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中,分不清现实与虚幻,让人难以从心底产生快乐感,便会迷失自己,茫然,无所适从。

这也是多数爱情故事的共同遭遇。某些感觉太好了,于是我们想一再重复它们,结果这些感觉成了阻碍,令我们看不到当下的美好。

我们很容易先将童年时的重要亲人的形象套在恋人的头上,渴望在他们的身上复制童年时的快乐。接着,我们又很容易将上一个恋人的形象套在新的恋人头上,渴望复制过去的快乐。但是,这都令我们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不能活在当下。

不能活在当下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我们容易被目标所淹没。很多人喜欢树立目标,认为目标越高,自己做事的动力就越强。然而,当总是想着目标时,我们就会忽略当下,就做不好当下的事情,而时间却慢慢溜走,等我们注意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活在当下,才能全神贯注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第六节 两极分化:为什么有人我行我素,有人从善如流?

同样的钱为什么感觉不同

很多时候,为什么人对同样数量的钱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不同的?

比如,有一个人要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出发时发现丢了一张价值200元的电话卡,虽然很心疼,但并没有影响他去听音乐会,而如果这个人把提前购买的200元音乐会门票弄丢了,他则不愿意再次买票去听了,这是为什么呢?

丢了电话卡,损失了200元钱,丢了音乐会的门票,也是损失了200元钱。同样是损失200元钱,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但为什么丢了电话卡后那个人仍然选择去听音乐会,而丢了音乐会门票之后就选择不再去听了呢?

之所以前后两种情况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原因就是,在人们的脑海中,建立了多个账户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被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因此,丢失了电话卡,在音乐会的账户里,其支出仅仅是200元,并不会因为丢失了电话卡使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发生变化,因此,人们仍然会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如果丢了的是音乐会的门票,如果再买一张音乐会的门票的话,前后两张音乐会门票都被人们归入到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如果要听这场音乐会,就要花400元才行,这样人们当然觉得很不划算,而因此放弃。

因此,这种相同的数额的钱在同一个消费者的心理上产生不同反应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他把不同来路的钱放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同样的,辛勤劳动换来的100万和中彩票或者捡来的100万,在人们的大脑中根据不同的来路被归入了不同的账户,因此两者就不一样的。

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使用起来当然是不一样的。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花起来肯定会很谨慎,不该花的不花,该花的能省则省;意外之财反正是白得的,没了就没了,不用白不用,花起来也很随便,因此可能就会毫无顾忌地请客吃饭,买各种高昂的奢侈品,很快就会挥霍空。

美国行为科学家查德-赛勒曾经蜕过:“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因为我们会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不同的账户。”的确,每个人在心里都会根据各种理由建立若干个心理账户,管理着不同来路的钱,对其进行着不同的预算和支出,并影响着自己的消费行为。

李女士最近去逛商场,看中了一款标价为1999元的化妆品,犹豫了好长时间,她还是不舍得买,觉得实在是太奢侈了。但是过生日的时候,当她的丈夫把这套化妆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时候,她还是非常开心。

尽管李女士知道她买和她丈夫买,用的都是这个家庭的钱。为什么一样的钱以不同的理由开支心理感觉就会不同?心理学家认为,李女士如果自己花钱去购买1999元的化妆品,则属于生活开支,还是有点奢侈;而丈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则属于情感开支,众所周知,情感是无价的。因此,人们为何欣然接受昂贵的礼品却未必购买昂贵的礼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对于普通人来讲,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他们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花完从其他途径得来的不是自己辛苦劳动所挣来的钱,比如说奖金、礼金或者中彩票得来的百万大奖;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会非常存乎退休金、养老金、定期存款等,对这些也往往会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

因此,如何避免心理账户带来的影响,对我们的日常消费有着巨大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建议我们把所有的钱都根据用途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账户,心理上就不会产生由于钱的来源不同而区别对待的念头。同时,这些账户建立得越清晰,执行得越严格,我们就越不会没有节制地、不加计划地乱花钱。

所以呢,我们要在心里建立合理的账户,这会有助于我们更有计划地、更有效率的地使用我们的钱,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人们为什么热衷冒险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冒险呢?

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有一个赌盘已经一连5次都停在“红”上,第六次你会压那呢?你是否认为下次开转时停在“黑”上的可能性会大些?答案是NO!赌盘每一轮停在“红”或“黑”上的概率始终不变,都是50∶50,不少赌客就栽在这种错觉上。

关于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冒险的原因,神经学家认为多巴胺的量越大,流动越快,那么人就越有寻求刺激的欲望。

寻求刺激的动力因人而异,追求刺激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别。有些人比较脆弱,玩扑克牌时小赌一把,也能令他们紧张得心惊肉跳;而其他一些人即使在跳伞时从飞机上一跃而下,也并不觉得刺激。

这类差异或许能用每个人的多巴胺系统来解释。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介质,多巴胺的量不同、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快慢不同,寻求刺激的欲望也就不同。对于最喜欢寻求刺激的人,多巴胺能使他们达到一种真正如痴如狂的状态。

心理学家把这类行为称作“追求震撼”,而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比常人更需要多巴胺刺激的人,一般更能承受“追求震撼”可能带来的生理、社会或钱财等方面的风险,因为他们知道风险将伴随刺激而来。

然而,关于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冒险的原因,生物学家杰伊·弗兰认为人类是在利益驱动下冒险的:越是肯冒险,就越有可能变强大。

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不惜采取极端行为,把所谓的“冒险精神”发挥到极致,甚至将生命当儿戏。

但这并不是20世纪50年代青年的专利。据科学家分析,追逐危险、知难而进的行为,其实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分年代、年龄段以及阶级。

我们能肯定的是,通过理性思考,人们能抑制自己追求冒险快感的欲望,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这么做。为什么我们不能摆脱这种自讨苦吃的结局?

人类这种追求冒险的习性源于史前时期。当时,地球上生活着两大类原始人,一类筑巢定居,另一类则敢于向外开拓新天地。定居者多半待在自己的窝里,靠周围植物和小动物为生,始终小心翼翼。开拓者则到处漫游,他们认识到,大胆行为会增加死于非命的可能性,但同时能让其寻得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猎物。此外,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求生经验,能更好地经受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这些本领更大的实干者往往活得比较长,能养育众多子女,从而成功地把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直到他们这类人最终得以在人类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热衷于冒险是人类的一笔生物学遗产,而对冒险习惯性的爱好则一直遗传下来,今天仍普遍存在。不可否认,大脑把热衷冒险的行为看做是强有力的标志。

过去10年,对大脑化学物质和基因的研究,证实人受利益驱动寻求刺激,有的人越是刺激越来劲。

此外,关于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冒险的原因,在某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都是“概率瞎子”。

在某些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很难抗拒寻求刺激的诱惑,是人类本性的极端表现:容易过低估计风险,而过高估计自己的预期成绩。例如,心理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一般人强,他们也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善于判断优劣,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乐观倾向”。所以,有时人们完全清楚某些不健康的、甚至是玩命的习惯所包含的巨大风险,但仍乐此不疲。

总的说来,人们并不太善于估量风险——从这点来说,我们差不多都是些“概率瞎子”。所以在赌盘一连5次停在“红”上之后,第六次的时候,许多观赌的人就会产生错觉,以为下次开转时,赌盘停在“黑”上的可能会大些。同样,我们还特别担心会死于横祸,例如遭到谋杀、被闪电劈死或被毒蛇咬死等,尽管遭遇这类稀奇古怪死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坠机事件在人们心目中引发的恐慌远大于车祸,这是因为飞机坠毁比汽车出事要引人注目得多。实际上,车祸的死亡者所占比例,远高于坠机的死亡者。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人脑有能力理解复杂得多的数学关系,为何还会犯这些基本的判断错误呢?在大脑进化的成千上万年间,遭受敌人攻击以及被毒蛇咬伤之类的祸事,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对这类事件的恐惧心理也就深深地嵌刻在了神经系统中,只是在现代化社会中已不合时宜了。

所以,人们总是如此热衷于冒险。当你想要冒险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三原因,或许有时能防止你冒冒失失地做一些你可能会后悔的事。

人们更偏爱有曲线的物体吗

很多时候,相对于有棱有角的东西,我们是否更喜欢具有曲线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