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15

第15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2)

一番好意为何导致分手

推己及人,是指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是类似思维的一种体现。在为人处事中,我们都提倡推己及人。但是推己及人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如果只是自己一厢情愿,什么事情都是“我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可能出现问题,导致好心办了坏事。

丁丁最近刚刚交了一个男朋友,两个人正处在热恋中。她喜欢吃火锅,为了讨好男友,便经常带男朋友去吃火锅。虽然男友每次都吃得很少,但仍然会积极、主动地陪她去吃。后来她发现,每次她提到请男朋友吃饭的时候,男朋友都会以各种理由说不去。

丁丁觉得她们之间产生了问题,于是为此她想找男朋友谈谈,但是话还没说完,两人便在彼此的愤怒中争执起来。在争吵中男朋友说出了吃饭的事情:“你喜欢吃火锅,便以为我也喜欢吃火锅,但实际上我根本不喜欢吃火锅。你没发现我每次都吃得很少吗?你想过我爱不爱吃么?你这是真心爱我吗?”男朋友的话让她突然感到无话可说。丁丁只能无奈地接受了男朋友分手的决定。

正是类似思维的指引,让丁丁犯下了一厢情愿的错误,以至于她不仅没能获得男朋友的欢心,还导致两个人分手的结局。所以虽然说要推己及人,但也不要过分地以己之心度人心。那么,怎样才能在推己及人中,避免强加于人而弄巧成拙呢?这就要求我们要要学会发现他人内心的真正需求,迎合他们的需求去说话做事,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许,我们能从下面例子中小舟的身上得到启发。

小舟自己开了一家服装店,这天,店里来了一位时尚的女士。她试穿了几件,不是觉得衣服褶皱,就是衣服太宽松,一直没有试穿到合适的。凭着多年的卖服装经验,小舟知道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个时尚女士一直没有直起腰身,她每次试穿衣服的时候,都只是很随意地在镜子前面看一下。

这时,该女士又试穿了一件衣服,并且看得出她非常喜欢这件衣服。于是,小舟在旁边建议说:“这些衣服有的大,有的小,把您身上优美的线条都给遮住了,但这件衣服非常适合您,如果您能正式地站在镜子面前,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儿。”

时尚女士一听,立刻直起腰身,重新在试衣镜前看着自己。这时这位时尚女士发现,镜子中的自己看上去那样漂亮,并且觉得身上的衣服也非常适合自己,凹凸有致的线条,娇美的身材。于是站在旁边的小舟继续说道:“这件衣服穿在您的身上,让您看起来比以前更加苗条。”女士笑着说:“是呀!我也发现了,显得瘦了几斤。”然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件衣服。

小舟正是通过洞悉时尚女士心中对最后一件衣服的特殊喜爱,才提出了合适的建议,达到了向对方施加影响的目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只有善于从中洞悉出其内心世界中最真实的想法,才能有效影响他人,进而引起共鸣、达成共识。

所以,我们要灵活地运用类似思维,当自己喜欢某一事物的时候不要独断地以为别人也喜欢,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换来别人的反感。要记住,我们可以推己及人,但不能一厢情愿而勉强别人,要仔细体察对方真正需要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一击即中,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赢得对方的好感。

“猪!”可能不是骂人的话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又是如何处理这部分的呢?来看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一条狭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爬坡,已经开了三个小时,他有点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一指,对他大喊了一声:“猪!”呜的一声,两车擦肩而过。他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才是猪!他得意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沟里去了。

对面的司机只是想告诉另一个司机前面有猪,但是为什么一个善意的提醒却没能起到效果呢?因为固定思维的趋势,让这个司机以为这是一句侮辱。我们往往把这个称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势”。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的话,这个司机脑子里运转着自己内心的程序。也许因为这个司机有过被骂的经验,又或者是在他的词汇库中,“猪”就是和骂人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他接受到“猪”这个信息的时候,这个程序迅速的构建出来一个“对面司机骂我猪”的世界,于是司机迅速反应“你才是猪!”这让他失去了躲开危机的机会——其实别人的意思是“小心前面的猪!”

总之,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经验和记忆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用一个固定程序来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然后根据经验和记忆构建出一个我们假设的世界模型,再对这个假设世界做出反应。简单的说,我们给自己创造一个世界模型!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生活。这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在很多时候,我们能用这个方式来快速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围棋高手根据经验和棋路(他自己构建的围棋模型)来处理能与计算机抗衡的计算;但是有些时候,这个模型也会让我们犯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说司机撞猪。

回顾一下我们的经历,不难发现: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件事情,然后马上反应说“哦,那一定是……”,事后才发现那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其实,我们因为大脑构造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失去很多机会。

所以,当我们觉得世界黯淡、生活绝望时,不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先转换一下自己的心智模式,也许我们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而豁然开朗。总之要记住,虽然我们同在一个世界,但是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命运因我们的心智而改变。

青春期为什么更依恋同性朋友

回顾我们的青春期生活或者观察周围的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不难发现,同性的朋友之间更容易亲近。虽然同性朋友之间的友谊很可贵,但也有的父母会担心同性朋友之间过于亲密,会不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有同性恋倾向。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青春期亲密的同性关系呢?

13岁的小亮与邻居家同龄男孩小阳自小在一块玩耍,从幼儿园到小学一起上学,情同手足,形影不离。但近来小亮父亲感觉到两个孩子常背着人躲在一起,关系似乎有些反常。细心的父亲终于发现两个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互相亲吻等等。对此,他既着急,又心理惊慌,怀疑两个孩子是不是产生了同性恋。

此外,另一位读高中的女生陈静。近一个月来,她心情悲伤忧郁,甚至闪现轻生厌世的念头。经过询问,原来这种忧虑情绪是因为失掉“挚友”而产生的。她原与一位女同学感情甚密,两人曾海誓山盟,一辈子绝不与其他第三者发生兴趣和交往,将毕生的情感都奉献给对方。可是这种特殊的关系维持了两年,那位女同学又情感他移,与另一位女生好上了。这使她既嫉妒又悲伤,恨不得一死了之。

以上两个事例都指出了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关系过于亲密,会发生同性恋吗?

其实,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从青春期的心理入手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促膝长谈人,以倾吐心中的悄悄话,以互相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又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所以,他们的亲密朋友多是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龄人,他们心心相印,以诚相待,这是正常的现象。

其次,由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

所以,从青春期的特殊心理和成长特征来看,同性依恋属于正常的现象,不应该视为同性恋。

尽管如此,对少年时期这类同性相依恋现象也不可掉以轻心。如果青少年和同性关系异常密切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和异性进一步交往的年龄时,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交往接触,此刻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导致拒绝、厌恶异性,追求独身。此外,因为同性之间过分地依恋,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将自己囿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中,成人后也可能发展成同性恋。由此看来,如果不适时加以开导,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父母应尽早注意孩子怎样交朋友及交上怎么样的朋友。对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发现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有意识地介绍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同学给子女,让他们共同学习、娱乐、交往,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

若发现孩子在与同性玩耍时出现了接吻、拥抱等行为时,既不能当面粗暴地羞辱责骂孩子,也不要斥责别的孩子是坏孩子或禁止往来,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应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道德与心理上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举动产生厌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同时要让孩子多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同性依恋现象比较严重或者有出现异常反应,家长通过温和的教育和引导无效的话,那么还应从心理上寻找原因来纠正孩子的行为,采用心理疗法如支持性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社交技巧训练等方法,并配合教育引导。

综上可见,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同性依恋现象,既不用过于担心焦虑而阻止他们同性交往或破坏他们的同性友谊,也不能采取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的态度,长此以往可能使孩子心理状态畸形发展,长大后更难以矫治。正确的做法是,对这个阶段的同性依恋行为适当关注,并以平和的心态循循诱导,让孩子们拥有正确和健康的交友观。

为何女性到了更年期容易失眠

很多一定年龄的女性朋友有这样奇怪的体验:在绝经期或绝经之后,常常心烦意乱,头蒙眼晕,甚至失眠、发胖各种问题都相继而来。

今年53岁的梁姨,退休前在市建行工作,近几年来经常情绪急躁、易于激动、喜怒无常,梁姨认为是工作太忙,压力太大的原因,也就没想到要去就诊。好不容易退休了,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可没想到退休后不到两个月,身体就出现了其它症状——经常出汗、头痛、心悸;血压升高、关节酸痛、体形发胖等,还有最让梁姨受不了的就是晚上睡不着,一开始吃安眠药还勉强能睡着,可是近来安眠药也不管用了,老姐妹们说她可能是得了更年期综合症。经医生诊断,梁姨的症状时更年期综合症导致的。

那么什么是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呢?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妇女在绝经期或绝经之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以致雌性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一般在绝经过度期月经紊乱时,这些症状便已经开始出现,可持续至绝经后2到3年,仅少数人到绝经5~10年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女性更年期常见不适症状有:月经周期紊乱、忽来忽隐、经量不一,并逐渐减少;情绪急躁、易于激动、心慌意乱、思想不集中、喜怒无常;面部潮红、经常出汗、头痛、心悸;血压升高、关节酸痛、体形发胖等。

有些人一下子不能适应如此变化,会出现异常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悲观的心理反应。一些妇女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更年期症状,出现悲观的想法,情绪消沉。一些人疑病疑癌,担心自己已经衰老,生命似乎走到终点,失落感特别明显。一些人常回忆过去岁月中不愉快的事件(灰色回忆),经常以泪洗面。

2、焦虑心理反应。由于更年期综合征的出现,使一些妇女顾虑重重量,常对外界的一点点刺激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和紧张,精神难以集中。

3、敏感多疑。有的妇女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经常是无端猜疑,感知觉过敏,见风就是雨,格外关注小道消息和闲言碎语,经常喜欢凭主观臆断把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无端盲目地联系在一起等等,不但影响了人际关系还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4、个性与心理的改变。一些妇女的某些更年期症状比较明显,由于这些症状,影响并改变了她们的个性,表现为唠叨、自私、急躁、不近人情,有时过度兴奋,有时则伤感、绝望,常有孤独及抑顾郁,看问题及处理问题常很极端,并出现感情的不稳定。

5、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有的人总提不起精神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失去以往那种灵活性,自感记忆力下降,刚说过的话一会就不记得了,该做的事忘了做。每天上下班二点一线式生活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失去兴趣,又不想建立新的兴趣。

6、性心理异常。步入更年期的女性,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旧俗的影响,羞于谈性。还有就是对性知识和更年期常识不甚了解,误认为更年期的到来就意味着性生活的结束,表现住对性生活的冷淡和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