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26

第26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13)

什么都不做、只是一味倾诉自己不满或不幸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口头善辩之人。而落实到行动上,则是整天板着脸,实际上抱有强烈的撒娇欲望,最终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这样的人,就所有的事情而言,都只是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者的形象,而只有在倾诉自己不满或不幸的事情上才会表现得特别积极。他们习惯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悲惨的”, 习惯于整天板着脸的人以及脸上充满恨意,自己是“处在被命运之神遗忘的角落”,这与他们想方设法逃避责任的理由是一样的。其实对于被说的人而言,他们心里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那些体味过内心之苦的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明白自己所受之苦的原因,更不幸的还在于就连自己身边的人也不能理解。不管年龄大小,凡是抱有撒娇欲望的人都是很容易在感情上受伤,那些想通过人际关系来满足撒娇欲望的人,并不是单纯出于为对方考虑而去行动,是因为想从对方那里听到感谢的话语,那些空虚、无力的人也是一样。为别人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感谢,对于那些想要撒娇的人来说,最生气的事,莫过于想要撒娇的自己却成了别人撒娇的对象。

原来以为会被感谢的事情,最后以期望落空结束。这虽然不是明确地被人拒绝,但是对于那些原本以为会被感谢的人来说,这跟当面遭到拒绝并没什么两样。在角色错位背景下长大的人,会由于对于他人的好意心存敬畏而无法拒绝。即便长大以后,在记忆里也会留存有这份情感。

如果对方表现出不高兴,对于有“加害恐惧症”( 德国精神病理学者特伦巴赫提出的)的人来说,那就是在责怪自己。因此,这样的人无法去爱别人,与人交流也是拙于应对,因为害怕对方会变得不高兴,所以只能小心应对,而无法做到畅所欲言。同样,在社会上,也有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责备声的人。这样的人,即便是对方没有责怪的意思,也会感觉到在被人责备,长大后也是如此。

总之,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慢慢学会爱人,学会与人沟通与相处,尽量避免各种由于情绪的产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结交更多朋友,让生活变得充实有趣,在被关心爱护中真正学会爱人。

什么是“过剩的虚拟之爱”

父母养育孩子,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做父母的煞费苦心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总以为这样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没有想过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行为心理产生偏差。

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

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

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俩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过剩的虚拟之爱”指在大人与孩子角色错位中父母的爱,换言之,就是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对子女的过分溺爱。

父母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是因为对孩子的反应有所期待,过分的期待对孩子心理产生巨大伤害,是超乎想象的。那些在放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还算幸运,因为他们没有来自父母的爱,但得到爱的孩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反而会从得到爱的一方“沦为”被父母“榨取”爱的一方,不幸的程度,有时会超越人类的想象力,憎恨的感情也会在他们的心底一直沉淀起来。

在发生“父母孩子角色错位”的时候,从外人来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是非常融洽的,并且,外人很有可能会赞叹道,“那个孩子真幸福,有那么好的父母”。而实际上,孩子是被父母“榨取”爱的牺牲品。每当想要治愈内心伤痛的时候,他们就会驾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了,不然,内心无伤的人又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他们的生命力,就慢慢消耗在自己内心的纠结上了。

然而,当被父母逐渐榨取爱的时候,在孩子的心底就会积累下如敌意、憎恨、恐怖、怨恨、不安等所有不良的情感,孩子长大后则会成为左右孩子的行为的因素。如果强行压抑自己的话,那就只能变得抑郁起来,

人们常说,有心计的人时常会操纵别人。那么,同样有心计的父母也会操纵孩子,通过教唆或是威胁等方式来操纵孩子,最后父母把孩子当成是治愈自己内心伤痛的工具。换句话说,有些父母在成年之后仍然有无法被满足的孩子般幼稚的欲望,然后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玩具,来排解内心的郁闷。

人,最初是通过与父母的接触才开始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的。而对于那些被父母所“玩弄”的孩子来说,社会上有一些狡猾的人也经常在寻找诱饵,那些被玩弄的方式就成了以后与人交往的方式,然后就不知不觉间,习惯顺从别人,尽可能地被别人从身上榨取好处。而憎恨感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抑郁感,孩子步入社会开始赚钱后,所赚的钱也是要交给父母,自己没有任何支配权。

现在,还有习惯于被上司任意使唤、利用的部下。有自卑感的部下,会非常开心地被人利用,因为除了被利用之外,他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在化解心中的憎恨的同时,憎恨的量逐渐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样就会产生抑郁,人也就会觉得活着很累。

这样的爱,能承受嘛?

生活需要被别人认可吗

都说生活是自己的,只要开心就好,但现实中,仍有太多的人无法放开,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如得不到,内心极其忧虑,感觉或者特别的累,无所适从。

孩子有时会对妈妈说:“妈妈,东西很重吧,我和你一起拿吧。”这时候,妈妈可能会想孩子还是想玩的,如果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拿东西,可能会耽误孩子玩,就对孩子说:“不用了,妈妈我一个人拿就可以了。”但是,这时孩子往往会露出不愉快的神情。

妈妈是考虑到孩子可能更想去玩一会儿,所以才说“不用了,妈妈我一个人拿就可以了”。但是孩子却会因此而闹情绪,不开心。这时,当妈妈的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其实孩子是想帮助妈妈做点事,希望能够得到妈妈的认可,是想帮妈妈做完事后能够从妈妈那么得到“真是帮了大忙了”这样的夸奖。要是能够听到这样的夸奖的话,对孩子来说,这可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孩子就是期待自己主动要求帮忙的这份心情能够得到妈妈的夸奖,可是,妈妈却说“不用了,妈妈我一个人拿就可以了”。

这样,孩子不仅仅是失去了一次帮忙做事的机会,而且也不能从妈妈那里得到任何感谢之类的话。本来想通过主动请缨帮忙来得到夸奖的,这下都成为泡影了。孩子之所以会露出不愉快的神情,其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感觉到活着累的人,其实是因为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勉强自己、过分努力的结果,有着强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而对于那些小时候就没有得到爱的人来说,强烈程度是超乎想象的。

作为家长,给孩子所有“关爱”是不够的,更多是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的认可。当孩子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被他人赞赏的时候,如果做不到的话,心情就会变得糟糕起来,感觉到无聊或不开心,甚至会对对方产生憎恨。但是,拒绝孩子帮忙的父母,虽然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为孩子考虑,却招致了孩子的不满情绪。但是即便是有所不满的孩子,也是知道父母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但是,这与孩子希望得到认可的愿望完全不同。

可不光是孩子,即便是大人,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愿望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上往往就会出现问题。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夫妻之间也会产生摩擦。妻子在听到丈夫述说压力的话之后,没有说“每天要承受这么多压力的你实在是太辛苦了”等,而是对丈夫说一些具体的诸如“这样做的话是不是好一点儿”之类的建议。因此,丈夫就会变得不开心了。

丈夫对妻子说什么部下或者同事的事情,并不是为了从妻子那里听到具体的建议,而是想从妻子那里听到鼓励认可的话。同样,孩子在受伤时会说“疼”,有的母亲就会给孩子的伤口处抹上红药水,并对孩子说“很快就会好的”,而稍微严厉的母亲则说,“就这么点伤,有那么疼吗?”其实,孩子这时候并不是在说生理上的“疼”,而是想让母亲认可自己这么坚强。

人在说一些消极想法的时候,更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夸奖。消极思想的源头就在于对爱的缺失感。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表现在对事情的见解上,如果对方说 “不要放在心上,积极地去思考”之类的话,那么这就只会让他更加不开心。

一个人有消极的想法,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是光是一味地劝解对方要积极,反而会让对方情绪更加低落。当然了,本意是想鼓励一下有消极情绪的对方,但实际上却使得对方更加没有斗志,情绪低落,结果只能是更加不开心。

为什么对不幸的事情念念不忘

人们总喜欢说“活着真累”,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觉得“幸福”。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时,在日本也发生了所谓的“手纸骚动”事件。其实就是当时大家觉得万一手纸没有了那不是很糟糕的事情吗,于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跑到超市里去购买手纸,造成“一时纸贵”。

这自然是因为在他们的过去可能有过不幸的经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理由。

第一个就是如果认为“我是幸福的”的话,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过去的人生都是一场空了,即便是现在是幸福的,但是那种对于不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到来的担心和不安的心情是无法消除的。就是说,如果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话,那就会觉得好像迷失自己了,不幸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不是一点点“幸福”就能抹杀掉的,而爱抱怨、倾诉自己不幸的人往往会迁怒于身边的人。

比如说有什么好事发生,但是身边的人如果说“这样你也幸福”之类的话,听这话的人就会感觉到很不自在,如果这时候承认,那么就感觉到今后再无法说对于身边的人乃至对自己人生的不满。

那些愿意夸大自身不幸的人,是因为心里有恨而去抱怨别人,他们不会直接面对面地去责备对方,但会在心里去抱怨身边的人,将自己的不幸迁怒于身边的人。那些有抑郁症或精神病倾向的人之所以要执着于自己的不幸,是因为他们可以据此来抱怨他人从而达到宣泄恨意的目的。

任何人都期待获得幸福,即便是经常哀叹自身不幸的人也不例外。心中有恨时,有的人会直接攻击对方,采取报复行动,这样的人竟然可以简单地就将恨意发泄出来。其实,内心并不是真的有恨意。而那些无法将恨意付诸行动的人,就会愈发苦恼于自身的不幸,其本质是伪装了的憎恨,不幸本身就成了憎恨感的表达方式。

人之所以会抱怨,其实是在寻求关爱。正是因为他们想让对方多多关爱自己的对爱的呼唤并没有传达到对方的缘故,他们就会变得愈发不开心,就会愈发夸大自己的不幸,他们就会对人生、或者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报复的心理,并未意识到这种报复的情绪在不断地滋生。心里有恨的人,最想做的不是获得幸福感,而是宣泄心中的恨意,无论是谁都想获得幸福,但是,要是真的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话,那就不能去责怪对方了。

他们通过哭诉自己的不幸来寻求关爱,因此,在潜意识里就存在着对于幸福感的抵触情绪,对于那些生来就是乐天派并且在家人的关爱中长大的人来说,身边的人的幸福与自己的不幸成了正比例关系,因此,如果身边的人遭遇到了不幸的事,他们心里反而会感觉到高兴。

能够让人行动起来的,既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也不是阿德勒所说的“劣等感”,而是“憎恨感”。要想获得幸福,那就不得不消除掉憎恨的情感,但消除憎恨的情感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憎恨,就如同愤怒一样,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形成的东西,而是长年积累的结果。

如果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原因造成的不幸,人们往往会为了克服困难而不断努力奋斗。

因为“憎恨感”的存在,摧毁了诸多如孩童般的幼稚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