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03

第3章 大脑就爱找借口(2)

最后,对于不少人而言,房子是一种身份的特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想房子,让自己心理充满荣耀感和胜利感。买房是一种消费行为。按照消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消费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参与体验”的生产活动。这种社会参与体验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活动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成员身份感的确认方式。同时,消费还是一种社会地位的生产活动、一种社会语言。在消费行为中,社会地位被生产出来,并且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性,社会地位被一再巩固复制。上等阶层为凸现自身的阶层优势,并反衬出其他阶层的地位劣势,力图通过奢侈消费而抬高阶层地位的门槛。中、下阶层则为创造高于自身实际阶层位置的“地位假象”,试图通过对上等阶层消费形式进行模仿。这也就为天价房子的产生准备了心理土壤。

总之,房价的居高不下,是各种传统、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推进的。我们不能否认房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但是房子的最终宗旨是要带来幸福,而不是因此背上重压而让生活喘不过气。所以,对此我们都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度从众和攀比,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才是真正的幸福。

预言竟然让大豆比肉贵

如果我们经常逛超市或菜市场,不难发现满目琳琅的商品都在涨价。猪肉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上涨,方便面涨价,快餐、洗涤用品涨价……一时间,老百姓见面打招呼都离不开涨价的话题,CPI(消费物价指数)一下子就成了时下的流行语。

一些农产品,例如大蒜、绿豆这些平日不起眼的小型农产品,也不甘落伍,价格疯狂飚高,贵过猪肉,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老百姓怎么着也想不到上一年一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的大蒜,转眼间却成了赤手可热的金饽饽?无奈之余,只能戏谑之为“蒜你狠”、“豆你玩”。

广东卫视的一则新闻报道:

进入5月以来,全国各地的居民都惊奇地看到,绿豆的价格不知不觉已经跳上了每公斤10元钱以上,有些超市一度卖到了15元,甚至18元的高价。而黑豆价格也离奇攀升,一度超过肉价。往年两三元都卖不出去的黑豆,如今俨然成为菜市场上的新晋明星,最高价达到九元多一斤。“炒豆”热潮已造就了不少富翁,同样疯狂的还有大蒜。从去年年底以来,飙升的大蒜价格和房价一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今年中国各种市场都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投机气味,但气味最重的还是大蒜味。”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

今年4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而同期的全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了24.9%,三月份也上涨了18.5%。蔬菜价格的大涨却并没有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大幅增长,民众对物价的感受和CPI之间严重不一致。

面对疯狂高涨的菜价,民众不断抱怨吃不起蔬菜,吃不起豆,吃不起蒜……一时间,面对社会大众的质疑和抱怨,相关专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专家认为是气候因素导致的减产和蔬菜出口增加所致;有学者指出是由于股市楼市的不景气,使得大量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炒作蔬菜,从而引发蔬菜价格暴涨。不少人甚至归结到去年“吃大蒜防甲流”的言论盛行,导致大蒜需求量短时间内猛增,市场上大蒜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上涨;无独有偶,近期在农业部召开的介绍近期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的发布会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马淑萍主动提及张悟本的名字,并称张悟本导致了绿豆需求的猛增。(张悟本在其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宣称,多种疾病的治法就是喝绿豆汤。)

面对应接不暇的涨价原因,老百姓犯糊涂了:到底谁说的对?背后的真凶究竟是什么?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关于大蒜和绿豆涨价的各种不同原因,便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心理在作祟,从而炒高了大蒜和绿豆价格。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常常会谈到,世界上的不少事情不会因我们对它有什么看法而受到影响,但有些事情却会因我们对它们持某种看法或心理(包括做出某种预言)而受到影响。这个预言本身导致所预言的事情出现,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自我应验预言”。

以大蒜涨价这个事情为例,“自我实现的语言”再一次得到应验。早在2009年初的时候,很多经销商就预计年末大蒜价格将出现上涨,因此都纷纷提前到产区抢购、储存大蒜,等待价格上涨;不少农户也预计到今年大蒜价格的走势,普遍存在一定的惜售心理,等待时机合适再出售手中的大蒜;这中间,媒体对经销商囤货和蒜农惜蒜的报道,以及一些专家对于大蒜价格走势的分析,在不自觉地向公众暗示蒜要涨价的“预言”……久而久之,“蒜要涨价”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公众开始为大蒜的“供不应求”而紧张,不惜高价购买大蒜。在这种共识和心理的共同催化作用下,大蒜的价格也就如期飞涨,并伴随着实质性的短缺和囤货惜售,严重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终于在短时间内将蒜价推高到一个可怕的高位。

分析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群众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大多数人的共识可能只是一个假象。所以,下次当大家拥进超市抢米抢醋时,我们是否要先动动脑筋,想想这些表象后面的真正起因,以便做出更理智的行动,而不会被子虚乌有的“预言”牵着走。

为什么我们容易在脏的地方乱扔垃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如果一个房子的一扇窗户破了,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就是“破窗效应”。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经历,不难发现,破窗效应普遍存在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一面墙出现一些涂鸦,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如果一片干净的地面上被扔纸团,没有被禁止,很快就有其他人把纸团扔在地上了。人们总是以为:“我是和别人一样做的,别人这样扔东西没有责任,自然我也就没有责任了。”所以,当秩序被打破之后,没有了责任意识的人们很快就让这片干净的墙面或地面脏乱不堪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心理学家詹巴斗的汽车试验。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把两辆相同的小汽车分别放在两个地方,一辆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小区,第二辆放在脏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并取走了第二辆汽车的车牌。结果,第一辆车停了很长时间也“无人问津”,而第二辆车不到一天就被偷了。詹巴斗又用锤子把第一辆车的车窗敲了个大洞。这次,几个小时之后,第一辆车也不翼而飞。

对于第二辆车的被偷,我们大概没有什么疑问,毕竟这辆车停在脏乱的地区。但是对于第一辆车的被偷,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感到不解:为什么在那个中产阶级的小区停了一个星期都没事,但是车窗被打破之后,几个小时之内就被偷走了呢?

对此,犯罪学家凯琳和政治学家威尔逊是这样解释的:一辆完整的车,因为没有漏洞,所以很难引起人偷的欲望。但是当它的车窗被打破之后,就给别人这样的暗示:这辆车被打破玻璃也没有关系。因为一个车窗的打破,本身就透露了“秩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也没有引起我们想象的后果——抓住打破玻璃的家伙。相反,这就勾起了人们打破其他玻璃将其偷走的欲望。

当然,破窗效应并不总是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当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它也能巧妙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的城市环境和治安状况相当不好,地铁车厢十分脏乱,到处都涂满了污言秽语。为了解决这种混乱、肮脏的状况,纽约市政府从整洁车厢、查询车票做起。虽然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的行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但是,这个方法实行不久以后,就出现了奇迹:随着城市整体面貌的干净整洁,人们犯罪的欲望大大降低了;警察在查票时,检查人们随身携带武器的情况,发现带武器的人少了……最后纽约治安和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什么地铁车厢保持整洁和警察大力查票会让纽约焕然一新了。很简单,因为“窗子”被打破了,人们发现原来脏乱的秩序是可以打破的,而且正在被强迫地打破,渐渐地,这就唤醒了人们爱护环境和维护安全的意识。当这种意识渗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恶性循环被打破了,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纽约也就变成了另外一个纽约。

懂得了破窗效应的原理,我们不妨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打破恶性循环,让工作和生活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假如我们是领导者,当我们的员工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千万不要等闲视之。因为一次小的忽视,看起来是很轻微的、个别的,但是之后很可能带来更大的隐患。比如,某个员工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工作大意,这种不佳的状态很快就会蔓延。所以,一旦发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尽快与这位员工沟通。尤其是那些触及公司利益的错误,更要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同样,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有很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觉得一下子要改正过来很艰难,那么,可以试着先改变某一个习惯,比如不吃早饭、总是熬夜、不做运动中的一项。当我们体验到坏习惯的秩序被打破之后,自然就会慢慢地去打破其他坏习惯的“窗子”。当然,相反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把自己原来某个好习惯改变了,很快我们其他的好习惯也会被改变。正所谓“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千万不要忽视破窗效应的作用,小细节也要做好,才能保持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秩序。

如何学会脱离现实自我告别

今天,你摸过了你的内衣、袜子、鞋子、上衣、裤子……这些东西,在你日常生活感受到的事物里,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然而你每天接收了上百种感觉,真正觉察到的有多少呢?

法兰西斯在报告“运用觉察身份认同系统以成为更有效的父母”时,跟我说了这件事:她的儿子有严重的多动症(ADHD),当她儿子开始躁动不安的时候,唯一能让他安静下来的,只有用手指在他的身体上行进。她大声说道:“其实我一直在停止他的身份认同系统,但我一点儿也没有发觉!”

如果你跟我们大部分的人一样,那么答案应该是“微乎其微”。身份认同系统过度缩减你的觉察,导致渐渐脱离现实,也就是扼杀感官的活力。我们太习惯于陷入自己的想法,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现实脱离。一旦你放开身体里有关受损自我的“内在信念”,进入你的感官,一些常见的小病痛,都会消散一空。你在任何感到心神不宁或无法入睡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这个好方法恢复——简单地用手指揉揉附近的布料。重回你的感官世界,能使你镇定并让你心神安宁。

将你的觉察集中在触觉,是种很重要的搭桥练习。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你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搭桥练习。当你洗澡的时候,不要让那些快冒出头的生活剧的想法使你忘却这样的美妙感受:水珠在身上跳舞、手指轻轻地按摩头皮、流水汩汩地灌入排水孔。欣赏这些感受和声音,能让你对洗澡以及未来生活的每件事物都有新的全身体验。

你在卖场排队的时候,不要只是对于缓慢移动的长长队伍感到不耐烦,甚至还由此增强受损的自我。你可以听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店里的广播声音、妈妈逗弄小孩欢笑声、推车叠在一起时的当啷声,以及每刷过一样东西时发出的哔哔声,仔细觉察你的身份认同系统以何种方法,试图将你带离此地。

在治疗无法控制饮食习惯的人身上,搭桥也有很好的成效。一旦你学会搭桥通往觉察的练习,你就更能了解身体的渴望,更清楚饥饿的感觉。闻一闻食物的香气,感受它在你的叉子上或手中的重量,看看它的外表,并且在吃每一口的时候品尝它的味道。慢慢吃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个药方,它只是在帮助你唤醒你的身体,这时在吃东西的就是你的真实自我而不是受损自我。

37岁的两个小孩的母亲——罗冰,在她成年后的记忆里,体重一直都是多了二十几公斤。尽管罗冰非常了解营养、运动和新陈代谢,不过她从来没有找到一个成功的饮食控制方法。在她头号问题——体重控制——的身心导图里,满满都是压制手和修复手的想法。她的压制手告诉她:“我很肥而且很讨人厌”、“我就是做不到”、“我天生就胖”、“我没有自制力”,以及“我试过一百种节食方式,但没有一种成功”。她的修复手则试图用这样的想法使她振作:“其他的每件事我都做得很好,所以我会成功的!”“我只要每天摄取1400卡以下,而且天天骑脚踏车运动,就可以达成目标”,还有“我不会轻易放弃”。在她体重控制身心导图里出现的身体感觉,包括有肩膀紧绷和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