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42

第42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14)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心理不同,所需要赞美的地方也是不同的。会说话的人不会给两个人同样的赞美,而会为对方量身定做一个最合适的“高帽”。买衣服的时候,如果别人说:“哎呀,你穿着可真合适,像专门为你量身定做的一样。”那我们的心里是高兴的,也多半会欣然买下来。几个女人一同去美容院消费,如果美容师都给她们戴上同样的“真漂亮,真美”这样的高帽,那这些女人多半是不高兴的。但如果美容师能根据这些女人各自的特点,比如事业成功、气质独特、家庭和睦、涵养很高等方面来不同赞美的话,相信美容师的业绩也会节节高升。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关系不同,说话方式就不同,赞美的方式也就不同。对朋友可以真心诚意的夸他,对领导要含蓄适度的赞美,否则会认为是拍马屁,对爱人要甜言蜜语的称赞,对长辈要恭恭敬敬的讨好,对小孩可以和蔼的夸奖他。

量身定做说明是合体的、合适的,最重要是具有唯一性,专门为你定做的,这就显示出了对你的重要性。赞美的时候,如果你对不同的人都用同样的语言去赞美,那么效果一定好不到哪里去。而为别人量身定做一顶“高帽”,效果自然不用说。所以赞美别人,不单单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更重要的根据对方的文化修养、个性性格、心理需求、所处背景、角色关系,语言习惯乃至职业特点、性别年龄、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恭维、赞美对方。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人,把高帽戴得恰到好处,会使你的劝说立竿见影,会使你的交际锦上添花。

指责和抱怨他人,于事无补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升学、就业、婚恋……在不知不觉中,人们便养成了抱怨的习惯,作为生活、工作的一种发泄途径。事实上,抱怨是最为消极也是最为无效的应对途径。我们总觉得当我们抱怨时,指向的是其他事、其他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抱怨时,我们指向的其实是我们自己,这就是“投射效应”,它指以己度人,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比如喜欢说谎的人,就认为别人没一句真话;敏感多疑的人,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

投射效应会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因而容易对其他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抱怨是失败的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如今,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在公司得不到晋升,大都是因为他们有抱怨的毛病。自恃有才,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不愿意全力以赴,不愿意自我反省,每天都有一肚子的怨气。试问,谁会提升一个牢骚满腹的员工呢?

无论别人错得多么离谱,都不要指责和抱怨,先抽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问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当你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时,你就不会对结果感到吃惊了。

抱怨最容易毁掉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情绪低落,使我们心中充满了阴霾,使我们痛苦而不快乐。

因为首先,指责并不能改变他人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认为自己当初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过激者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懦夫认为自己非常谨慎,而守财奴则相信自己很节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即使他是完全错误的。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看到过能发现自己的过错就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呢。”可见,能够大胆承认错误的人寥寥无几。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愿意责备自己的,谁愿意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呢?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出一大堆的理由。即使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承认这一点,更不愿意别人当面指出。如果有人当面指责,他会立即调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来辩解。

所以,指责和抱怨他人是没有用的,除非他自己想明白。正如卡耐基所说:“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我们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并不能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会引起愤恨。不要责怪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

其次,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着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时间来看,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有时,是个人掌握信息多少的原因。例如,手下与领导的看法不同,多数情况是领导掌握的资讯更全面,所得出的结论大都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有时,是因为个人理解能力有强弱之分。比如,你让小孩子去做大人的事情,有时不会令你满意,因为他还不懂得大人的做事规则。

有时,是由于民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

总之,一个人之所以那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你了解了背后的原因,也就不会对结果感到吃惊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

与其在不如意时一味地抱怨,不如尝试着去改变——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将生活变得如意起来。因为,不停地抱怨,只能放大原来的烦恼,如果不抱怨,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你会发现,通过你的努力,是能改变现状并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的。

像算命师一样说到点子上

人们为什么常常会觉得算命师讲的话都很准呢?

那是因为很多算命师常用巧妙的否定问句来抓住对方的心,比如说:“难道(边歪着头说)——最近宠物没有死吗?”“啊!你怎么知道?上个礼拜金鱼死了。”像用这种大家熟知的谈话圈套开始交流,不管推测说中了没有,都可以往说中的方向解释。但给对方的印象就是,他好像凭灵感就看穿我失去金鱼的悲伤,“这个人真厉害”,在交流的第一回合就取得信任。

但如果咨询者的宠物还活得好好的话,怎么办?此时,就可以是这样:“难道(边歪着头说)——最近宠物没有死吗?”“没有,我养的猫很健康,活得好好的。”“(点点头)是呀,那我就放心了。”要是咨询者根本没有养宠物,那该怎么说呢?“难道(边歪着头说)——最近宠物没有死吗?”“不,我没有养宠物。”“(点点头)是呀,你不是那种靠养宠物来医治自己的人。”

像算命师的这种问法其实蕴含着“相信算命师心理”,也即使对方说出自己的事,他就会很快卷入情境之中。

上述的例子中,算命师并没有“说中”咨询者的事,而是让咨询者“认为被说中了”。其实咨询者的情况,大部分都是自己透露出来的,但却根本没有察觉,而误以为被说中了。

我自己刚学习这种巧妙的否定问句时,曾经怀疑是否有人会受骗。但是,经过实际的经验之后,发现它的效果相当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对十几位女性做过实验,第一次见面,我一定歪着头,装着有点无法理解的样子问:“恩……你不是左撇子吗?”几乎每一个人都毫不犹豫地明确回答:“不,我惯用右手。”我听了只说:“是这样呀。”并点头表示同意。然后,就继续进行谈话。至今还没有遇到过有人反问我:“问什么那样问?”即使真有人问,只要回答说:“呀!很奇怪,最近遇到的人都是左撇子,想不到今天不一样。”就行了,一点也不会影响后面谈话的顺利进展。万一对方真的是左撇子,可就不得了,她们几乎都会大叫:“你怎么知道?”之所以针对女性做这个实验,是因为她们被猜中的反应特别激烈,其惊讶的程度有时反而会吓到我。有位女性最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都已忘不掉,因为她当时已改用右手,但以前的确是左撇子。听到我问这句话时,她甚至吓得从椅子上跳起来逃之夭夭。她说:“连那么久以前的事都知道,真是可怕!”不过,我倒不清楚她所谓的“那么久”,究竟是多久。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故弄玄虚的否定问句,立即就能吸引对方,建立对方对你的信任感。“难道不是……吗?”“人家不是说你是……吗?”“对于……,你不是心理有数吗?”“……这种事,不是你的事吗?”“……这种事,从没有发生过吗?”“……这种事,你没有察觉到吗?”重点就在一边歪着头边说,营造一种“我不是真的那么清楚”的气氛,如果说中了,就会有强烈的影响力,即时没说中,也只要点点头说“这样啊”就行了。巧妙地使用这些句子,只要猜中一项,在对方记忆的作用下,不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立刻博得对方的信任。

两人之间如果有坚实的信任基础,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对方都会往好的方面解释。反之,如果双方互信薄弱,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对方都会往坏的方面解读。

比如在恋爱关系中,受到信任的一方,即使噼腿晚归,只要找个“招待客户”的借口,就可了事。但是不受信任的人,即使真的是招待客户,也会被怀疑。只要建立了信任关系,谎言会变成真话、真话也会变成谎言,往后你就能随心所欲了。

学会巧妙地运用否定问句,利用“相信算命师心理”,可以瞬间与陌生人建立人脉关系的方法,之后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对方都会做善意的解读。也就是说,对方对你深信不疑,即使你说谎,他也会当真。而且,你还可以博得许多人的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用在合适的场合就不能算作是狡猾,应该称之为语言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喜欢倾吐苦水

好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心情的愉悦,从而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中。但是常常会有很多烦恼和困扰,怎样才能保持好的心情呢,很多人选择宣泄的方式,也就是向他人诉苦。

地铁上,一位陌生的老人紧挨着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坐着,女孩儿满面愁容,眼睛肿肿的,一看就是哭过的样子。老人和蔼地问她说:“孩子,怎么了,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了吗?”女孩儿看着老人,未语泪先流,然后长吁短叹地向老人倾诉。

原来,女孩工作遇到难题,感情也受挫,而她的家人和朋友都不在身边,她想找个人倾诉都没有机会。她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了一点希望,未来很茫然,沮丧时,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女孩儿讲着哭着,很久之后,她似乎把心里的苦闷全都倒了出来。慢慢地,她难受的表情开始缓和下来,眼泪也消失了。老人这时拍了拍她的肩膀,问她说:“孩子,好点没有啊?”

女孩儿给了他一个笑容,然后笑着说:“真奇怪啊,在向你倾诉之前,我觉得自己简直要崩溃了。可是给你说了之后,我觉得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如果我现在就轻易地失去了生命,实在不值得。”

事实上,很多人都喜欢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闷和苦恼。哈佛大学梅奥说:“当人们受到关注,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时,学习和交往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称为“宣泄效应”。

“霍桑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能硬生生地压制下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样既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又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的确,住这个社会上,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是只知道挣钱的机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成员。从某种意义上来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都希望被人理解。所以,一旦遇到苦恼和烦心的事情,就渴望通过倾诉的方式来减轻心理压力,获得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向别人倾诉,这不仅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也是一种情感的依恋。

虽然,现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越,但是情绪压抑得太久了就会使人从心灵深处与外界隔绝,诚然,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涵养的标志。但是,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压力,导致沮丧、忧郁、苦闷等心理疾病。这种负面情绪一旦控制不住,打破人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很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变态的行为,甚至会导致精神失常。但如果情绪压抑者能够合理地进行倾诉,则会避免种种不良后果。

目前,有很多心理学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美国和法国的心理学家甚至设计了“出气中心”,在“出气中心”,情绪压抑者或者是在生活中受了委屈的人,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在里面进行发泄。还有一些心理医生,他们也经常采用情绪发泄法来治疗某类病人,也就是让许多病人坐在一起,毫无顾忌地向彼此吐苦水,发怨气。事实证明,这一疗法是极为有效的。如今,一些网站上也有专门的“发泄中心”,在里面,你可以看到倾诉各式各样苦恼的文字。而在巴黎,甚至已经有近百个运动消气中心,来供什么宣泄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