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44

第44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16)

说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技能,也是与他人交流的最直接简单的方法。有人将说话视为展现自我的方法,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说话却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有的人做了十几年的下属,见了领导说话仍是支支吾吾,十分紧张,不知所措;有的人与初次见面的客户会晤就能侃侃而谈,收放自如,以至于让对方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想要揭开这其中的秘诀,语言是关键的一部分。

无论对方的身份如何,我们和陌生人的第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交际能手并非一味只顾表现自己,而是善于也乐于同陌生人开口谈话,他们通常会有良好的开场白,通过主动、热情、到位的言语,努力探寻对方感兴趣的或者正在关注的话题,赢得对方好感,逐渐拉近双方距离,进而得到深入交流的机会。交谈中的第一句话对于接下来的交流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的人会问:第一句话的重要性我们都懂,那么,怎么才能说好第一句话呢?其实,这其中的奥秘很简单:首先,语言作为思想感情的流露,首先要求自然真诚,以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与陌生人初次结识,要用主动问候的方式,以尊敬语气,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用真心,言语不做作,才能体现出你的坦诚、真挚和热情,给对方自然、友善、真诚的感觉,神态自若,夸奖合体,而不要扭捏作态,故弄玄虚。其次,所说的话既要有深度也要使对方听得懂,听得进,人脑入耳,做到心理相容才能激起心理共鸣,更容易与他人产生交集,自然会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如果第一句不慎,那完全有可能“满盘皆输”。 再次,要以赞扬为基调。当然,赞扬不是毫无诚意的恭维。

使用恰当的“您好”

一声“你好,问候中国”——绿箭的这句广告语打动了很多人,它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你好”、“您好”、“hello”等问候语全世界通用。这些问候语虽然没有复杂的句式结构也没有深刻的内涵,却显得自然、大方、得体,给人以由衷问候之感。当然,在使用“您好”时如果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相信效果会更好。一般来说,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应说“老人家您好”,以示敬意;对同龄人,唤其“老X(姓)你好啊”等,这样会显得亲近;对比自己年轻的人,可以称呼其“小X(姓)你好啊”等,这样可以显得亲切。也可以根据对方的职业、职位等改变称呼,如“罗老师您好”、“陈律师您好”、“张处长您好”,这种称谓会突出对对方的尊重感,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也要注意问候方式的不同。

人们常用的“攀认式”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开场白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也是鲁肃的忘年之交,鲁肃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拉近了自己跟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联系。世界其实很小的,美国学者米尔格朗在美国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随机挑选了约400人,让他们通过熟人等将一个包裹转送给马萨诸塞州的一位陌生人,结果发现包裹平均只要转手6次,就可送达最后的接收者。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两人之间共同相识的人来攀上关系,譬如:“你是某某人的同学啊!我是他的朋友。”或者是通过相同的经历或者是去过相同的地方也可以攀上关系,比如:“您是广东人,我也是广东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是某某大学毕业的,我也在某某大学毕业的,我们也算得上是校友啦”即使有时谈话的内容实际并不存在,但只要无伤大雅,不危害他人,适当“编造”自己的经历也未尝不是交际手段。这简单几句看似客套的话,就拉近了自己和他人的距离,也为之后的交流铺好了路子。

所以,请注意谈话的技巧,特别是要讲好第一句话,因为这一句话很可能是对你在别人心中的地位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什么一定要在人前表现出一副努力的样子

有个部分人喜欢一个人在没人注意到的角落里暗暗的努力,但其实大部分人则是喜欢将自己的努力在人前表现出来,那到底为什么人们在人前总喜欢表现出一副努力的样子呢?

由古至今,大多数人都是相信“眼见为实”,所以人们大多喜欢根据“亲眼所见的事物”作出判断。

职场上有句话说“结果大于一切”,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结果,那么无论你在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的努力,最终都无法获得正面评价。但如果你能完善地做好工作并提交成果,即使你只使了十分之一的力,你也不会遭受到别人的非议或批评。而现实中的情形也的确是如此。特别是近年来,职场里的绩效主义越来越高,将最终绩效视为一切的想法更是在许多公司中逐渐蔓延开来。

然而,如果你懂得“面面俱到”的秘诀的话,上述说法将不能再套用在你身上。

只要掌握面面俱到的工作模式,即使最终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你付出的心血,做出的的努力也会成为众人评价的重点,最终绩效将不会成为一切。

这是因为人大多会依据“亲眼所见的事物”来作出判断。我们可以用梅拉宾法则(The Rule of Mehrabian)来解释此现象。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

企业不是养老院,是要靠不断创造利润才得以生存的,正是所有员工的努力工作才换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作为企业的老板自然喜欢勤奋敬业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既让他们省了不少心,又让他们获得了利益,同时员工的勤奋的表现也让老板和领导看到了企业的希望。没有一个老板和上司愿意看到自己的员工在上班的时间无所事事,或打瞌睡,或聊天,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所以无论你的业绩如何突出,无论你写出的报告是多么完美无瑕,如果你无法让你的上司亲眼看见你认真工作的模样,实际上你是很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会带给对方负面印象。如“这个人工作时总是心不在焉,唯一上得了台面的只有绩效而已”,或是“真是个摸鱼高手”之类,从而导致自己的评价直线下跌。

善于用面面俱到的技巧展现出参与感,才是最适合在“上司及同事的注目下”表现出的态度及工作情况。

那么,在职场上,到底应该采取哪种工作方式,才能赢得上司与同事的好评呢?首先,最重要的原则是“休息或偷闲均应选在无人注意的时候”。员工也不是机器,工作中适当的间歇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你要找对时间段,找对地点。假设你的工作能量共有十个单位:如果在独自一人工作时用上四个单位的工作能量,那么能够在上司与同事面前发挥工作能量就只剩下六个单位,而这样的分配方式往往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万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因为按法则办事,就把自己陷入“瞎忙”的境地,如此不但使自己工作效率低下,也会留给别人一个办事效率不高的印象。

此外,对于接受上司和同事托付的工作要慎重考虑,适当的帮忙体现了你的勤奋和友好,但是,如果你对于上司或同事托付的工作来者不拒,那么这往往会带给人你闲得发慌的负面印象,此后落在自己身上的也将不再是轻松的事情,而会是繁重、急迫的工作。

请养成随身携带记事本的习惯,并且当你接到工作上的指示时,或者是受邀参加应酬或这是高尔夫聚会时,立刻拿出记事本来确认行程。即使记事本上的行程其实是一片空白,也要谨记“装模作样”的重要性,借此带给对方一个自己公务很繁忙的印象。举例来说,当你用手机与客户联络时,也可以试着在谈话中加入“请先让我确认一下行程,然后再回复您”这样的说辞。

当然,工作上还是要强调人前人后一个样的,只不过你要尽量把勤奋的一面展现给他人,这样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老板的认可,也有利于自己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因此,请努力把自己忙碌的一面彻底地展现出来,以赢得周围人的高度评价,你必须把握的重点是,“尽量表现出忙碌的一面”。

如何能在群体中影响别人

人们常常发现,有些人在躯体中特别能影响别人,让别人听命与他或她。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旅鼠在群体迁徙中,当一只受惊的旅鼠跳下悬崖时,其他的旅鼠也会盲目地跟着它跳下去。在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如果有一人不顾红灯穿越马路,接着就会有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寻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的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东张西望。

其实那只跳下悬崖的旅鼠是受了惊,闯红灯的那个人是没有注意到红灯亮了,仰着脖子的那个人是脖颈酸痛,他在做放松活动。但是,不清楚状况的旅鼠和人们则纷纷效仿同伴的行为。为什么他们喜欢效仿同伴的行为呢?或许你认为这只是好奇心在起作用,其实不然,真正引起这种现象的,是“社会认同原理”,即“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现象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表现。很多人在吃完快餐后,会习惯地把吃剩的或用过的东西放在桌子上,然后十分理直气壮地离开,理由是大家都是这么做;但是,如果大家都把吃过用过的残留物收拾好,然后将餐具拿到指定的回收处,那么你将会对自己没有收拾的行为感到焦虑,为了大家的行为保持一致,你也会将残留物收拾好,将餐具拿到指定的位置。其实很多餐厅都没有规定用完餐后要怎么做,你会说:“我看见其他人这样做的,我也就这样做了。 ”生活中很多的参照标准都不是书上所说的教条,而是身边那些人的行为。做的人多了,就自然形成了不是规矩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