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52

第52章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7)

听了这话,那些原本就有购买资料欲望的人,常会毫不犹豫地作出购买此资料的决定。对于周围那些不知道买哪种资料的人,当他亲眼看到有人刚刚购买了该资料时,心里会习惯性地认为该资料应该不错,可以给孩子买回试试,随之也会买同样的复习资料。

推销中将这种推销方式称为“恰当地使用证人”。心理学上认为,当人们不能准确地对自己所持的信息作出判断,或者对形式不是很有把握的估测,即心中不确定性因素占据主动位置时,人们往往更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影响力的角度而言,看似与人们站在同一立场中的你的“铁杆同盟”便是干扰人们产生不确定性心理的主要功臣。

其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运用这种“证人”似的铁杆同盟。这样可以使人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当有人询问人们是否会受到他人影响时,人们往往并不承认是受了他人的影响,但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周围与自己相关或者相似立场的人的影响。

由此看来,人们就是会更易受到那些“铁杆同盟”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他们既然是我们的“铁杆同盟”,他所持的观点、意见往往和我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他的行为也是你我所允许和支持的。换句话说,一定是对我有利的观点以及行为。

因此,当我们试图影响他人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便可以借助看似与他人处在同一个位置而实则是我们的“铁杆同盟者”的力量,有效地影响他人为自己服务

同样的道理,当他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影响我们时,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听从他的指挥,受他的影响。我们一定要睁大慧眼,保持清醒的头脑,觉察出对方的意图,从而成功摆脱他人对自己不利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他人的不良企图,防止上当受骗。

为什么宣传单都把重点要放在左上角

了解了认知特性,就能明白我们认知设计的过程。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个人类认知的特性,我们一起来了解自己大脑有趣的工作原理和认知倾向吧。

玲玲在日本留学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日本,整条鱼做菜上桌时,照规矩都要把鱼头摆在客人左边。发现这个规律后,有一次玲玲终于忍不住问厨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得到答案是:这样做主要是便于右手用筷子的客人从鱼头附近开始吃起;不仅如此,把鱼头摆在左边,客人会最先看到鱼头,这样整道菜看上去更加美味,更容易激发客人的食欲。

厨师的这个回答,看似稀奇,却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优先左视野。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证实这个论断。

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下面这张超市宣传单:

香蕉180日元

西 红 柿150日元

新鲜超市特价日

柿子250日元

花 椰 菜80日元

第一眼看到这张宣传单时,我们会最先注意到什么内容呢?

曾经有人用这张宣传单对100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最先看到香蕉的人占73%,最先看到西红柿的占22%,而柿子和花椰菜分别占3%和2%。也就是说,像这样一张载有多种信息的宣传单摆在面前时,大多数人都会从左上角开始看起,即大部分人都最先看到了左上角的香蕉。回忆一下我们看这张宣传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视线是呈“Z字形”移动,即顺序依次为1.香蕉(左上),2.西红柿(右上),3.柿子(左下),4.花椰菜(右下)。其实,印刷行业很清楚大家的这种习惯,所以在设计宣传单时,便会把极力推销的商品放在左上角。

那么,人类优先左视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眼睛接受的刺激是如何传达到大脑的。曾经有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视网膜中的视细胞将视觉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外侧膝状体传达至第一视觉区。左视野和右视野的信息传递虽然是同时进行的,但最终到达的目的地却存在微妙差异。实际上,左右眼的右半部分的视觉信息,通过视交叉传达至相反一侧的左脑。同样,左右眼的左半部分的视觉信息,则通过视交叉传达到了右脑。也就是说,左视野的信息,由右脑进行处理。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处理的信息不同。一般来说,右脑主宰艺术与直觉,左脑则处理理性的思考。

然而,现代的科学研究认为上述说法并不科学,相反左右脑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而且左右脑之间的差异并没有人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大。左脑和右脑之间存在明确差异的,只有语言功能。有趣的是,大脑控制语言的功能与人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存在一定关系。左撇子中,60%~70%的人由左脑控制语言功能,15%~20%的人由右脑控制语言功能,其余的左撇子则左右脑都能控制语言功能。而在97%~99%的右撇子,语言功能由左脑控制。

但另一方面,有调查数据显示,右脑更善于进行人脸的识别、大小的分辨、形状的分类以及以视觉信息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这一点也许能够佐证我们优先处理左视野信息的能力是受右脑某种功能影响的观点。

了解“人类优先左视野”这个现象之后,我们也可以向聪明的印刷商学习,如果有机会涉及设计或宣传工作,记得把重要信息放左上角。此外,平日里的穿衣打扮等等,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感知现象,把重点呈现在左上边,让别人一眼便看到我们的亮点。

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

人们常用“路痴”来形容对方向感不强,经常迷路的人,而有趣的是,大部分被叫做“路痴”的都是美女,难道说美貌与方向感成反比?在我们身边的美女,大多数都不太认路。不过,这些美女一般也不需要认路,因为她们一般有其他人接送,很少自己开车。即使要开车,她们往往会有一个GPS,但一旦这个GPS没有电或者找不到信号,她们就彻底崩溃了!

小M,著名房地产公司销售经理,1.72的身高,漂亮典雅,每个月的销售额都是楼盘第一,典型的金领丽人,她有自己的车,但每一次朋友聚会都要迟到。一般是在大家坐下来大概十分钟,就会接到她的电话“唉啊我现在应该就在附近了,你们等我啊。”然后大家放下电话就会说:别等啦,我们吃饭!果然,半小时以后会接到她的第二轮电话“你们在哪里啊?天啊!GPS不对!我都快疯了!”。大家于是很淡定的说,姑娘你别动了,我们打车去接你吧!

你以为小M不认路?你应该看看工作时候的她,不管在楼房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告诉你,这里是东那边是南。而一个新的楼盘,只要走一遍,她就能全部记得。

为什么小M的方向感会时好时坏?

因为在小M买车的第一天,就有无数人告诉她:“女人是完全不认路的哦!”小M说那怎么办啊,卖车的说你还是买一个GPS吧。小M从此在车上安装了一个GPS,在两个人的时候,有男朋友做人肉GPS,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完全依靠GPS啦。小M的车上方向感从此完全消失。有一个公式是这样的:能力=天赋X时间。小M完全没有自己认路的时间,所以她的能力也近乎等于0。但是在楼盘里面,小M完全是另外一个状态。原因何在呢?其实是她坚持的“女人不认路”这个信念彻底毁掉了自己在开车认路方面的能力,让她在这个方面极度不自信,恐惧感也从此而生。

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他,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他就会慢慢的远离你,在你需要用的时候,他也不会再来。慢慢的,信任自己潜力的人建立起来了自信与安全感。而不信任自己潜力的人会进入越来越丧失安全感的模式。换而言之,你永远丧失了这个方面的自信,你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

有一个西门子的工程师Paul,他最近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负责三个项目。他却觉得自己没有领导力,总是无法对TM(TeamManager)讲清楚他的要求。寻求关于领导力的提升。他来到新精英,寻求领导力的提升。Paul的能力很强,资历也够,本身形象也很好,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人才。在小组讨论的时候,Paul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但是一旦要代表小组出来讲话,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他开始磕磕巴巴,而且有很多不自信的自我否定的语言,“我讲的不好,就是随便讲的”,“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我非常确定这个,当然,也许你们有更加好的主意。”Paul一方面在强烈的表达愿望,一方面又不断的自我否定,这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为什么Paul会这样?

在后来一次循环式沟通里面,Paul找到了原因:“我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样子了!我从小学习一直比我哥哥好,家里人很多时候都听我而不是哥哥的。但是哥哥比我大,每次我讲出意见以后,我总是要私下被揍一顿。所以我只好先告诉他,然后哄他这是他的主意。我就会说“我认为我应该这样,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这就是我现在的原因!我从小就被教训:直接自己的意见,是要挨揍的!而后,Paul关于领导力的自信开始回来了!他说,原来我天生就是个领导者!

所以不光是不认路,如果丧失对自己的自信,生命的许多方面都会出现颓势。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内在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需要,我们只好慢慢地把他们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两重的煎熬当中: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而臣服于这种心理,则可能丧失更多原本存在的能力。

糟糕的第一印象有多严重

我们与他人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第一次交往,总会特别重视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真的重要吗?事实真是如此。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所带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有时候,”第一印象”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程甚至命运。这种先入为主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是鲜明的、强烈的、过目难忘的。对方也最容易将你的”首因效应”存进他的大脑档案,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文浩马上就要研究生毕业了,最近忙于找工作。这天他上午去参加一个面试,一直临到考试时间快要结束,文浩才赶到了面试地点。主考官正是公司的总经理。总经理瞟了一眼坐在自己面前的文浩,只见他满头大汗,穿着一件休闲上衣,加上乱糟糟的头发,给人一种疲疲塌塌的感觉。这让总经理很不舒服,仔细地打量了他一阵,疑惑地问道:“你是研究生毕业?”。文浩很尴尬地点点头回答:“是的。”

总经理似乎对他的学历表示怀疑,接着,心存疑虑的向他提出了几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文浩却也回答得头头是道。最终,总经理经过再三考虑,总算决定录用文浩。

第二天,当文浩早上到办公室时,总经理把文浩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本来,在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没打算录用你,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太坏。要不是你后来在回答问题时很出色,你一定会被淘汰。”

文浩听罢,这才红着脸说明原因,原来在应聘的路上,文浩看见有人遇上车祸,就主动协助司机把伤员抬上的士,并且帮忙把伤员送去医院。从医院里出来,文浩发现自己的衣服沾了血迹,又立即回学校换衣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衣服,于是就穿着同学的衬衫来了。又因为时间急,所以,来到时确实挺狼狈的。

总经理这才点点头说:“难得你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不过,以后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千万要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啊!”不久后,文浩在工作中就因表现出色被升为业务主管,深得总经理的器重。

文浩差点因为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而失去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钟,别人对你这个人75%的判断和评价都由此而来。所以别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你留给别人的这种印象都很难改变。

尽管人们知道 “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很大的差错,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第一印象”的感觉走。所以说,我们若想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就应当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