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53

第53章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8)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自己给他人的第一印象,要让对方感觉友好,热情而不失分寸。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仪表风度

—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有些人习惯于不修边幅,在一个新环境里,别人对你还不完全了解,过分随便有可能引起误解,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当然,衣着仪表得体并不是非要用名牌服饰包装自己,更不是过分地修饰,因为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油头粉面和轻浮浅薄的印象

2.注意言行举止

要注意言谈举止,那些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的人,最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切记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不追问自己不必知道或别人不想回答的事情,以免给别人以恶劣的印象。

3.讲信用,守时间

无论是赴约还是开会都不能迟到。必须提前或准时到达,以示礼貌。否则,会给人做事不讲信用的感觉。面谈时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即使不便当面拒绝,讲话也要留有余地。

总之,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为什么越赞美越好

赞美是一切人际沟通的开始,俘获人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去赞美他,以赞美为首要手段,辅以与人沟通的其他技巧,那么你将无往而不胜。有时候,在沟通中,对方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随意的话,我们如果没能给予适度回应或赞美的话,很有可能会全盘皆输。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实验说明:对于工作结果及时给予评价,能够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显然比批评要好,而批评的效果要优于不给予评价。赫洛克由此提出了”赫洛克效应”,的确,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剂良药,真诚的赞美来自内心深处,是心灵的感应,如同和煦的阳光,能使人受到感染,甚至是一种拯救。

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认同。”有时候,简单的一句赞美,可以让人产生无穷的潜力,从而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学会赞美别人,就是为自己的前进搭桥铺路。所以学会赞美吧,因为赞美是成功的密码,赞美声中隐藏着许多你难以察觉的成功机会。在赞美声中,你将会获得比赞美对方大很多的回报。无论什么形式的赞美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激励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我们的内在潜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深谙此道。

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个平坦爱捣蛋的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先生因为事务缠身赶到校长室已经放学多时,但他却看到那名学生站在校长室室门口,脸色沮丧地准备挨训。让这个学生意外的是,陶行知却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掏出一块糖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那名学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这个学生手里:“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因此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名学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但还是迟疑地接过了这第二块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接着说:“我调查过了,你之所有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因此我还是应该奖励你!”

此时,这名学生对陶行知先生的行为感动极了,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而后悔不已。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呀!”

陶行知笑了,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的所在。于是,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从此,这个学生不再与同学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也得到很大的进步。据说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可见,赞美的语言犹如魔术师的魔棒,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赞美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一块糖果,却包含着关注与肯定,真诚地赞美一个人,会使他加倍地珍惜自己的名声和信誉,赞美会成为彼此心灵间和谐与默契的桥梁,赞美往往达到苛刻的责备望尘莫及的效果。

即便是面对恶劣的人与事,责备与批评只会增加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要想改善状况,就尝试使用赞美的语言,这也许会带来奇妙的效果。我们要想让人懂得自尊自爱,那就应该率先尊重他。如果想矫正一个人的缺点,不妨先反过来赞美对方的一些优点,他才会乐于迎合我们的希望,改进自我。

赞美就像润滑剂,可以调节人际关系;赞美又像协奏曲,那和谐悦耳的声音让人如痴如醉;赞美犹如和煦的阳光,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世间的温情;赞美像擂响的战鼓,时刻给人以鼓舞和激励。人人都喜欢别人赞美,赞美是一首抒情歌曲,赞美是一首精美诗歌,如太阳般灿烂,温暖幸福心田。

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他人那里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内心深处都有被重视、被肯定、被尊敬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得到实现时,人的许多潜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

学会赞美别人,就是为自己的前进搭桥铺路。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一位著名成功人士在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曾发誓每天都要赞美别人。

没有人不爱赞美。他不爱必定是不爱你赞美的方法和技巧。赞美最到位的方式是一对一赞美。因为它无需分心去隔离环境带来的负面干扰信息,它更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将对方的注意力控制在自己的目标里。

我们需要赞美,如万物需要阳光。在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喜欢赞美,这绝不是虚荣心的表现,而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与鼓励的表现。爱听赞美,出于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是,赞美也有“度”,赞美别人要恰到好处,不着痕迹,让人感觉舒服。

1.真诚

赞美一定要真诚,要发自内心,要让人感觉到你是在由衷的赞美人家,是从心底发出来的,而不是在做秀。

2.时机

赞美也有一定的时机,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场合和气氛。比如同事刚解决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或是刚完成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我们就要及时给予赞美:“你是一流人才!”、“你是最棒的!”等。

3.把握好分寸

过分夸张不是赞美而是奉承,赞美令人高兴,奉承则令人尴尬,更令正直的人讨厌。赞美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夸张。比如赞美一个脸上有疤痕的女性说:“你真漂亮!”那等于是在骂她丑八怪。

其实,赞美可以随时随地的,一个人的发式、着装、谈吐、行为、姿态都可以成为我们称赞的话题。

4.不要重复赞美

对于同一个人重复使用同一个赞美之词,你的赞美就会贬值,人家认为你这不是赞美他,而是拿人家取笑开涮。因此,赞美之词在一个人身上不能重复使用。

为什么“名片效应”可以拉近心理距离

在人际交往时,人们想要与对方建立起熟络的关系,总是试图从事先获知的信息中找到与对方相同的兴趣或话题开始交流,如果我们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即是心理学上的名片效应。名片效应指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刘建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每天东奔西跑,应聘了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

最后,他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应聘之前,他决定此次再也不能鲁莽的去面试了,而是积极主动的去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熟人和咨询了解了老总的经历。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如获珍宝。

于是,在应聘时,他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因为事先做好了准备,所以在交谈时刘建的表现甚为抢眼。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

刘建所使用的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无论在什么场合,正式沟通前,恰到好处地利用名片效应,可以使你在说服对象心中成为被认可和感到亲切的人。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血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而心理名片则可以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去交际,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掌握名片效应,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利用名片效应时,一定要恰到好处。利用好名片效应的相似感,为自己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利用好“名片效应”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沟通人际关系。但是一定要记住,采用名片效应交流与沟通时,不可泄露了动机。若对方先猜中来意却又见你所言不着边际,便会疑虑顿生,增强抵御说服的“免疫力”,使说服的难度增大。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主动去寻找和对方的相似感,要利用好自己的“心理名片”,为自己寻找一个成功者的舞台。

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可以接受的观点,形成一张有效的名片。

其次是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自己根据”名片”打造出的形象,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

他人的关注可以让我们更积极主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成绩并不好的孩子,因为做了某件好事之后,受到了老师的当众表扬之后,这个孩子将会找机会做更多的好事,甚至连一向不怎样的成绩也会得到提高。工作中,也有的员工在某次会议上,领导对他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和之后,他将变得更加努力工作。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想真正弄明白这个现象,我们要从经济上“霍桑效应”说起。霍桑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关于”霍桑效应”还有一相关的实验: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最初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于是在工厂里选出继电器车间的6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

在整个实验的7个阶段中,研究小组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找到这些因素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然而.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受到影响,实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这样的结果令研究人员很困惑。

经过长期的实验和研究,他们发现:真正促使他们改变行为、积极努力工作的原因是被试者觉得自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当那6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意识到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实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正是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地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至此,专家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会受到自身主观上的激励。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人们的行为,使其感受到他是受关注的,那么就会对其产生一种强大的激励作用,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得更加积极。

张阳是公司的新员工,由于性格内向,腼腆,不会主动与同事交流。因此,工作匆忙的同事自然也很少顾及到这个新来的成员,大家都对他也都敬而远之,虽然没有冲突,但并不融洽。张阳感觉很孤独,工作上遇到难题也不知道向谁请教。

这天,别的同事都下班了,张阳由于不熟悉工作流程没能按时完成任务,他只好自己留下来加班。就在他快要完成工作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有人在敲办公室的门。张阳抬头一看,原来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