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58

第58章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13)

3.多做有利调适身心的活动

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比如你可以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不受打扰,地方,以一个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你也可以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你还可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

4.接受自己的情绪变化

当在某些重要场合或关键时刻,有紧张的情绪是很正常,我们不必过分担心。如果紧张的情绪反应已经出现时,首先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紧张心理是正常的,很多人在某种情境下可能比你更紧张。不要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坦然从容地应对,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该做的事情。

为什么左脸比右脸更诚实

如果我们平时善于观察他人的表情变化,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人发出内心欢喜的一笑,面部表情是很和谐的,两边的脸很少出现不对称;当人们撒谎时,面部表情却不够自然,而且左右脸是不对称的。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在不使用测谎仪,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通过说谎者细微的表情变化是可以判断出一个人说谎与否的,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左脸比右脸诚实。左脸更能体现人的心理变化。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加思贝利认为,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左脑主管语言逻辑思维。然而,大脑和它所主管身体部位的方向恰好相反。主管情绪和感情的“右脑”,其支配范围在身体的左侧;主管伦理的“左脑”,其支配范围在身体的右侧。

根据大脑分工差别,右侧脸流露出来的是理性的信号;左侧表示的是自己的情绪和感情。换句话说,谈话对象的真情实感是通过左半侧脸显露的。

事实上,我们两边脸上肯定的由衷的表情并不会有所不同。只有故意装出来的、按别人要求摆出来的表情才会发生不对称,例如发自内心欢喜的一张脸,就很少出现不对称。因此,左右脸不对称可以说就是撒谎的线索。

因此,在商务谈判以及与重量级人物的会谈中,人们更愿意坐在谈话对象的左侧。这样可以便于清楚地观察对方的感情变化,相应的自己的真实感情却不易被对方获取。反之,如果坐在对方的右侧,很难观察到对方真实的感情变化,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很容易被对方获取。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在说话时,“左眼”比“右眼”更容易流露出真实感情。我们要审视一个人,仅仅通过对方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就应该能够了解他的部分心情。一个人隐藏真情实感的时候,左眼就可能会流露出这种细微的变化信号。一个人如果是笑容满面但是左眼却无神,请不要相信她此刻真的是心情愉快。

当在人们说谎时,表情不够坦然,内心也会有一种负罪感。而这种负罪感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表现出现,增加眨眼次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法。因此,当人们说谎是地,说话者会频繁眨眼,但毫无神采。

比如,在工作中当某人被问及:“您认为这个设计怎么样”时,即使他的回答是“真不错”,但是如果他给人的感觉是左眼无神的话,他一定是在说谎,这个时候最好再试探着询问一下。因为在诚实上左眼同样比右眼更可靠。

在意识的控制之下,整个左侧脸庞与右侧脸庞的表情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左侧的表情会显得更加夸张。如果是假笑,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经元大都集中在右半脑的大脑皮层中,而这部分大脑只能向左半身发送指令,结果,当刻意地想在脸上堆满笑容的时候,左侧脸部的笑容就会比右侧脸部的更加明显。

可如果是发自肺腑的真心微笑,就无须刻意地假装,所以左右两个半脑向身体两侧所发送的指令就是对称的,而两侧脸庞的笑容也就不会有任何区别了。

《非常静距离》是内地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谈话型节目,主持人李静以率真和本色的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戴。这个节目近距离地让与名人进行心灵对话,让明星们摆脱禁锢,撕掉面具释放真性情。因此,《非常静距离》和李静本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主持人李静总是坐左侧那个位子,而总是让被采访的嘉宾坐在自己的右侧,这样以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嘉宾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还可以让主持人很清晰地观察到嘉宾的左脸表情的细微变化,进一步把握嘉宾的心理。

不仅是《非常静距离》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位置这样安排,事实上,在很多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都是如此。因此,与人接触,与人交谈的时候,最好不要和听者面对面,而是应该坐在其旁边——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坐在其左侧,那么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读取对方的真情实感。

总之,左脸比右脸诚实,左脸更能道出真言,请做个有心人,多看多听多观察,更好地识别谎言。

沙丁鱼为什么都活了下来

挪威人特别喜欢吃活着的沙丁鱼。但由于沙丁鱼是一种不宜活的鱼类,尽管鱼贩们想方设法地想让沙丁鱼活着,但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死亡。因此,市面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的沙丁鱼高出几倍。

有一个船长想到了一个好方法,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而这种鲶鱼是以鱼为主要食物的。这时,沙丁鱼见到鲶鱼后十分紧张,在鱼槽里面不停地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后来,处于紧张心理的沙丁鱼竟然存活了下来。

这就是鲶鱼效应的来源。鲶鱼效应最大的影响力是能够引发人们的应激心理。应激心理是由塞莱氏根据机体遭到侵害而产生紧张的反应状态。。

生活中,每当人们需要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时,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影响自己的形象。其实适度的紧张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受到外界的巨大压力时,精神会处在高度紧张、亢奋的状态中,这能够激发内在的无限潜能,迸发出超常的能量,即应激心理。

鲶鱼效应让人们知道:虽然生活中人们一直提倡面临至关重要的事情前,应该让自己处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中,但是放松状态不等于毫不在乎,放松过了头便会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在重大事情前需要适度的紧张,这样大脑能够在紧张的情绪中,保持机体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做该事情。

医学界认为,如果人们时刻处在一个适度的忙碌、紧张状态中,他对外来各种信息的刺激,会产生高度的敏感性,肾上腺会因此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

雷鸣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推销员,刚入行时,成绩并不出色,工资收入还不够自己的日常开销。为了更快适应这份,取得更好的业绩,雷鸣虚心地向那些出色的推销员学习。半年后,他竟然连续几个月取得公司第一名的销售业绩。在年终表彰会上,同事们要求雷鸣介绍成功的秘诀。雷鸣这样写出这样的一段话:

我无论在向任何客户推销,见面之前都会准备好推销时可能用到的一切用具并提前预测客户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列出,防患于未然。见到客户后,我会在认真介绍自己的产品时,并且认真地倾听客户的问题、意见、观点等,并时刻注意客户言谈举止中的每一个细节。

沟通结束时,无论此次交易是否达成,我都会总结推销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然后把发现的问题,以及客户拒绝自己的原因纷纷列出来,并一一解决,找出最佳方案,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事实上,雷鸣销售成功的真正秘诀时刻让自己处在紧张中的努力。虽然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能量和无限潜力,但人们也有着天性的弱点即惰性,当人们每天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宽松、安逸的环境中,他的潜意识中会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惰性,在这种状体中出现贪图享受也便不奇为怪了。

罗素·H·康威尔说:成功的秘诀无他,不过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而已。事实上,让自己适度的紧张也是达到极致表现的方法之一,所以,那些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紧张的人,可以在增添生活情趣的同时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使身心健康、事业辉煌。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获得成功与辉煌的可能性大抵相同。而多数人之所以平庸,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围的环境给人们带去太多的安逸感觉,使其放松、满足现状、固守平庸;相反,那些做出杰出成就的人,每时每刻都会使自己处在一个适度的忙碌状态中,忙碌中带着固有的紧迫感、危机感,从而在这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中,激发出内在的无限能量,助其获得成功。

适当紧张是个人激发内在能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够正确把握紧张的度,不是放松过头,便是紧张过度。人们究竟该如何让自己时刻处在适度的紧张状态中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时要做到细心、精心,凡事多想一点,多做一点,感到累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自己,但不可纵容自己放松过度;也可以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这样能够打破内心原本的安逸惰性,让身体中的每一颗神经快速调整到紧张的状态中。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加大,易出现各种精神紧张状况,但这种紧张并非完全有害无益,因为人们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不仅能够增添生活的情趣,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

“无聊死了”,真的会死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周围的人这样说“生活太无聊了”、“真没劲”、“真是无聊死了” ……每当人们在感觉生活空虚时,总会发出诸如此类的抱怨。这类人多是生活没有目标,缺少动力,常常有无聊之感。

心理学家认为无聊真的会导致人死亡。对此,相关人员曾经做过跟踪调查,伦敦大学学院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系研究人员调阅1985年至1988年时年35至55岁接受”无聊感”调查的7524名公务员信息,追踪他们20多年后的健康情况。截至2009年4月,一些调查对象已经离世。

当年调查结果显示,每10名公务员中有1人曾在过去一个月内感觉无聊;感觉无聊的女公务员人数是男性的2倍多;年轻公务员和从事琐碎工作的公务员比其他人更易感觉无聊。研究人员发现,当年感觉“格外无聊”者的死亡可能性比感觉充实者高37%。

研究人员通过多方调查还表明,“无聊感强烈”者与感觉充实者相比,因心脏病或中风致死的可能性高出2.5倍;英国《每日邮报》6日引述报告撰写者之一、研究员马丁·希普利的话报道:“研究成果显示,存在充分证据,显现心脏病与无聊感相关。”无聊因而可能是一个“折寿”因素。

因此,那些对生活不满、感觉无聊的人很有可能养成吸烟酗酒等恶习,而这些因素会“折寿”。那么这些感觉无聊的人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消极而又影响健康的感觉呢?专业人士认为要想走出“无聊”,步入“充实”,最关键的是“改变”。特别从以下方面作出改变:

3.做意义的事

人们之所以感觉无聊主要是生活盲目,太散漫。如果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并从中发现工作的价值。当然如果觉得工作没意义,干活自然提不起精神,不妨在业余时间,到某个医院或学校做志愿者,从服务他人中寻找快乐。

2.做好职业规划

如果我们感觉到工作进入停滞状态,已经不能让自己疲惫,无法从中获得快乐,就必须改变这种态度。最好及时调整职业规划,拓展发展空间,从中重新发现工作的价值。

3.走出“舒适区”

如果生活太安逸了,没有新鲜感,每天都是一潭死水。这样以来,人们就会因生活平淡而整天抱怨。这时,我们就应该立即走出令自己安乐的“舒适区”,比如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或者新知识,可以在社区学校参加夜间课程班,就读有挑战性的课程。

4.打破常规

当我们感觉生活过于平淡时,应打破常规,增添“变数”。不妨做些平常不做的事情,比如到一个特别向往但又没去过的地方旅行;给多年未联系的老友打电话;到一个离家较远的特色小店去淘物品。

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无聊的感觉,但我们可以利用运动来摆脱这种状态。因此,感觉无聊时不要坐着发呆,而应该主动去找事做。这样做至少可以支配自身行为,因为一旦运动起来,无聊感会减轻,充实感随之而来。

为什么喝水能调节心情

我们都知道,水之于身体,就好像氧气般重要。给身体喝水,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门;给身体喝水,是亮丽皮肤的基本原则。所以,人们喝水多是为了健康,为了美,事实上,喝水还有利于调节人的心情。

专家通过多年的研究研究表明,当人长期处于同一种状态就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适当地变化一下自己的状态,心情会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遇到某些让我们紧张或者激动难耐的事情时,有时候喝上一杯水会让我们的情绪平复很多。这是因为,喝水这个动作阻断了情绪的连续性,给人提供了一个喘息休憩的空间,以此完成人体防御机能的自我调整。

专家认为,大脑制造出来的内啡肽被称为“快活激素”,而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喝水“痛苦激素”。当一个人痛苦烦躁时,肾上腺素就会飙升,但它如同其他毒物一样也可以排出体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如果辅助体力劳动,肾上腺素会同汗水一起排出,或者大哭一场,它也会随着泪水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