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65

第65章 拯救伪快乐(4)

中国在1990-2000的这10年里,农村人均收入增加三倍还多,城市甚至达到了四倍。在1990-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难以置信的繁荣,数以百万的人脱贫。但是,与中国经济的繁荣相比,对于我们这10年幸福指数的研究却令人吃惊。1990年28%的人认为自己很幸福,但是到了2000 年,只剩下12%了。当被问及对于生活的满意度,结果都是一样的:1990年, 满意度为7.3(满分10分),而2000年掉到了6.5.这种下降贯穿城乡每一个经济阶层。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有钱,但是却感到越来越不幸福呢?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低呢?

1.日益增长的贫富差距

在中国,和地球上其他国家一样,富人财富迅速累积,大大超过了平均收入水平,使得其他还没致富的人萌生嫉妒。 中国这种情况发生地比较快,使得这种结果比较显著。

但是,我们的富裕是以绝对数字形式增加,不是相对数字的增加。另一方面说,他们相对于其他人感觉上更穷。随着平均收入水平被少数富人和超级富豪逐渐拉大,把少数富人和多数人对比,这些多数人就觉得更穷了。结果,他们对生活不满意,幸福下降。这就是1990——2000年间发生在中国的事情,随着贫富差距扩大,多数人的幸福感下降。

2.老爱比较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甚至是比子女……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人一旦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去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3.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房有车有工作并且无贷的我们也不能感到幸福。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这些欲望,驱使着人们无休止地奔波和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最后只能是越来越累,也就越来越不幸福了。

4.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5.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我们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大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6.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7.不知道奉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地很累。

8.相互不信任

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所以说,我们如果想要变得越来越幸福,似乎除了要努力地减少贫富差距之外,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懂得知足,彼此信任,善于奉献,这是幸福的根源。

和家人一起晚餐对身心健康会更好吗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家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早出晚归,家庭晚餐这些本来很温馨的事情也越来越少。

最近有一项统计数据很明白地告诉人们:和家人围坐在同一张桌子边上吃饭的孩子会更加健康和快乐,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更加出色。可惜的是,很多家庭还不能正确地对待家庭晚餐。

人类学家福克斯说,当做饭被看成重复单调的工作时,家庭晚餐宝贵的一方面就丢失了。一顿饭意味着共同分享。有分享就有让步。家庭中的成员不是每个晚上都能得到一份最合自己胃口的菜单。孩子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每天的“投资”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

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个家庭晚餐的场景:妈妈穿着围裙,戴着珍珠首饰,爸爸身穿毛线衫,系着领带。餐巾用亚麻布做成,孩子们也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厨房里升起煮豆子的蒸气,甚至家里的宠物都好像在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在这里,一家人交流心得、表示期望、原谅对方和重振士气。

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一起进餐的频率越高,家中孩子抽烟、酗酒、吸毒、抑郁、进食紊乱和自杀的可能性越小。此外,孩子们更有可能在学校认真学习,推迟第一次性行为,不厌食蔬菜而且知道怎样在餐桌上表现得体。“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可以把食物用管子灌进孩子们的嘴里,”美国新泽西Rutgers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福克斯说。他解释说,家庭晚餐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顿饭让孩子接受教育,教他们成为我们文化的一个成员。”

家庭晚餐在大多数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因此当专家们说起家庭晚餐的价值时,他们可能根本不会把反对的意见考虑在内。但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并不意味着他们吃得正确:一家人坐在一起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孩子们可能会互相斗嘴、坐立不安和坐着发呆,父母要为收拾饭后的残局而烦恼。那些最有意义的谈话经常是在其他时间发生的:在汽车里,在傍晚回家的路上,或者其他光线比较暗,而且不用面对面的时候。

尽管如此,家庭晚餐还是能带给一家人一些东西——它不一定是那种丰盛的节日大餐,也并非一年难得几次,而是经常性的那种。这样的家庭晚餐也许很快就能吃完,也许吃饭时的谈话让人丧气,也许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更想去吃饭的地方。可是在这样的晚上,家庭成员都有合适的心情。你会和家人一起讨论一个主意或者观点,在这期间没有人会是愚蠢的、害羞的或者感觉蒙羞。如果一个家庭有这个习惯,你就有可能从中获得一线力量。有社会学家声称,这种家庭成员共同行为的效果好比疫苗,它能保护孩子远离各种危害。

除了给孩子一个更加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结构,家庭晚餐还能够传递家庭内部的观点。在这个时候,一个家庭建立起自己的认同感和文化。家族的故事从一代传给下一代,最终家庭的价值观念也会被用来审视外面的世界。除此之外,年幼的儿童学会父母的词汇,还能知道怎么样进行交谈。他们听到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学习倾听他人的担忧,尊重别人的口味。多尔蒂说:“一顿饭意味着共同分享。有分享就有让步。家庭中的成员不是每个晚上都能得到一份最合自己胃口的菜单。”

当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大了,要么太忙,要么再也不肯像7岁的时候那样和家人一起吃饭时,研究者们找到与此相反的情况,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希望能更经常和家人吃饭,虽然他们每周只有3次或不到3次这样做,反而是父母有时候有点太希望被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和女儿拒绝。美国作家米瑞安·温斯坦说:“我们说服自己,未成年人明显不喜欢他们的父母,他们只和自己的同龄人在一起。但是我们太过极端,好像子女不需要自己的家庭一样。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她责备一些父母,因为他们把家庭晚餐的减少怪罪于未成年孩子,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共谋者。她还说,父母也许贬低了自己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孩子送去参加课外活动要比在餐桌边花一小时和孩子聊天更值。

或许你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家庭晚餐的重要性,但是,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更加重视家庭晚餐。为了你的家人,在晚餐这个时段,放慢脚步,花上一个钟跟家人一起吃个晚餐,聊一下天,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会更加温馨。

让父母快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父母在一天天的老去。既然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长大,当我们长大了之后,我们就应该尽我们的全力去赡养父母,让父母过得开心,有一个快乐的晚年。

那如何才能使父母快乐呢?

1.每天孝顺多一点

中国人的观念中更看重天伦之乐,在多数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中,儿孙绕膝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大家庭逐渐解体,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核心家庭为基础,再加上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得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家庭观念日益淡薄紧张,从而导致子女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于是,老人晚年的理想落空了,一时间,孤独、空虚、落寞、伤感等各种情怀油然而生,因此导致精神委靡,顾影自怜,甚至经常偷偷哭泣,倘若老人又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这种消极感便会进一步加重。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功能会降低,又会因此导致更多的疾病缠身。因此,子女要意识到父母在心理和生理上可能遭到的危机,为父母的身心健康做一些实事。与父母住在同一座城镇的子女,与父母的住处尽量不要太远。而那些与父母异地而居的子女,除了要托人帮忙照顾父母外,还应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平时有事没事多打几个电话问候,尽量在节假日的时候回家探望等。

孝顺要从小事做起,父母并不希望你的年终脑白金大礼,最主要的是你的心里有他们。所谓幸福感,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来自生活点滴的感觉。记得爸妈爱吃的食物,过年过节你下厨做顿孝心大餐;出差在外,记得买当地的特产回家,你心里时时挂着他们,他们就很幸福了。

2.给父母找点儿事儿做

了解父母的想法,要深入到父母的内心世界。父母不说,不等于没有;父母没有做,不等于没有需要。空巢老人不仅孤独寂寞,还会无所寄托。

有一次,因为忘了一份文件,张云从单位返回家中。推开门,看见父亲独自坐在沙发上对着窗外发呆,他走到父亲身边,而父亲却没有察觉,看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后来又有几次类似的情况,每次回到家时都看到父亲呆呆地站在窗前出神。

于是,他开始留意父亲,竟发现他总是一个人发呆很久。看着父亲的背影张云恍然明白,父亲有的是大把的孤独时光:报纸看完了,他不爱看电视,也不爱去邻居家串门,他只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若有所思”,他的生活看似儿女孝顺、风光无限,其实很苦很难熬。

第二天上班后,张云就给父亲打电话:“爸,我今天走得匆忙,碗筷也没收拾,你洗一下吧!盆里还有几件衣服没来得及晾晒……”父亲大声地一一允诺。下班回到家,父亲乐呵呵地对我说:“你交代的‘任务’我都完成了,还把你没来得及拖的地拖了。”

此后,张云总是刻意地留一些杂活给父亲,每每下班回来后,他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家和父亲的笑容。

他这一“懒”,父亲便有了“用武之地”,每天显得忙忙碌碌,精神奕奕,还会时不时乐呵呵地告诉我他的“工作计划”。看着父亲充实的生活和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开出了欣慰的花朵。

其实,孝顺有许多种方式,爱也有许多种方式。当你看到父母丰衣足食背后落寂的眼神时……不妨给他们找点儿事儿做,让他们感觉自己依然宝刀未老,依然老有所用。

3.让老人家做年轻人做的事

老人家和年轻人不太合得来,不仅是因为他们看不惯现在年轻人,而且他们也觉得自己落伍,因此他们不是不想和年轻人在一起,而是怕年轻人不喜欢自己。偶尔参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件很有趣很好玩 的事情。所以,找机会带老人家老泡泡酒吧、看看港台明星的演唱会,感受一个年轻人的气氛,他们的心态也自然会年轻起来。

4.报喜不报忧

老人家一旦退休,最容易产生社会失重心理,所以承受压力的能力很差。对于你无意中流露出的麻烦事,他们第一反应是归咎到自己身上,以至于麻烦不断。虽然父母是最安全的听众,但由于父母的处事方法与你的状况大相径庭,因此纵使他们再着急,也很难为你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反而是让父母担心,所以,报喜不报忧,让父母放心也就是让父母开心。

父母养育我们,付出了全部青春,而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父母过得开心。人生没有后悔药可以买,所以孝顺父母要从当下做起,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就太晚了。

第二十一节 大善人: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乐善好施

从1414到“都发都发”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幸,面对逆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积极的思绪方式,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而有人总是习惯用悲观的眼睛去丈量生活的土地,结果导致美好的事物离自己越来越远。

消极思绪是一种严重心灵疾病,它会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消极的心态会导致的结果将是贫穷、失败、悲观和痛苦。有时候,事情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思绪方式去对待,在消极的人看来倒霉事情,也会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