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71

第71章 拯救伪快乐(10)

白天大脑额叶系统和颞叶系统兴奋,人们处于理性思维活动的巅峰;晚上大脑边缘系统活动加强,额叶系统和颞叶系统活动处于劣势,人们的情绪活动相应加强。因此在晚上人们通常感情非常丰富,容易冲动,也容易被感动。

人在晚上无需扮演太多社会角色,多会进行无意识的思想活动。虽然人的个性品质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人在夜晚感情丰富这一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人的思想活动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逻辑性、功利性、现实性和目的性。而无意识的活动都遵循着“唯乐”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怎么高兴怎么来。在白天,人们要扮演社会角色,进行的思想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而到了夜晚,人们从社会角色转换到个体角色,成为完全从属于家庭的人,能够完全按个人意志来支配自己的活动。

梦是完全无意识的活动,夜晚正是人们思想活动从有意识到完全无意识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人们会变得比白天更加浪漫多情,更容易用感情和善良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处理一些事情。

其实,人本身就有制造快乐的能力。白天,人们在扮演社会角色的同时会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外界,希望外界刺激能带给自己快乐,而不是依靠自身去制造和享受快乐。晚上,人们回归家庭,不需要承担来自外界的压力,也不需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界环境当中,人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想自己喜怒哀乐的事情。

人在晚上感情丰富,与感觉系统活动规律有关。白天,人的感觉器官、视听系统被高度利用,忙于接收外界信息,处于相对疲惫的状态。晚上,外界环境变化,光线变暗,噪音降低,人们接受的视听刺激变小,注意力集中,有精力考虑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问题,也有时间在自己的思维中加入更多的感情因素。

感情丰富的人一般都很善良,更喜欢用自己的感情和良好的出发点去衡量事情,做出决定。但感情过于丰富则未必是件好事,犯罪活动多发生在晚上,就是因为人们此时不喜欢用各种条条框框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凭感觉和冲动来行事。这样,就容易控制不好自己的感情,做出过激行为,产生犯罪。

因此,利用晚上感情丰富这一点可以进行一些需要情感渲染的活动。通常来说,利用晚上来搞文艺创作,或者举行温馨的家庭聚会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在晚上从事刺激性强的活动,比如参加过于喧嚣的活动、酗酒等。这样的谨慎能够避免不愉快甚至是悲剧的产生。

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插话

中国有句古话说,“言多必失。”还有一句古话说,“沉默是金。”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不提倡多话的。可是呢,现实中往往有人话特别多,喜欢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插上几句。在朋友聚会、公众场所,乃至在单独的闲聊中,你可能都遇过一些喜欢打断别人谈话的人,未等你把话题说完,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横上一杠。

一句原本精彩的话,如果被人打断后再接着说,就如咬了一口热包子去做别的事,完后再回来吃,香味自然大减。有位新西兰老师问她的一位学生:“为什么人要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因为上帝让我们多听少说,但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插话?是怕别人说多了,自己被人忽略;还是如本文要说的一种心理焦虑的表现?

每当大人讲话时,孩子总是爱插话,要你听她讲事,这是为什么?要不就是在大人讲话制造噪音,也不是特别严重。但感觉她是故意在烦人。这是什么原因,大人应该怎么引导呢?

这是孩子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同时也是以此获得大人关注的方法。通常这些孩子都比较自我,希望得到社会(大人世界)的认同,并且有着被关爱和关注的强烈需求。如果他们这种渴望得到认同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常常以插话来获得。面对这样的孩子,大人可以给其自我表达的机会,在他畅所欲言后,再提醒他应该给他人说话的机会。这样做,其实是先认同孩子的想法观点,让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我们从小就知道,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打断,是非常无礼的表现。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还是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很热衷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观点时,他们喜欢打断别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往往会遭人厌烦,别人不愿与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们说,他们得不到周围的认同,他们越喜欢加入到你们的谈话中来,越爱插上几句。那么像这种行为,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阶段,即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过渡到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青少年自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值得关注。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并且他们往往会曲解别人,以为大家都在对自己品头论足、指手画脚,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成了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机制。

那些爱打断他人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在发展中受挫,所谓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就是: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他们并不是真的恶意打断别人的说话,他们只是通过插话来获得别人的认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断地调整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机制,达到一种良性的认同;同时,当要打断别人时,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机会,并从中找到自我发展的资源,获得人际双赢”。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你可以起初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谈具体。然后用语言暗示他:“现在我可以说了吗?”你也可以善意提醒他:“希望我说的时候,你先不要插话,好吗?”这种方式会提醒他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达到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

所以,碰到爱插话的人,不要讨厌他们,也不要对他们翻白眼,只要给他们机会表达自己,认同他们的观点,他们就能慢慢改变打断别人说话的毛病。

为什么说宣泄愤怒的孩子更健康

生活中,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人的心理通常会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生活中,有人认为可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沮丧感如果蓄而不发,可导致不公正的报复行为。也有人说释放愤怒会产生攻击行为,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应该淡定。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也只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发泄”这个词,认为“发泄”一定要是爆发、指向他人、具有破坏性的。但事实是发泄也可以不那么急风骤雨,它甚至可以是平静的,发泄的方式有很多,如哭泣、倾诉、唱歌、垂钓等等。那么愤怒应不应该发泄呢?

加州心理学家和婚姻咨询师乔治·巴哈博士,曾接待过几对以消极方式表达愤怒的夫妇,他们采用非身体性攻击手段发泄愤怒。巴哈博士得出结论,不会正确表达愤怒并因此不公正地还击的夫妇,通常关系很坏。

巴哈及其他专家认为,愤怒一类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正确渠道排泄出去。他们呼吁人们学习“创造性争吵”,表达愤怒但不贬损对方或伤害对方的自尊。这个方法要求双方在不损害双方关系的基础上,坦诚表达各自的情绪。如果“创造性争吵”不合自己的口味,我们采用其他方法,一定要确保对方明白你的用意。

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以来,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心理疾病往往是由于压抑引起咨询师通常让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先尽量发泄他们的情绪。比如鼓励他们嚎叫、撕咬、捶胸顿足、拳打脚踢、直至愤怒被完全发泄完为止。

基于这个原因,一些公司设立了“发泄屋”,屋里陈列假人若干,假人们身背公司各高管名,,那些在工作中受了委屈而又不能和高管争吵的员工就可到此发泄愤怒的怨气。来时每个人都老脸通红,去时大家又心情舒畅。应该说,发泄屋能够避免下属和上级之间的直接冲突,作用明显。

在另一个实验里,心理学家艾贝森对美国一家因生意合同被取消而突然解聘200名新进员工的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在“离职面谈会”上被鼓励尽量发泄他们不满的员工说出对公司和领导、同事的不满,甚至包括很多气话、粗话及脏话。

在后来的问卷里,对公司及部门主管都有比其他员工更多的不满与敌意。这个实验也显示,采用具有攻击性的发泄方式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情更加糟糕。但这个实验同样存在问题。被辞退的员工心里未必都有怨气,鼓励他们发泄不满实际上是给予他们“公司很糟糕”的心理暗示,他们的怨气很可能是被诱导出来的而非一开始就有,而在生活中那些需要发泄的人们心中已经很愤怒了。

任何事情都可能导致人们产生愤怒的情绪。卡罗尔·塔佛瑞斯指出,说出愤怒对双方来说都可以是一种正性体验,但要选择成熟的表达方式——愤怒的表达不是为了让某一方狼狈不堪。愤怒可以转变为口头表达烦恼、不快或委屈。谈论某次错误行为,其首要目的是消除任何受伤情绪,并确保下不为例。如果未能谈论自己的愤怒,就不会修正过错方行为,那么我们讨厌的行为或言语还会重演。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对愤怒采取什么态度呢?

1.极端的愤怒者

某些容易爆发愤怒的人可能患有某种人格障碍。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人很容易就胃疼,而另一些人则从来没有疼过,肠胃有某种缺陷的人特别容易诱发肠胃疾病。同样的道理,神经系统存在某种问题的人也容易被激怒,而这种愤怒并不是当事人愿意的,就好像处于生理周期的女性,她们会被内分泌变化控制情绪。对这些愤怒者,普通的发泄和心理咨询都是无效的,他们需要接受治疗,很多时候必须是药物治疗。

2.习惯性愤怒者

有人在生活中错误地养成了不正确的习惯和态度。那些年少时经历过家庭暴力或者身体虐待的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他们倾向于认为别人与他们为敌,认为愤怒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愤怒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当发生分歧时,如果某人采用发怒的方式,这时周围人退让妥协了。以后发怒者就更加可能采取发怒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两种愤怒者的发泄也是无效的。因为他们往往会对发泄上瘾,发泄的情绪越多,需要发泄的情绪也就越多”。因此,习惯性愤怒者要尽可能压抑怒气,或者通过深呼吸、自我暗示等方式自我控制。

3.普通愤怒者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普通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内向性格,一类是性格开朗型。对于比较“闷”内向性格的人,最好采取恰当的发泄方式转移他们心中的愤怒。比如让他们痛哭、倾诉等方式。而对于开朗的人,则可以鼓励他们采用更积极更淡定的方式发泄。

研究表明,恰当宣泄愤怒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出现情绪和社会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发怒可以在短期内调动人的大量体能,它可以点燃我们的野心。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恰当地、富有成效地宣泄,愤怒不一定是毁灭性的。

另类偷窃,只为了寻找快感

健康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德智体美劳面面俱到,这样才能培养真正能够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新世纪人才。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却常常出现“偏科”,智力的培育抓得非常到位,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却常常出现缺失,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各种畸形的心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给成长的过程蒙上了阴影。

2002年10月,某大学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盗窃案。仅两个月时间,一新生女寝室频繁被盗,被盗次数达20余次之多。奇怪的是,被盗钱物每次价值均在百元以下,被盗物品仅仅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牛奶、水果、内衣内裤、零钱等,而放在寝室的大额现金及银行卡、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却没有过被盗现象。

经过一番调查,疑点开始集中到一名叫芸的女生身上。名单报上去,学校却惊呆了:芸在学校里各科成绩都非常好、学习也特别刻苦,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尖子生走上这条路呢?是贫穷、还是其他?

起初,芸咬破手指写血书,赌咒发誓不承认其所为。经过反复的思想工作,她才开始认错,但问到偷盗的目的,她的回答令在场的每一个人吃惊。她说,她从不缺吃少穿,她不需要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花销。她偷东西,仅仅是为了报复周围的人,从中找到快感。

为什么学习上一向表现优秀的芸会做出这种大家所不齿的行为呢?很大原因是因为芸总是对身边的人无法产生信任感,甚至充满敌意。在偷窃中她觉得自己实现了对他人的报复,于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芸形成这种孤僻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对人充满敌意呢?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芸这种对他人的敌意,是从小时候耳闻目睹了别人对母亲的不公后开始。

芸的母亲能干善良,对邻居特别友善。但是她却一直生活在别人对母亲的嘲笑与轻视里。大一点才知道,别人看不起母亲,仅仅是因为母亲生得特别矮小,五官看上去有一些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