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96

第96章 外在的非理性也是可以预测的(7)

人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当我们到了一个新环境中时,由于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我们会远离那些可能阻碍自己发展、影响自己快乐的因素,主动靠拢新的、适合自己的群体。现在的年轻人多是家中的独子,遇上一点困难就会产生挫败感,觉得委屈,甚至对一些看不惯的事情感到很愤怒。每个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做的选择就是趋避式选择。必须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然不论选择了哪份工作,都会有所遗憾。适度放弃,才是跳槽时的明智之举。

跳槽有很多学问和技巧,你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了跳槽而跳槽,更不要为了赌气或者逃避而跳槽。跳,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如果这个不是你跳槽的主要原因,只能证明你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考虑。

跳槽大忌:不管为什么跳槽,也不管跳到哪个槽,千万不要说自己老东家的任何坏话。且不说风水轮流转,不知哪块云彩有雨,单从人的基本品格来说,人就应该有情有义。对于转脸就说前任坏话的人,你能够信任他吗?

什么在威胁我们的信心

一般来说,一个人信心不足时,是体内两部分在相互斗争中,内在的批评者会在特定的场合使一个人表现失常;而信心陷阱会不停地消耗着一个人的自我信念和乐观精神。

你的头脑时时刻刻都在评价你的表现,或是给你提建议,或是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交谈”。理想的情况下,这种自我交谈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事物,振奋精神,并且在不熟悉的环境里给我们安慰,当感觉受到威胁、遭遇危险时候,这种自我交谈就会变得丑陋。于是,批评取代了建议,乐观变成了悲观。这时的自我交谈就成了一个批评者,用同一个理想的形象对比。

尼古拉斯是在其上司的要求下找我进行咨询的。我曾对他的上司进行过辅导,所以他的上司觉得我也可以帮助尼古拉斯更有效地领导他的团队。见到尼古拉斯之前,他的上司告诉我,尼古拉斯正在变成那类最糟糕的微软管理者。在对其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他进行了一个全方位测评。测评的结果显示尼古拉斯垄断信息,很少让他的团队参与决策。他不愿分派责任和权力,总是亲自承担最重要的任务。这让他的下属们感觉他总是将他们拒之门外,并觉得尼古拉斯对他们没有信心。他们抱怨说他们被剥夺了权力,而且和他们的老板之间没有任何积极的联系。当我和他探讨这种测评结果时,他说自己其实很信任他的团队,但是涉及一些重大项目的时候,放弃控制权会让他感到焦虑。根据我和他的交谈以及全方位测评的结果,我初步判断他的问题根源在于缺乏自信。为了验证这种判断,我让他在其后的几天内每天都写一篇日记,记下那些让他感觉自信受到威胁的情况,以及他在这些情况中的感受。

一个星期后,确认让他内心的批评者出现的先发情况是一些让他感觉失去控制权的局面。比如他在日记中写到,有一次,他等着两个下属就他们正在编写的一份报告向他汇报情况,而他只能等着他们主动和他联系,这使他的工作停顿下来,并使他很难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手头的任务。他的自我交谈揭示出他倾向于把由于失去控制权而引发的问题放大化,同时把他应对问题的能力缩小化,而且他还爱进行情绪化思考,并认为自己的消极想法是对事情真实状况的反映。

确定“内心批评者”的来源并不总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做到这一点。这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A、B和C。A表示先发情况,即导致这个批评者出现的那些事件和情况;B表示影响我们思考和感受的行为;C代表产生的行动或后果。上面的尼古拉斯的咨询者的辅导过程,对该咨询者的辅导可以“挖出”内心的批评者,工作更有效力。

尼古拉斯管理的营销部分负责微软在欧洲地区的一些重要的营销工作,团队成员分布在欧洲一些大城市。都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在最少的监管下进行工作,而这也正是微软聘用他们的原因。形成了一个有益的内心图像,当他感到自己内心的批评者又开始蠢蠢欲动时,这个图像可以对他有所帮助。看着自己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的行为和想法,尼古拉斯不得不承认他对自己和他人缺乏信心,并认识到这是导致他总担心失去控制权的原因。用一个“内心的指导者”帮助他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进行重新思考,让他在失去控制感的情况下不再作出情绪化的反应。尼古拉斯曾说每当他看到家里的一幅画时总是有所感动,画里有一座建造在岩石上的教堂,而四周则是汹涌的海浪,并通过一些词语语使自己能联想起画中的教堂,同时又能描述出他所希望的自己在工作中的形象。他说这座教堂“很真实,很稳固,而且能发出自己的光辉”。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让自己觉得就像教堂一样,真实、稳固等,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身上。

通常情况下,自我否定是暂时的,但对那些本来就容易悲观的人来说,这些负面的想法往往会演变成一种对生活的自动反应,成为一种常态。这时,每件事情都被看成是一种威胁,首先学会自我调节,减少对自身价值侵蚀。

为何一退休就频频发病

为什么不少人退休前身体状况较好,一退休后很快重病缠身,甚至短期内死于癌症或心脑疾病?为什么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豪杰,赋闲在家之后,身体偶有不适,便疑心自己患了什么可怕的疾病,甚至不信医生的诊断,整天无病呻吟,惶惶不可终日起来?为什么一向不计名利、不计得失,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旦离退休在家,就变得牢骚满腹、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这些现象其实都是老年人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引起的“退休综合症”。“退休综合症”是指一种老年期典型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具体来说,就是指退休者告别工作岗位退回到家庭这样一个小环境后的一段时间了,因工作习惯、生活规律、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工资福利、权力范围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的较为强烈的不适之感而出现的身心症状。

这种身心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忧郁,焦虑紧张,心神不定,喜怒多变,情绪不稳,难以自制自控。有的人愁眉苦脸,整天怨天尤人,悲观厌世,以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更有甚者,惶惶然坐立不安,恍惚失态。对事物毫无情趣和活力,懒散乏力,反应慢,严重时到麻木迟钝状态。看到亲朋好友或病或死,相继离去,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心理上老化现象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促发多种身心疾病。

刘老个头不高,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领导着一个近千人的大厂子,一点也不比战场上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不服他,不敬他。一年前,刘老退休了。就这么一年多的光景,就完全变了个人,变得连他老伴都有点 不可思议--目光呆滞,脸色灰暗,腰也不直了,背也驼了,过去的精神透视一点也没有了,天天呆在家里是足不出户,特别是最近,刘老的举止越来越奇怪,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后来干脆一个人跑到阁楼上住了。一天夜里,老伴半夜醒来发现阁楼上的灯还亮着,好像还听见老头子在和谁说话,老伴觉得很奇怪,半夜三更的谁会跑到阁楼上与他说话?于是上去一看,发现老头子把孙女的几个布娃娃一会摆弄正这样,一会又摆弄成那样,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好像在指挥工人们生产一样。就这样闹了大半夜,白天就萎靡不振了。

其实刘老身上的这种奇怪现象,正是退休综合症的一种表现。从心理学上分析,刘老是事业上的强者,同时缺乏退休的心理准备,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没有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已经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热衷的事业,精神上就会失去寄托,从而不可避免的生出许多的烦恼和不适。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症状,心理专家为老年朋友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孤独感。工作退下来了,社会的角色转变了,各种社会活动减少了,若再加上身体衰弱多病,行动多有不便,更少参加社会交流。遇上同年龄的至亲好友陆续去世,特别是丧偶的老人,活动范围变得狭窄起来,生活的天地在缩小,再加上老来少朋寡友、孑然一身,更是凄凉至极。

2、空虚感。老年人离退休以后,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多了,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来充实,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感到百无聊赖,时辰难熬。空虚感是一种消极情绪,它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感,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

3、怀旧感。有些老人将其作为同衰老抗衡的心理自慰方法,回忆一些过去美好时光,在头脑中情景再现,并使自己再次置身其中;有些老人喜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就不容易从现实困惑中解脱出来;还有些老人过分怀旧,尤其是个别丧偶老人,沉浸在对已故亲人的极度思念之中,难免心绪忧伤。这种怀旧心理无疑会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4、失落感。老年期亦被老年人称作丧失期,老年人认为自己在退休后,丧失了权力和地位,丧失了金钱,丧失了人际关系,丧失了健康的身体等等。无奈地发出老而无用的感慨,有些老年人甚至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5、焦虑感。有些老年人或因退休后收入减少,经济窘迫或因担心自尊心受到损害而产生焦虑感;有些老年人或因不适应新角色或因没有及时退出旧角色而引起角色冲突,手足无措,产生焦虑感。

当然,并不是每个老人在退休后都会患退休综合症,只要合理科学的安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到老有所归、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乐,坦然面对生命发展的历程,退休综合症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而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儿孙也要多了解老年阶段的这些心理,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怀,多方面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让老年人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

自大的人也会自卑吗

自大者往往目中无人、骄傲自满、明明没什么实力还拽得要命,其实他们也常常会怀疑自己。有时候得意、狂妄、不可一世,自大狂的这些过度表现其实都是在弥补内心的自卑,想用这样的表现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势一点。

自我膨胀其实是对自卑的一种不成熟的心理补偿,这样的人其实也很辛苦,他们卖力地出演着一个“自信的自己”,甚至不惜编造假象欺瞒他人,他们表面上很有信心,内心却相当动荡,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用自大来遮掩自己缺点的人其实是相当孩子气的,他们为了维护自己高大的形象,面对他人的批评与指责会采取不屑、厌恶的态度,甚至不惜辱骂、贬低他人,以自我膨胀去掩盖自卑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还会让自卑的程度更甚。

自大狂们往往无视所有人对他们的负面评价,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总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一味沉浸在以前或当下的辉煌中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无能,甚至不惜和周围的人发生争执。

精神上的自虐比身体上的自虐更为常见,但却更不容易被察觉,长期的自我性精神伤害不仅会导致精神受损,甚至也和身体伤害一样会导致丧生的严重后果。自卑的人总是会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不好”……这些其实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它们经过多次的重复就会自动进入潜意识,导致个体在无意中做出相应的反应,即自己将自己推向了失败。

不要一直将焦点放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尝试在自己感兴趣或是能突显自己价值的领域里活跃起来,开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很多负面的情绪都是从盲目的攀比中产生的,不恰当的比较往往就是自卑出现的最佳契机。因此,最好的比较方法就是和自己比,也许你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努力最后还是未能在竞争中胜出,但你也不需要因此看轻自己。

其实,自卑心理人人都有,只不过程度不一样,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些人虽然自卑,但以此促使他们追求卓越,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可见,自卑心理并不可怕,它甚至还能成为我们追求成功的资本,所以,一定不要被自卑吓倒,要勇敢地向它挑战,并最终把它踩在脚下!

“伤不起”还是“伤得起”

我们屡屡受伤,伤痕累累,已经经不起折腾,经不起伤害,而在这个时侯,网络上一个新词应运而生了——“伤不起”。“伤不起”一夜之间在咆哮一族中红遍大江南北。继而,各种版本的《伤不起》歌曲营运而生,到底什么“伤不起”?还是说这只是咆哮一族有目的的“伤的起”?

心理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曾召集一些之前互不相识的小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组织夏令营。活动地点都位于罗伯斯山洞附近,但孩子们彼此并不知道有另一群人的存在。在大家给自己的队伍选好领袖起好队名甚至还设计了一个队徽之后,“邪恶”的研究者让这些小学生在执行相同任务的过程中相遇了……

几乎是自发的,两队人马从一见面便开始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随后这种敌对情绪愈演愈烈,险些大打出手。于是,研究者立即终止了实验,并组织两队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才化解了这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