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5283700000021

第21章 靠亲人(5)

田稷听了母亲的一番话,十分惭愧,将金子全部退还给下属,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宣王听了事情经过,对田母十分赞赏。他赦免了田稷,仍然让他为相,而用朝廷的金子赏赐给田母。

汉昭帝时,隽不疑任京兆尹,很有威信,京城中的士子百姓都敬服他。每天他办完公事后回家,他的母亲总是要问他:“有没有平反一些案件,使多少人免于冤枉而死?”如果听到隽不疑说有所平反,隽母就十分高兴,笑逐颜开,吃饭、说话都不同于往常;如果听到儿子说没有平反什么案件、为一些人洗清罪名,隽母就很不高兴,甚至连饭都不肯吃。正因隽母如此严加督促,所以隽不疑在任京兆尹时虽然法令森严,却从不滥用刑罚,使无辜者受屈。

清时名宦尹会一的成长,始终得到母亲李氏的教诲。

李氏早年丧夫,守寡培育会一,她教子有法度,会一勤奋好学,雍正二年中进士。会一当官后,母亲经常勉励会一为民做好事,并从旁协助。会一任襄阳知府,凡遇旱、疫、蝗等灾害,母亲都亲自督促救济;冬天严寒,劝子对六十以上老人发放布帛,襄阳人民感其德,为她建贤母堂。李氏赋诗谦辞,不能止。会一调任扬州知府,扬州民欲铺张浪费,李氏作《女训》十二章,教之节俭。

在母亲教诲下,会一关心百姓。任河南巡抚时,黄河为患,极力救济,无粮给粮,无居为之安置,并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以渡饥荒。会一为人节俭,所得俸禄,力加节约,用以救济贫民,还在家乡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乾隆帝知其母贤,特赐诗褒扬。会一病逝,朝廷批准入名宦祠。

大量历史事实说明,亲人的教诲是你受益一生的财富,它能够帮助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你立身明理,从而在事业上大有作为。

亲人是你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和物质后盾

在人生的道路上,亲人不但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支持。还能为你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在亲人的期待与鼓舞下,你会树立更加高远的志向,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人生的道路上,亲人可以为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支持,是你成功路上的坚实后盾。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父母对他的支持与教诲。在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染下,吴晗日积月累,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一代作家。

1909年,吴晗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县吴店苦竹塘,他的世祖都是贫苦的农民。他的父亲吴宾珏出生后,家境才渐渐好起来,才得以到蒙童馆读书,再经过个人的刻苦攻读,终于考中了秀才,做了蒙童馆的教学。吴宾珏在当地称得上是有学问的人,他写得一手好字,常为乡亲们写春联或题字。他的历史知识丰富,诗词作得也好,常与当地文人饮酒赋诗。吴晗大一些的时候,他也与吴晗核对诗词,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他有个书斋,取名叫“梧轩”,占了三间房子,房里周围摆满了高到天花板的书架,多是线装书,内容主要是文史方面的。吴晗在童年时代读了许多文史书籍,大多是在梧轩书斋读到的,这对他后来成为史学家影响很大。所以,他在进入清华大学后,还经常用“梧轩”为笔名发表文章。

童年时代的吴晗,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束。七岁时,他开始在乡村的学堂读书,吴晗学习很勤奋,无论严冬酷暑,从不迟到或缺课。这与父亲的教子严厉是分不开的。由于吴晗是长子,吴宾珏对他要求特别严格,十一岁时就让他读《御批通监》,有不少段落还指定他背诵。如果父亲看到他贪玩不读书,就用鸡毛掸子打他。小时候的吴晗经常被罚跪在石板地上摇头晃脑地背书,一直背到父亲满意为止。《御批通监》就成为吴晗后来学习历史的启蒙教材。

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晗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尤其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到处去借书。有时为借一本书,他能跑十里地。中学期间,吴晗靠妹妹的帮助和自己的节约,买了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这些历史书,在童年时代的吴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吴晗12岁在金华上中学。这所中学离他家很远,来回160里地,他只好住校。当时一家已有6口人,经济情况一天不如一天。而中学的学费很高,一学期要交28个银元,合1400斤稻谷。吴晗一年的学费,占去全家收入的四分之一,每次上学都是赶着卖稻谷。尽管如此,为了让长子顶起家业,吴宾珏还是咬着牙让他的儿子继续上学。也正是因为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吴晗在金华中学时,仍能保持爱读书的习惯,国文、历史的成绩特别好。吴晗中学毕业后,从金华来到杭州,考入了六和塔旁边的私立之江大学预科。家里人知道后,他的母亲立即变卖了结婚时陪嫁的珠宝,加上宗祠的补助,一并寄给吴晗。就这样,吴晗上了之江大学。一年之后,之江大学停办,吴晗离开杭州到上海,考入了在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踏上了一生中的一个新的、广阔的道路。在吴晗成长以及求学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给予他莫大的支持和鼓舞;也正是依靠着亲人的力量,他才能有所作为,并为我国的史学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亲人不但能够为自己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更能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在亲人的期待与鼓舞下,自己要树立更加高远的志向,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少年时的亚里士多德在母亲和监护人的宠爱下,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的学习完全是出于兴趣。学习之余他经常出入于王宫贵族们的府第。对于王宫贵族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少年亚里士多德最初还有些羡慕。尤其是他们讲究的穿戴和高雅做作的举止,使亚里士多德觉得值得学习。在一段时间里,少年亚里士多德甚至放松了他一度非常喜欢的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母亲及时发现了儿子的变化,她找来族人普罗克西诺商量。这个贵族对此也没什么办法。

亚里士多德的母亲在郁闷中病倒了,她在生命垂危之时,下决心把她的想法告诉儿子。她说:“做人无论如何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贵族,不要把自己装扮成贵族,那样会害了自己。”她已经很虚弱了,停了一会儿,攒足了力气,接着又说:“你父亲留下了一些遗产,但这些不能持久。你应该学会做点什么事情,要能够养活自己。要像你的父亲那样,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母亲的死使少年亚里士多德很伤心,母亲临死前的话更深深地触动了他。在安葬母亲的日子里,他时时都在考虑着母亲的嘱咐。亚里士多德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对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他决心重新回到对学问和知识的追求中来。

迷途知返的亚里士多德,在重新恢复学习兴趣后,带着更强烈的求知欲和逐渐成熟起来的思维回到了学习之中。

他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刻苦精神,追求着哲学知识,钻研着他在读书中遇到的深奥问题。亚里士多德成功地走过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走向了成功之路。

亲人就是这样,他会关心你的生活,影响你的思想,促进你的事业。有了亲人的教导,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完整,你的能力和个性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走出平庸,创造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