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5283700000022

第22章 靠亲人(6)

依靠亲人走向成功

亲人是你一生最坚实的依靠,在成就事业的道路上,亲人会给你无私的帮助,助你走向成功。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是梁启超的长子,他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诸方面都有很多超前的新观点,是我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够走出父亲的荫庇,成就自己的事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父亲对他的鼓舞和教导。

梁启超十分注重引导梁思成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的个性和意愿,仔细地考虑并安排他的前途,同时又注意他的想法。

父亲对他说过,做学问不但要专精,还要广博。梁思成在国外求学时,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说:“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人文科学中之某部分,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得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又说:“凡做学问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去用。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炖的功夫,不独于你身子有益,即为你的学业计,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务要听爹爹苦口良言。”

父亲还指导他战胜学业上的困难,重视培养他的实践能力,具体指导他加强外围知识。信中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躬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当梁思成在美国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父亲又在1927年12月18日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美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容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天。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能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父亲对他的事业发展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并常常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验和总结传授给他,帮他分析前进的道路,指明发展的方向。

另外,父亲对梁思成的生活也是关怀备至。在给他的信中说:“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使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趣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的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了不少。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职有成者也在于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当学成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旭于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同时,梁思成还受到了父亲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他在海外求学的时候,虽然已经成了本行业的专家,完全可以在国外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他还是带着满腔的热忱将自己的才学报效给了祖国。

亲人,是我们心灵的支点和成功的助推器,在亲人的帮助下,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在人生的道路上,尤其是在自己个人能力有限、社会关系尚未成熟时,借用父母的社会关系发展自己,也不失为一种助己成功的良策。

在近代中国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曾纪鸿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

曾纪鸿(1848~1881年),字栗讠咸,湖南湘乡荷塘(今属双峰县)人,是曾国藩的次子。他聪明过人,悟性特好,本来可以朝着科举考试这条道路拼搏下去,但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曾国藩在给诸弟的信中嘱咐说:“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

1858年9月,也就是曾纪鸿满10岁的时候,曾国藩又告诫曾纪泽必须注意科学技术方面的学问,希望他们兄弟俩能够洗雪他感到遗憾的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自此之后,曾纪鸿在攻读举业的同时,致力于算数的研究。

由于曾国藩在倡导洋务运动期间汇集了全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如华蘅芳、李善兰、徐寿、徐建寅等人在自己的周围,并聘请外国专家傅兰雅、伟烈亚力、玛高温、金楷理、林乐知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物体遇热改易说》、《汽车发轫》、《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决疑数学》等书,所以曾纪鸿是靠父亲的关系才有机会结识到这些科学家,以及他们介绍西文科技的有关著作,从而使曾纪鸿近代科技的兴趣日益浓厚,并且进步很快。

据曾昭棉所撰《曾栗讠咸公年谱》记载:“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曾纪泽20岁时,居住于两江总督署,曾国藩在督促他们兄弟读中国书籍的同时,又要他们兄弟写《律吕表》,命公代算。”自1858年起,曾纪鸿“即喜习算学不辍,此时已能应用矣”。

1872年下半年,曾纪鸿居住于长沙,与父亲的好友、算学爱好者丁取忠等人相互切磋算数的学问,同时还与外地数学爱好者书信往来,互相交换学术心得。从此时起,曾纪鸿就着手写作有关数学方面的著作。他的好友曾有意问他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力气来专攻数学的问题,他回答说:“此夙志也。”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研究,曾纪鸿写出了一部学术专著《对数详解》,共计5卷。在书中,曾纪鸿对对数的源流、对数的原理以及实用价值等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这本书由丁取忠负责刊刻印行,后来收入《白芙堂算学丛书》。

曾纪鸿不仅学问渊博,而且人品极好。由于他在写作《对数详解》的过程中曾受到同行的启发和支持,所以他在该书每卷卷首都把丁取忠的名字署在前面,同时又将同行的名字署于每卷之后。

1874年,曾纪鸿又写作了《圆率考真图解》一书。当时国际上都以推算圆周率位数标志其数学水平,但只能算到40位就无法深入下去了。曾纪鸿吸取古今中外学术成果,悉心构思,创造新法,反复推算之后达到一百多位,在当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等书中充分肯定了曾纪鸿在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曾纪鸿与邹特夫等合著了《粟布演草》2卷,后来也刊入《白芙堂算学丛书》。

在1877至1881年这5年时间里,曾纪鸿除在兵部学习行走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上,并著有《炮攻要术》6册、《电学举隅》1册等,成果十分突出。

从曾纪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曾纪鸿在自身勤奋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父亲在社会关系方面为其提供的条件,从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最终使自己取得较高的成就。

由此可见,亲人在你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亲人的帮助,你就会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