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5283700000031

第31章 靠老乡(3)

于是刘鸿生就去拜访了朱葆三,在略叙了乡情并寒暄了一番后,刘鸿生就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造访的来意。

朱葆三不动声色地问道:“小老乡要办水泥厂,这个念头是怎么想出来的?”

刘鸿生回答道:“这是形势所需。据晚辈近期考察市场行情,我国建筑方式逐日西方化,而水泥则是西式建筑的主要材料,不但道路、桥梁、堤坝等建筑,就是日后的民宅、公馆也需要大量的水泥。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定会日益增加,前景十分看好。”接着,刘鸿生向朱葆三汇报了当年中国的水泥厂家、产量、需求量和发展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国所使用的水泥均为洋货,一半是来自西欧等国,一半是来自欧美附属国以及设在我国境内的几个厂家。直至欧洲战场战争发生,国外的水泥供应锐减,国内始得自产。

刘鸿生还说:“据晚辈考察调查,目前国内自产水泥的仅5个厂家,其中2个还是日资的。就年产量而言,华资三厂为100万袋,日资两厂约30万袋,合计也只有130万袋左右,而目前国内年用量已经超过230万袋,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晚辈与诸君好友萌发办水泥厂的念头,实为市场所需。”

这时,朱葆三不动声色地问道:“如今欧洲战场战争结束已两年有余。若国外水泥再次大量卷土重来,不知小老弟将如何应对?”

其实,刘鸿生对此也早有准备。他从容不迫地说:“洋商的水泥均在万里之外,且多凭水运。一是路途遥远,费用甚高,即使成本再低,运到了中国也加高数倍。二是水泥笨重,又忌潮湿,重洋远渡,难免受潮降质。而国内自产,得地利之便,成本低质量优,即使与洋商抗争,亦能稳操胜券。为此,晚辈以为国外水泥即使大量卷土重来,也不可怕。”

朱葆三听后不觉点头道:“所言极是。水泥新业,潜力巨大,上海更无厂家,实乃一大缺口。只是……”老谋深算的朱葆三又提出新的问题:“只是中国人通此技术者为数寥寥。若无技术保证,质量就有问题。若是质量上不去,怎能与洋商抗争?”

刘鸿生深知朱葆三的厉害。幸好他早有所备,这才不慌不忙地道出一个水泥专家来。这个专家名叫马礼泰,德国人,现在时任湘北华记水泥厂工程师,与刘鸿生交情甚厚。只要刘氏一办厂,他即应聘前来,并可帮助刘氏企业派人去德国考察见习,并为其购买设备和培训人才。与此同时,资金方面经过几年筹集,刘氏已征得80万元以上,不过还有20~40万元缺口,问题不大。朱老能出多少算多少,不作强求。

最后,刘鸿生说:“现今已经万事俱备了,只要凭朱老一言定乾坤了,这水泥厂您说是办还是不办?”

朱葆三捻须笑道:“既然你筹谋的那么有方,胜券在握,我答应出面就是了。”

刘鸿生这次与朱葆三会面是很重要的。由于有朱葆三的出面主持,兴办水泥厂的一切手续,包括登记、注册,等等,都办得十分顺利。同时,由朱葆三出面让清末状元、南通大实业家张骞入股,补足了预备资金的不足。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刘鸿生兴办水泥厂的消息,震动了英商设在上海的怡和洋行。因该洋行近年来一直在上海几乎是独家销售设在香港水泥厂的“青州”牌水泥,获利甚厚。而现在刘鸿生也要办厂了,这必然会涉及对方的利益。怡和洋行对刘鸿生的水泥厂进行软硬兼施,但是都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最后看在朱葆三这块金字招牌的分上,英商也只好就此了事了。

该厂于1923年正式投产,生产“象”牌水泥,与当时的天津启新洋灰厂生产的“马”牌水泥、日本小野田厂生产的“龙”牌水泥三足鼎立。当时上海的“亚洲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和外滩的中国银行大厦等建筑都采用了“象”牌水泥,使“象”牌声名大振,产品遍销上海和江南地区。“五·卅”惨案后,国内抵制日货,“龙”牌退出市场,使上海水泥厂得到空前发展。以后,江苏龙潭创立中国水泥公司,生产“泰山”牌水泥,加入竞争。为加强同业合作,经多方联系,上海水泥厂、启新洋灰厂、中国水泥厂实行联营,联营后产量约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85%,其中“象”牌水泥始终独占鳌头。

水泥厂的创建和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刘鸿生振兴实业的宏大抱负,他相继创办了码头、仓储、毛纺织、搪瓷、煤矿以及银行、保险、房地产等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后又捐资创办定海公学(即今舟山中学)和女子中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乡会帮你拓展人脉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关系网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当然是“老乡会”。在老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那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志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志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哪怕在这里能碰上几个老乡也好,思乡之情可见一斑。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

志成一接到邀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老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为“家”中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老乡会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规模,志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1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志成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

正是因为志成充分认识到了同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关系网,这于己、于他人又何止是简单的一些方便呢?

所以,结交好老乡关系,对于帮助我们办事成功,作用不可低估。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老乡,那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曾国藩用兵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正是同乡之间互为犄角,互为支援,才成就了晋商和徽商历史上的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几乎所有商业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气派的建筑不是徽商会馆,就是晋商会馆。会馆者,老乡交游约会之馆也。如今,一个人要外出创业,比如一个湖南人要到深圳创业,或者一个福建人要到纽约创业,老乡众多仍然是最有利条件之一。这是近年来各地老乡会风起云涌的原因。

何兴参加过一次很有意思的聚会,这是一次文化界的在京一个省的老乡的聚会。参加聚会的人可以分为文化界艺术家、政府官员、军界官员和企业家及大学教授。

聚会安排在一个老乡的艺术工作室里。作为艺术家的老乡本来从老家请来了老乡厨师做饭,春节老乡厨师也回老家过年去了,艺术家的夫人和几个年轻老乡赶来帮厨。饭菜一定是家乡风味的,不但如此,还有许多带辣味的特色菜。

来参加聚会的老乡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或酒水,以及其他小吃类的东西,为饭桌上增添一些花色品种。带来的尽是家乡的土烟土酒,这些来自家乡的“土特产”,上了饭桌让老乡们很开胃。

为此次聚会做东的艺术家是专攻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话题自然就会集中在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方面。结合现在的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与艺术如何与西方文化艺术竞争的理论问题也在后期翻腾上来。由于老乡当中有艺术家,也有政府的文化管理官员,还有军队的文艺干部,更有在大学教书的文艺业余爱好者,就连在厨房做饭的老乡,也懂得裱画和艺术装修。老乡中还有企业家,他们已经是“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也是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商人。所以,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论同一个问题,文化的气氛就更加浓厚。这是我们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是我们如此大国如此众多人口得以安定生活的文化基础。老乡社会在此意义上对社会稳定是发挥正向和积极的作用的。

老乡在一起谈话,七嘴八舌,此时应该是最具言论自由的,也是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有时老乡之间也会发生争论,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大家会形成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共识,无论是各自在私底下是否真的这样思考,但是在老乡聚会的文化共识下,大家一定会形成主流观点。由于谈话的品味比较高,谈话可以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有时这样的谈话要持续到深夜,有时到次日凌晨。如果是周末的话,谈话甚至继续到天明。

还有一项是老乡们聚会不可缺少的,老乡之间总有老熟人和新来的人,大家通过聚会才结识,并且因为有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才聚会,他们之间希望长期交往的愿望是来参加聚会的预期,所以,大家通常要制作一个通讯录,将来有事情需要联系的时候,大家可以互相联络。老乡的文化认同,一定不是在老家本地发生的,而是在外地才会发生的,在外地才会感到家乡人独特的亲情和信任。通过老乡聚会,更多的老乡互相认识了。以后万一有点什么事情需要找老乡帮忙的时候,这个通讯录就会发挥它的作用。老乡们在北京的工作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不在一个行业,只要大家都在北京地区或者在国内,只要互相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可以找到,老乡们的聚会和互相帮忙就会打破单位、行业的界限,甚至打破地区的距离聚会在一起,产生老乡这种特殊的社会资本的作用:社会信任与资源增大。

老乡聚会以后,几个星期内何兴果然接到两位原来不认识的老乡电话,一位是政府官员,他朋友的孩子需要帮忙参考读什么书,另一位是从事文化普及工作的,希望何兴能够支持他的文化产业发展。后者的工作是民间的,但已戴上了一个“体制内机构的帽子”,比较容易同体制内的机构和人们打交道了。民企过去抢“红帽子”往头上戴,现在文化事业团体如果是私人办的,也同样抢红帽子戴,还要多拉一些社会上拥有资源的人加盟。“戴红帽子”和“拉有资源的人”加盟的目的,主要还不是增加政治资源,而是在于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取得新兴市场的经营先机。

可见,老乡会对个人,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你拓展人脉资源,在关键时候帮你打通关节,排除障碍。因此,出门在外的人,一定要充分重视老乡会的重要性,并利用好老乡关系。

故乡人,该求就求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见乡土情义有多么浓厚。身在异地他乡,有了难处,求求老乡,实在是最划算的办事途径。

“你是哪里人?”

“我是湖南人。”

“啊,你是湖南哪里的?”

“我是长沙的。”

“那我们是老乡啊,我也是长沙的。”

这一番话,可能发生在火车上,也可能在餐厅里,在接待室里,在电梯里。

中国人特有的地域文化概念,让“老乡”成为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一定都有遇见老乡的经历。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是多年以前的事。“老乡见老乡,两眼直放光。”这是现在的状况。

老乡一词,不再局限于行走江湖偶然相识时的快乐表达,而是拓展到了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老乡这一层关系,经常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帮你的大忙。这样的帮助,会让你的生活有全新的际遇。

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的你,对老乡究竟有多少认知呢?

你喜欢跟老乡在一起吗?你会利用老乡关系达成自己的目的吗?抑或是曾经有老乡骗了你,令你一听到老乡就为之色变呢?

其实,只要做足准备,小心经营,利用得当,在生活里,良好的老乡关系是不可多得的良性关系,甚至可以这样说:“老乡就是生产力!”

因此,身在异地他乡的你,有了难处,求求老乡,实在是最划算的办事途径。

宋某是清朝末期人,是今天的安徽省金寨人,参加科举屡试未中,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一个私塾先生,教村里几个孩子读书以换取日常之粮食与衣物。

宋某虽说不能金榜题名,但博学广大,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地教学生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在那时,西方的知识也有所传来,宋某异常欣赏,遂经常教这些知识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实在无出路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万贯家财之时,宋某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却不料这位老乡异常吝啬,一分钱也没借给他就把宋某给赶了出去。

宋某也是清高之人,遇到这种屈辱,叫他如何咽得下。不过,冷静之后,宋某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儿童教育还非常有用,跟他关系搞好了,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