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5283700000088

第88章 靠众人(8)

刘秀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抓住别人曾经犯过的错误不放,怎能使人安心工作呢?

不过,没有一点气度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做领导的这样做了,下属当然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

《诗经》上说:“百川入海,有容乃大。”意思是说,千百条河流之所以能流入大海,是因为大海有兼收并蓄的宽大胸怀。无论古今,无论政坛还是商海,都要能够容人,能够容纳有不同意见的人,这样才能做到事业的兴旺。

有这样一位厂长,很有容人的胸怀,在当地传为美谈。

有一次上级组织质量大检查,参加这次检查的不仅有主管局的领导、专家,还有各厂的一些技术骨干。有位外厂的小伙子在检查中,当着这位厂长的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你们的计量器既不准确,也不齐备,你这个厂长怎么当的?”又说:“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不抓计量,就等于眼睛看不见了,怎么抓产品质量?”

大概是年少气盛,得理不饶人的缘故吧,那位小伙子越说越尖锐,丝毫没有顾忌那位厂长的面子。

可是,厂长却颇有大将风度,这些尖刻、刺耳的话并没有引起他什么不愉快,相反他还连连说道:“提得好!提得好!”这可不是那种敷衍搪塞式的一般表态,而的确是从心底里接受意见的态度。因为他知道,他厂里缺的就是计量方面的人才,没有人才怎么能搞好计量呢?

他眼前一亮,这个小伙子不就是现成的人才吗?他赶快与兄弟厂联系,想方设法要把这个小伙子调过来。经过努力,调动终于成功。小伙子果然是计量方面一把好手,全厂的产品计量都由他负责,产品质量自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厂里还有位年轻的女技术员与车间的一位老师傅闹矛盾,弄得很不愉快。厂长批评这位女技术员,她不服气,当面和厂长争吵起来,还甩下手里的工作,扬言要调离这个厂。厂长并没有给她穿小鞋,从那以后就像没发生那回事一样。有一天厂里通知这位女技术员,说是要送她出去学习,让她把整套技术学回来,回来后就让她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当时,她简直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同时,她也为自己态度不好而感到惭愧。

学习回厂后,她主持编写了专门的《工艺手册》,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过去,她一度打报告说要调走,学习回来后她却说:“这回我是棒打也不走了。”

能有这样容人气量的厂长,厂里的生产还能搞不好吗?

在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面临这种状况不外两种处置方法:一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二是以退为进,强忍自安。实践证明,有时候,能忍者恰恰是强者。这里所说的“忍”,是为了大局、为了长远利益而把他人强加给自己的痛苦、怨愤强咽下去,不予反击,求得息事宁人的一种处事方法。有句俗话说:“百忍成金。”它从某种意义上道出了“忍”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忍”有助于缓解矛盾冲突。在同事、亲友之间发生矛盾时,只要有一方采取“忍”的姿态,主动放弃对抗,就会使矛盾失去继续激化的动力,从而使矛盾趋于缓解。

其次,“忍”能导致问题的“冷处理”。在矛盾状态下,双方头脑发热,不够理智,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一方的“忍”就会使双方脱离接触,获得冷静理智处理矛盾的机会。

最后,从长远来看,“忍”还有助于成就大事。事有大局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分,当眼前冲突有碍大局和长远利益时,“忍”的态度就成为顾大局的最佳选择。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器者往往能权衡利弊,绝不会因小而失大。人缘的好坏,差别往往就在忍与不忍之间。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宽容,做到“忍”呢?

1.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能“忍”首先是一个思想修养的问题。能“忍”的人通常是为人豁达、待人宽厚、品德高尚、有远大理想的人。他们不会过多计较私利、个人面子,遇事能更多地着眼大局,着眼团结。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对小是小非能忍让,表现出大度胸怀、宽容态度和坚韧品格。

2.要做驾驭自己情绪的主人

“忍”是对自我感情的约束、抑制,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忍”者需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尤其是要善于制怒。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忍”的过程即是意志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能不能“忍”,关键看自己意志力的强弱。

给众人展现自我的机会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只要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特点,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上,你的公司就会变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团结一致的公司。

有个木匠,家里任何做木工活的工具都没有,就连床脚坏了也不动手去修理。左邻右舍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才之人,空有一个木匠的虚名。可是到了后来,这位木匠应聘为国王的建筑师,负责营造一座大型宫殿,所有的匠人都听他的指挥,工作进展得井井有条,而且效率高、质量好。待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才如梦方醒。

被他们瞧不起的穷木匠之所以连自家的床脚都不修理一下,乃是真人不露相,不想用牛刀杀鸡,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许多情况下,有的人就是这么不显山不露水,所以也就最易被人视为无用之人。因此,对某一个人过早地或轻易地下结论是不可取的。

有些老板总是抱怨公司里能人太少,他恨不得想使自己的部下变成能杀能闯的“猛将”。

不用说,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精英荟萃,技艺超群,老板的命令就没有威力啦!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只要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特点,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上,你的公司就会变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团结一致的公司。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做老板或做其他管理人员,也需要“抓大放小”,给你的下属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是衡量一个老板、一个领导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

一看到“事必躬亲”,许多人肯定想到的是《三国演义》中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诸葛亮。这个为了帮助刘备以及刘备的儿子恢复汉室的丞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蜀政权不至于很快灭亡,可以说做到了“事必躬亲”。可惜的是,诸葛亮的本事再大,也没有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使汉室中兴,最后只好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过,诸葛亮与其说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累死的,他就是让“事必躬亲”活活地累死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聪明了一世,也糊涂了一世。他的聪明我们皆已熟知,而他的糊涂就在于太相信自己,而没有将别人也可以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没有充分“放权”。因为你诸葛亮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