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速金刚
如果让太阳系里的大行星们赛跑,速度最快的一定是水星。
在太阳系中,大个子的行星每次比赛,水星肯定获得冠军。
一说到水星,我们不禁产生顾名思义的理解,立刻想问:水星是水做的吗?水星上是不是有很多水?
其实,水星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并不是水做的或有很多水。古代中国人把水星称为“辰星”,而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盗窃之神,即“太空中的信使”。
有趣的是,水星这个太空信使的确跑得非常有速度,让它完成送信的任务一定不负使命。它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环绕太阳一周只需要88天,当然是跑一圈最先到达终点的了。
最早发现水星的是古希腊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古希腊人就发现了水星的神秘踪迹。由于水星总是在急速地运动,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刚刚出现,又很快隐藏,在落日的光辉里闪耀一下它的光芒,然后又迅速融合在阳光里,过几天又出现在破晓的东方天空,有时是昏星,有时又是晨星。
古人还以为它是两颗不同的星星呢!古埃及人把它们叫做塞特和何露斯,古希腊人把它们当作阿波罗和墨丘利两尊大神来崇奉。后来才知道,其实它们是同一颗行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辰看到而已。
从地球上望去,水星出现在天空上的太阳附近,经常被掩盖在太阳的光辉之中,因此即使在有利条件下,人们也只有在夕阳余晖中或黎明时才能见到它的身影。正因为人们很难与水星见面,所以对它的了解一直不多,就连它的自转周期,也是直到1965年才确定的。
水星距太阳5800万千米,是太阳系中和太阳最近的行星,这让人怀疑它在历次长跑大赛中压里圈进行作弊。
水星没有卫星,它的体积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列倒数第1位,在冥王星未被排除之前倒数第2位。因为水星与太阳非常接近,所以它的白昼地表温度可高达427摄氏度,而到晚上又骤降至零下173摄氏度。
水星的公转周期约为88天,自转周期约为59天。这样一来使得水星的1昼夜长达176天。所以一进入夜晚,水星表面将连续几周处于黑暗中。这也是造成水星表面昼夜温度差巨大的原因之一。
由于水星表面温度太高,它不可能像它的两个近邻金星和地球那样保留一层浓密大气,因此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水星的天空都是漆黑的。在水星漆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明亮的金星和地球。
水星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陨石坑,这表明水星也遭受过陨石接连不断的轰击。但水星也有广阔的平原,它在形成初期可能是液态的,后来逐渐冷却凝固成了一个岩石星球。水星表面还纵横交错地分布着一些非常长的悬崖峭壁,最高的可达三千多米。水星有一个主要由铁和镍构成的核,水星幔和壳的主要成分则是硅酸盐。
水星上没有液态的水,但1991年在水星北极地区观测到一个亮斑。据推测,这个亮斑可能是由于贮存在水星表面或地下的冰反射了阳光造成的。尽管水星表面温度极高,但在其北极的一些陨坑内终年不见阳光,温度常年底于-161摄氏度。这足以使来自水星内部或宇宙空间的水分以冰的形态在那里保存下来。
太阳系中的坏脾气美女
太空中每天第一个告别曙光,又第一个迎来晚霞的宇宙使者就是金星。
中国古人把它叫“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星”;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际,又被称为“长庚星”。
金星是在太阳系中,除太阳和月亮外,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美神。
由于金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云,过去用光学方法难以观测到它的表面情况。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接收到金星表面返回的雷达波,得到了金星表面的第一幅图像。并惊奇地发现金星与其他行星相反,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的。因此,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从西方升起来,从东方落下去。
金星距太阳约10800万公里,它绕日公转一周需225天。偶尔,金星也会从太阳表面掠过,这叫金星凌日。金星的自转周期为243天,比公转周期还长。也就是说,金星上的一天比一年还长。
金星同地球很相似,也是一个有较密大气层的固体球,金星的大小跟地球差不多,它的半径比地球小3公里,质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由于这几项数值和地球十分相近,因而在过去的天文文献中,多称金星和地球为孪生姐妹。但这两个孪生姐妹却彼此不大相同。
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其大气的组成和地球迥然不同:地球大气以氮、氧等气体为主,二氧化碳很少;在包围着金星的大气中,97%以上是二氧化碳,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氮、氩、一氧化碳、水蒸气及氯化氢等。金星上空闪电频繁,每分钟达20多次,常常是电光闪闪的景象。前苏联的“金星”12号1978年12月21日在下降到金星表面的过程中,仅仅在从11千米高空下降到5千米的期间,就接连记录到1000次闪电。有一次特别大的闪电竟持续了15分钟。
更惊人的是,在离金星表面30~88千米的空间,密布着一层有腐蚀性的浓硫酸雾。金星的地表大气压是地球上的九十多倍,地表温度高达四百八十多摄氏度,不存在任何液态水。这么个令人窒息的环境,被天文学家戏称为“太阳系中的地狱”
美丽的金星竟然如此脾气败坏,绝对不是地球的孪生姐妹。
地球的孪生兄弟
在古罗马的神话中,战神马尔斯是战争与毁灭的化身,火星的微红色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战争的血与火,于是火星被古人视为战争和战神的象征。
至今,英语中火星仍叫“马尔斯”,天文学中火星的符号是马尔斯的长枪和盾牌两者的组合。
火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四颗行星,肉眼看去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的亮星。它缓慢地穿行于众恒星之中,从地球上看火星时而顺行,时而逆行。火星最暗视星等约为+1.5等,最亮时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达-2.9等。这是由于地球和火星分别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之间的距离总在不断变化。
火星是地球轨道之外的第一颗行星,也是人们谈得最多的行星之一,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它在某些方面与地球有相像之处,就像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火星是小型的地球,好像故意放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作比较似的,火星和地球相似之点很多:同样的自转形成昼夜,同样的公转形成四季,同样有固定的形态,可根据它来绘制地图,同样有气象的变化,同样有山川随季节而变色,同样的在极地上堆积着冰雪。这一切都足以使这颗近邻的行星成为我们最近缘的亲属。根据比较推理的方法,更进一步,我们便可断定火星上具有有机体的生命。
其实,火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妙,它的表面满目荒凉,基本情况就是干旱。火星表面布满了氧化物,因而呈现出铁锈红色,又被称为红色的行星。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含有大量的红色氧化物的大沙漠,还有赭色的砾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风,大风扬起沙尘能形成可以覆盖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尘暴。每次沙尘暴可持续数个星期。
一直以来,火星都以它与地球的相似而被认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还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火星更像是一个荒芜死寂的世界。
尽管如此,某些证据仍然向我们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经存在过生命。例如,对在南极洲找到的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石头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细菌化石的管状结构。从火星表面获得的探测数据证明,火星两极的冰冠和火星大气中含有水分。在远古时期,火星曾经有过液态的水,而且水量特别大。这些水在火星表面汇集成一个个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
现在我们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众多纵横交错的河床,可能就是当时经水流冲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许多水滴型“岛屿”也在向我们暗示这一点。所有这些都使人们对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保持极大的兴趣。
自从认识到火星和地球的相似性,对于探索外星生命充满热切希望的人们就开始了探索火星的历程。1962年11月,前苏联发射了“火星”1号探测器,探测器掠过火星表面进行探测活动。但“火星”1号在飞离地球1亿千米时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从此下落不明。作为人类发射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它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火星之旅的开端。1976年7月20日,来自地球的第一个“使者”——“海盗”1号着陆舱在火星表面软着陆。
几十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我们期待着对火星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
太阳的“接班人”
太阳系里的行星喜欢赛跑、喜欢选美,但你一定没听过那些行星也喜欢比赛谁个大。如果找出它们的冠军,那真是显而易见,肯定非木星莫属,把它比作一个小型的太阳也不为过。
它那圆圆的大肚子里能装下1 300多个地球,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太阳系里所有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大大小小天体加在一起,还没有木星的分量重。
天文学上把木星这类巨大的行星称为“巨行星”,西方人把它称为天神“宙斯”。
木星虽然个头大,但距地球较远,所以看上去还不及金星明亮。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12年时间,因此,几乎每年地球都有一次机会位于太阳和木星之间。在这些日子里,太阳落山时,木星正好升起,人们整夜都可见到它。木星轨道外的其他行星也有这一特征。
木星大约12年在星空中运行一周,每年经过一个星座。中国古代把木星在星空中的运行路线分为“十二次”,木星每行经“一次”,就是一年,所以木星在中国又有“岁星”之称,用以纪年。据说,这种岁星纪年是十二地支的前身。
木星自转一周为9小时50分,是八大行星中自转最快的。由于木星快速的自转,它有一个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木星云层的图案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在木星表面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风暴,其中最著名的风暴是“大红斑”。这是一个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古老风暴,已经在木星大气层中存在了几百年。大红斑有三个地球那么大,其外围的云系每四到六天就运动一周,风暴中央的云系运动速度稍慢且方向不定。由于木星的大气运动剧烈,致使木星上也有与地球上类似的高空闪电。
对于木星来说,最大的新闻就是它有可能成为太阳的“接班人”,这不仅是因为木星跟太阳的密度很接近。最关键的是,近年来,对木星的考察表明:木星正在向外释放巨大的能量。它所释放的能量是它从太阳获得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内部存在热源。
我们知道,太阳之所以不断放射出大量的光和热,是因为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最外层是一层主要由分子氢构成的浓厚大气,本身已具备了无法比拟的天然核燃料。木星的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这就使得它具备了进行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
至于热核反应所需的高压条件,就木星的收缩速度和对太阳放出的能量等特性来看,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木星的中心压可达到最初核反应时所需的压力水平。所以,有些科学家猜测,再经过几十亿年之后,木星将变成第二个太阳,从一颗行星变成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
美丽光环的拥有者
罗马神话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
土星就像个大乌龟,跟其他行星比起来,它的运动迟缓,不紧不慢,真有老寿星的姿态。
于是,人们便把它看做掌握时间和命运的象征。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土星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农业联系在一起,在天文学中表示的符号,像是一把主宰着农业的大镰刀。
如果你有一架小型天文望远镜,并且喜欢用它来观看天上的星星,你一定会发现土星的形状非常奇特。从地球上看过去,土星就像一顶熠熠生辉的美丽草帽,在不同的月份或者年份中,这顶“草帽”的形状还会发生变化,让人叹为观止。这顶美丽草帽,帽子就是土星本体,而“帽檐”就是土星本体周围的土星光环,又称土星环。
土星环的发现历程非常的漫长:
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在土星的球状本体旁有奇怪的附属物。实际上他所观测到的就是土星两侧的光环部分,但当时伽利略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鉴于已发现了木星的4颗大卫星,于是伽利略便猜测这也许是土星的两个卫星。不过,由于情况不如木星卫星那样清晰,而且过一段时间这两个附属物又看不到了,于是伽利略没有马上宣布他的这一发现。
1659年,荷兰学者惠更斯证认出这是离开本体的光环。但此后二百年间,土星环通常被看做是一个或几个扁平的固体物质盘。直到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环状结构只能是由绕土星旋转的无数“迷你卫星”组成的,不可能是整块的物质盘。40年后,天文观测证实了麦克斯韦的观点,最终阐明了土星光环的本质。
现在,我们知道组成土星光环不是一个整体,它包含7个小环,环外沿直径约为274000千米。光环主要由一些冰、尘埃和石块混合在一起的碎块构成的。这些碎块可能是一颗远古时代的土星卫星在土星系潮汐引力的作用下瓦解后剩下的残片。
此外,土星还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最多的一颗行星,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卫星紧紧围绕着它旋转,就象一个卫星家族。在土星的卫星中,最能引起科学家兴趣的是土卫六。它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已知整个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拥有浓密大气层的卫星。它于1655年被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长期以来,土卫六一直被认为是卫星中体积最大的,过去认为它的表面温度也不很低,因而人们推测在它上面可能存在生命。
不过,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发回的数据却令人失望,它发现土卫六的直径只有5150千米,并不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木卫三的直径最大为5262千米),它有一层稠密的大气层和一个液态的表面,其大气层至少有400千米厚,甲烷的成分不到1%,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氦,占98%,还有少量的乙烷、乙烯及乙炔等气体。土卫六的表面温度在-181℃到-208℃之间,液态表面下有一个冰幔和一个岩石核心。飞船在土卫六上转了又转,未发现存在任何生命的痕迹,真是可惜。
赫歇尔的发现
1781年3月13日深夜,天空繁星点点,是个观察星空的好时机。于是,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将自制的望远镜架在楼顶平台上,指向他观察已久的双子星座。他是那么的投入,以致他的心完全沉浸在天空中星星的海洋里。
突然,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略显暗绿色的光点,那可是他从未见过的一颗新星。在他确定自己没有看错后,又换上倍数更大的望远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这个圆面又大了不少。
换镜头后,星体如果增大,则是行星或彗星。如果星体不变,则是恒星。在赫歇尔几次更换,而且这颗星星一定存在于太阳系中。
第二天深夜,他又把望远镜对准了这个目标,这个圆面的位置已经稍稍变动了一些。
经过数日的观测后,赫歇尔毫不犹豫地判定:这是一颗彗星。
但是,通过270倍的望远镜头进一步观察发现,这颗彗星周围没有雾状云以及彗星尾,而天文学常识告诉我们,一般的彗星多数都有彗星尾,即使没有彗星尾,周围也要有雾状云。
“这恐怕不是一颗普通的彗星!”赫歇尔又重新做出一个判断。
为了慎重起见,4月26日,他还是先把它当作彗星,写了一份《一颗彗星的报告》呈给英国皇家学院。他在报告中指出,这颗闯入镜头的“新客”是一颗没有尾巴的彗星。
赫歇尔发现新彗星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天文学家的望远镜都瞄准了这颗新星进行追踪观测,最后,天文学界达成共识:这不是彗星,是一颗行星。
于是,赫歇尔的发现,使太阳系增加了一位新成员——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太阳系排行第七,距太阳约29亿千米。它的体积很大,是地球的65倍,仅次于木星和土星;它的直径为5万多千米,是地球的4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4.5倍。看上去它是一颗蓝绿色的星球。
赫歇尔的这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公认土星是太阳系的边缘,而现在却要打破这一边界,让这个新发现的行星来代替土星,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因而人们对它的名字花起了心思:赫歇尔建议把这颗行星命名为乔治星;波德提出把它称为乌拉诺斯,就是“天王星”。 波德的想法,因为神话中天王是土星的父亲,这样一来,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儿子、父亲、祖父三代并列于太阳系中,多么有意思。
不过这种提法一直没有被采纳,直到185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但是,一些科学家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者,仍然叫这颗行星为赫歇尔。天王星和赫歇尔这两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人们一起使用。
“笔尖上的星球”
天王星被发现以后,为了确定天王星轨道,天文学家对其位置作了数年的观测,以确定其瞬时位置和运动速度。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描述了行星沿特定的运行轨道绕太阳公转。因此,用它就可以预报行星和彗星的位置。然而,天王星的运动却出乎意料。
天王星的这一反常行为,给天文学界带来了许多疑问。于是他们开始怀疑万有引力是不是有问题,或者在天王星之外,是否还存在一颗未知名的行星。而验证它们所怀疑的第二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运用天体力学将造成天王星摄动的新行星算出来。
在此之前,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亚当斯,得知天王星的轨道之谜后,就开始研究天王星的运行问题。他综合当时天文学家对天王星的轨道计算的一些情况,认为一定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存在,是这颗行星的引力影响了天王星的轨道,而不是万有引力定律或观测资料有错。
亚当斯借来天文台的全部观测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大量计算。
经过两年的努力,亚当斯终于在1843年10月21日完成了计算。他把结果送给了皇家天文台台长艾利,希望他能帮助确认这颗新的行星。
但令人遗憾的是,艾利对这位年轻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顺手把这份资料塞进了抽屉。然而,就在亚当斯计算新行星轨道的同时,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也在进行同样的工作。
1846年8月31日,勒维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并写出了“论使天王星运行失常的行星,它的质量、轨道和现在位置的决定。”
艾利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想起了亚当斯的计算。于是,急忙找出来一对照,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其结论与亚当斯基本相同。
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卡勒,接到了勒维烈的一封来信和论文,当天晚上就将望远镜对准了勒维烈所说的天区,他仔细地记下了他所观察到的每一颗星,然后将新纪录的诸星与不久前刚得到的一张详细的星图进行比较,发现在勒维烈所说的位置附近有一颗新的行星。
柏林天文台发现新行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皇家天文台台长艾利深感震惊,他立即找出了勒维烈的论文摘要,这下又让他大吃一惊,亚当斯早就给出了同样准确的预言。他连忙发表了这份一年前就交给他的论文摘要,好让这件事在科学界真相大白。
于是,卡勒与法国的勒维烈和英国的亚当斯一道,被世人公认为这颗新行星的发现者。
当时,在这颗行星的发现权问题上,英法两国还发生过争吵。同时,在给新的行星命名问题上也存有分歧。发现之一的勒维烈主张沿袭神话神名命名行星的做法,用海洋之神耐普顿命名,这一不带民族主义特色的主张马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海王星”这个名字。
被开除的“大行星”
海王星发现以后,天文学家们又觉察到,当把海王星对天王星的引力影响考虑在内,天王星的计算位置和实测结果仍有微小的偏离,海王星的运动也不很正常。
19世纪末,许多人猜测在海王星外可能还有大行星。1905年,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预测、推算出了这颗大行星的位置,并用照相方法搜寻。但由于这颗星太暗了(亮度为15等),多年寻找均未能成功。
1929年,人们制成了一架专门为这个课题而设计的广角天体照相仪,并在沿黄道带天区巡视。年轻的观测员汤博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检视底片上几十万个星象,终于在1930年2月发现了这颗不易认出的行星,取名为冥王星。
此星之所以命名为冥王星,是因为它是一颗死寂的行星。冥王星在远离太阳59亿千米的寒冷阴暗的太空中缓缓而行,绕太阳运行一周历时248年之久。从冥王星上看太阳只是一颗明亮的星星,这情形和罗马神话中住在阴森森的地下宫殿里的冥王普鲁托非常相似,因此,人们称其为普鲁托,普鲁托是古罗马人的冥界之王,中国人称为冥王星。
冥王星是唯一一颗还没有太空飞行器访问过的行星。甚至连哈勃太空望远镜也只能观察到它表面上的大致容貌。从发现它到现在,人们只看到它在轨道上走了三分之一圈,因此过去对其知之甚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和有关冥王星参数的增多,一方面它作为行星的理由在不断补充,另一方面否定它行星资格的疑问也接踵而来,致使天文学家对冥王星在太阳系中究竟是九大行星之一,还是小行星的地位争论不休。认为冥王星符合行星基本特征的理由是: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圆球形天体,它拥有一颗天然卫星,还有大气层,具备了作为行星的基本条件。
20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们借助航天观测技术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1994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十几幅冥王星的照片。这些照片几乎覆盖了冥王星表面。经过研究,部分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最初发现冥王星的时候,天文学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
然而,经过进一步观测发现,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此外还发现冥王星的轨道特殊、自转异常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冥王星不应该是太阳系中第九颗行星,而应归类于小行星。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冥王星从此被开除出“大行星”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