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5378800000010

第10章 固原回族服饰习俗(2)

(三)耳套耳套是固原各族人民在冬季通用的头饰,但回族的耳套又有与其不同的特色。其一,所用皮毛质料不同。回族一般用羊、兔等性情温顺的畜皮毛质料,而不用食肉猛兽的皮毛质料,这与回族不食凶禽猛兽之肉的禁忌是出于同一教义教律。其二,工艺技法不同。回族工艺特点是,裁制耳套的毛皮料要选择毛长绒厚的上等毛皮质料。在回族看来,人的头是真主创造人类时赋于人类最高贵的部分,人类要顺从真主的意愿,应重视头部的装饰。回族帽饰的装饰性受到固原回族的高度重视,同样耳套也是回族重视的头饰。因此,在固原,耳套虽小但特别珍重,做工也极其精巧。在固原,回族小孩和女人不戴耳套,耳套是特意给成年和老年男性缝制的。因为回族的白帽不具备防寒保暖的功用,但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他们又不愿意用其他的防寒用品遮掩白帽,这样耳套就成为他们冬季防寒保护耳部的首选用品。特别是一些职业宗教人士,在冬季是不戴棉帽的,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常常戴着耳套来挡风寒。因此,对回族而言,耳套是一种防寒用品,也是一种精妙的装饰品,既有着实用功能又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并且满足了他们的宗教情结。回族耳套样式有桃形的、椭圆形的、荷花瓣形的、鸽子形的等等,图纹大多是几何图形和花草刺绣。

三、固原回族男子发式与须式习俗

(一)发式固原回族男子的发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在元代,回族发式较为自由,这是因为穆斯林来自不同的地区与国家,其发式是不统一的。到明代,因统治者规定“衣冠悉如唐代制”和推行“禁胡服”、“禁胡语”的同化政策,推进了回族成员发式的“中国化”进程。在清代,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民族歧视政策下,强迫汉族男子剃发垂辫,回族男子也未能幸免。辛亥革命后,男子纷纷剪辫子、留短发,回族男子也跟着剪辫子、留短发。在当代,受其他民族与社会潮流的影响,固原回族在发式上也趋于多样,如学生、青年和国家公务人员多留短发,老年人和阿訇、满拉多剃光头,农村男子既有剃光头的也有留短发的。

(二)须式在固原,回族男子胡须的族属标识意义仅次于白帽。就普遍意义看,固原回族男子不留长发但留胡须,中年男子喜留一字胡,人称之为“汉人一大片,回回一条线”。回族老年人一般都剃光头,多留“山羊胡”。固原回族男子的胡须有多种样式,有留全脸胡的,有留山羊胡的;有留长胡须的,有留短胡须的……。而且,不同样式的胡须,在不同教派里又有不同的宗教历史背景。自然,在传统审美观念受到了时尚审美观的冲击下,固原城镇里的回族男子,除了阿訇、满拉和信仰虔诚的老年人之外,年轻一代大多数已不再留胡须,机关公职人员一般也不留胡须。

回族男子的头饰,从白帽、“戴斯塔尔”、耳套到头发与胡须,都蕴涵着伊斯兰宗教文化与回族民俗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无穷的文化魅力。

四、固原回族男子配饰习俗

固原回族男子特别是农村一些老年男子还有佩戴小刀、牙签、耳勺、胡须梳子、钱带子、鞋拔子等一些传统习俗,这既有方便生活之用,又有配饰之用。

(一)小刀固原回族的小刀有两种。一种俗称腰刀,大小不一,大的斜挂在右肩左臂下,小的系挂在腰带上,大的既可以宰牲、劈柴,又是一种装饰品。回族男子腰刀是从阿拉伯地区传人的,后来演变为回族的装饰。回族腰刀造型简单追求实用性,外观简朴,不多修饰。另一种为工具刀,可以折合,折合的一头是刀另一头是锥子,与剪子套在一个铁环上,是旧时拉骆驼的人和赶车的人用来割皮子、削木头、锥窟窿眼用。在今天固原城乡,这种工具刀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二)牙签和耳勺是固原回族男子佩带的银质或铜质的用来剔牙和掏耳垢的带有一定装饰性的工具。一般是在银片或铜片镂刻品的一端,挂上牙签、耳勺和镊子,另一端勾在小链子上,挂在胸前衣服的扣子上,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

(三)胡须梳子固原回族男子有留须的习俗,胡须梳子便成为他们每天梳理胡须的必备工具。这种工具小巧玲珑,装在衣兜里,随时可用。梳子的用料有木质的、牛角的、骨头的和玉石的,有的梳子上还有雕刻的花纹,是一种上好的装饰品。

(四)钱带子这是固原回族生意人装钱的腰带,也叫带包。腰带一般长而宽,将钱包放在腰带中间,系在腰间。再在外面再套一件长衣服盖住,用以防窃。钱带子一般用布料或绸子做成,两头呈穗状流苏,用彩线锈边,中间包钱的部位也常常绣着各种花鸟与几何图纹。

(五)褡裢与钱带子有同样功能的还有褡裢,这是一种长方形的口袋,中央开口,两端各是一个袋子。一般分大小两种,大的搭在肩上,小的挂在腰带上。在钱带子和褡裢上常常能看到回族妇女的刺绣艺术,极富回族特色。

(六)鞋拔子用长方形铜片制成,下面宽,上面窄,成弯形,与脚后跟刚好吻合,光滑锃亮,灵巧耐用,是固原老年回族男子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具。老年人有了鞋拔子,穿起鞋来就省劲得多了。

第三节固原回族女子服饰习俗

固原回族女子与男子服饰区别较大,且根据年龄形成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并与男子服饰一样具有多重功能与效用。同时,她们的服饰既包含了世俗的服饰文化内容,又涵盖了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教义教规与伦理道德;既有阿拉伯、波斯等地区穆斯林妇女传统头饰的严谨、华贵风韵,又有中华民族妇女头饰的美观大方、典雅得体的韵致。

一、固原回族妇女的头饰习俗

固原回族妇女的头饰要比男子的头饰复杂得多,也亮丽得多。从包括自生的头发与外加物件的装饰到耳饰、纹眉、画眼、鼻饰、唇饰、纹面及至脖颈的缠绕与其他首饰,真可谓无处不点缀、无时不修饰,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头饰文化。

(一)盖头盖头是固原回族妇女最具特色的头部装饰物品,特别受到回族妇女的重视,常常一年四季不离头。如下面这首“花儿”就反映了这一习俗:

没戴个盖头没遮个脸,

没穿个转来的衣衫;

没拿个行程没拿个钱,

褡裢里装的是炒面。

这是群众编唱的“尕豆过兰州”叙事长诗中的一节。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尕豆仓促出门时,没戴盖头没遮脸的情景。就是说,如果是在平常回族女性都要戴着盖头遮上脸,这是由于伊斯兰教对女性有着“青丝不见外男”的教规。

在固原,回族妇女用盖头从头套下,披在肩上,将头发、耳朵一并遮掩起来,只露出面孔。而且,要求盖头前部遮住前额顺两鬓而下至颌下接起来,或用暗扣或打结,后部长及腰际。所用面料多为既轻且薄的丝、绸、纱等织物,颜色以白色多见,其次为黑色,间或有粉红、绿等颜色。

在固原,有的回族小女孩一到9岁左右就戴上了盖头。少女和新婚媳妇都喜欢戴绿色盖头,有了孩子后一直到中年都戴青(黑)色盖头,等上了年纪或者一有孙子,就要戴白盖头,以显示年龄和辈份的不同。过去青年女子出门,除了戴盖头外还戴有面纱,在家里可以不戴盖头和面纱,但来了陌生男子要回避。现在,回族妇女戴盖头这种习俗在青年女子中也有变化,如许多少女以绿色尼龙纱头巾来代替盖头,也有不少戴用白的确凉、棉布或用白线织作的上大下小的白圆帽。自然,今天也有许多年轻回族妇女的盖头用头巾替代,但佩戴的方式十分别致。

(二)妇女白帽回族男子白帽的出处尚有据可查,而回族妇女的白帽的源渊确无从可考。据说解放后回族妇女走出家门,广泛参加了社会活动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她们既需要简练的头饰又需要保护头发,还要体现自身的民族性,白帽就成了她们的首选。这样看来,回族妇女戴白帽既不是宗教教义教规所要求的也不是历来就有的,而是在新时期回族妇女走出家门并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回族妇女走向适应时代之路的服饰标志。但在固原各地尤其是在农村,白帽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未婚妇女可以戴盖头,但是不能戴白帽;已婚妇女也可以戴盖头,但决不能不戴白帽——即使要戴盖头也要在盖头里面戴上白帽。因为在这一区域,女性是否戴白帽不光是民族身份的确认,同时也是结婚与否的确认。

固原回族妇女的白帽都是圆顶直筒样式,为的是要遮盖住头发与耳朵。因此,回族妇女的白帽要比回族男子的白帽大且深,为了防止脱落,有的在帽口边还穿了松紧带,有的则缝制成撮口形。另外,回族妇女白帽所用质料比较厚实,既不用透明质料也不戴像男子的留网眼的毛线针织帽子,以避免露出头发。回族妇女的白帽,一律都是白色的,不夹杂任何其他色彩。

盖头与白帽是固原回族妇女的服饰标志,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具有回族族徽标志的一种重要形式,也蕴涵着回族服饰文化的特定内容。

(三)发饰固原回族妇女把头发视为“羞体”的一部分,是不能随便外露的,这在伊斯兰教教义中有明确规定。在固原,传统回族妇女的发饰是非常严谨端庄的,主要有辫式型与髻式型。辫式型发饰,主要为少女留的发型,其中又有单辫、双辫和多辫之分,有长有短,但一般以长为主,以长为美。如这首“花儿”所述:

谁家的小姑娘,

毛辫子吊下那么长。

你不要嫌我的毛辫子长,

相思害不到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