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5378800000018

第18章 固原回族居住习俗(3)

第三节固原回族居住卫生习俗

固原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讲究家庭、个人清洁卫生的良好习俗。这些习俗在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同时,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国家一些卫生习俗的影响。

一、家庭的卫生用具

固原回族认为,家庭居住环境是否清爽整洁卫生,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性情,故家家都有洒扫室堂庭院的良好习惯。固原农村回族家庭一般在早上起来之后,便首先开始打扫庭院,收拾好房屋内的东西,将家用一应器物排放整齐后,才开始下地劳作。一般来说,回族群众的家庭住宅都修得整整齐齐,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因此,屋子里窗明几净、门帘洗的洁白干净,桌子、板凳、炉台、锅台以及家中的盆盆罐罐、大小用品都擦洗的非常干净,是固原回族家庭给人的基本影响。在固原回族群众家,常见、常用的居家卫生用具主要有汤瓶与吊罐,并在使用时有一些良好习俗。

(一)汤瓶亦称汤瓶壶,为固原回族家庭传统的净洗用具。形状犹如一把细高个的茶壶,用来盛清水,盛水的主体部分呈鼓状圆台形,一边有手把,一边有流水的高翘壶嘴。顶部为灌水口和瓶盖,不洁之物不易进去。古代多为铜制品或陶制品,旧时还有木制的,后来有了搪瓷的、砂泥的、锡铁的、铝铁的,现代又有了塑料制品,一般为漂亮的绿色。汤瓶作工考究,款式古朴,是固原回族最常用的家用器具,主要用来小净。因此,“汤瓶”在固原回族群众中不仅有方便生活之用,更是民族识别之标志,正如民间“花儿”中所唱:

画一只汤瓶冒青烟,

清真二字写上边;

红绸条条绿绸绸带,

哪个多斯提不喜爱。

从这首“花儿”中可看出,做工考究、款式古朴的“汤瓶”在回族家庭里几乎都有备置,并是回族穆斯林的喜爱之物和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在固原地区的一些回民饭馆、食品店或饮食摊前有时会高挂一块绘有汤瓶图标的木牌,以示“清真”。正如歌中所唱,只要见到“汤瓶”就知是“清真”的标志,“多斯提”们(“多斯提”也作“朵斯提”,为波斯语[Dūst]的音译汉语,指朋友)都会喜爱。此外,汤瓶也有许多优美的传说:

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王有一天晚上梦见金殿的大梁正在倒塌,只见一个身穿绿袍、头缠白布、肩搭一条白毛巾的深眼窝、高鼻梁、长胡须的大汉,左手提一把汤瓶,右手向上一托,就把大梁顶上去了。第二天,唐王召集文武大臣圆梦。一位大臣说:“这是西域回回,身穿绿袍、头缠白布是他们礼拜的衣裳;毛巾、汤瓶是他们用来净身的东西,唐朝江山要靠西域回回来保。”后来,唐王命令选了60个汉族小伙子,换了60个回回带到了长安。唐王亲自出宫迎接,并以兄弟相称。过了不久,唐王知道回回想回家了就在当地给他们纳了汉族妻子,并修建了几座清真寺,还命手下工匠特制了一把精美的金壶赐给回回,叫他们净身用,这把金壶叫“唐瓶”。

还有一传说与之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为:

唐玄宗为了平定安吏之乱,请“回纥”出兵相助。当时,伊斯兰教正在“回纥”之地渐渐兴起。平叛之后,唐朝皇帝赏赐有功将士每人一只供沐浴用的金质“唐壶”。两个传说中所说的“唐壶”,肚子大,脖子长,很像瓶子。久而久之“唐壶”被念作了“唐瓶”,而“唐”、“汤”同音,“汤”字在古汉语中的本意是指“热水”,后来“唐瓶”就都念成了“汤瓶”。

固原回族群众特别特别注意民居的清洁卫生和环境优美,一般家家都备有铜制、搪瓷制、铝制、锡制汤瓶,以备平日大人、小孩洗手洗脸用。生活在县城的回族家庭,即是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中年以上的人还习惯在卫生间放个汤瓶来洗手洗脸。因此,汤瓶作为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盥洗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有首回族“花儿”唱道:

紫铜、青铜、高丽铜,

黄铜打下的汤瓶。

吃喝不成都能行,

没把汤瓶是不行。

回族群众在洗脸、洗手时,习惯于使用汤瓶而不习惯于脸盆。认为脸盆里的水不是流动的、一次性的,反复使用不洁净。使用汤瓶的方法是单手握瓶倒水,左右手交换清洗。至于儿童,则由大人帮助持汤瓶倒水,以流水洗手。在固原回族人家的窗台上和院子里都摆放有汤瓶,供洗手、洗脸,“汤瓶”可谓是回回民族的标识。

(二)吊罐亦称吊桶、淋桶,也是固原回族民间的传统浴具之一,相传盛唐时由波斯商人传入。吊罐通常以陶质、镔铁质、铝质和塑料质为主,固原部分山庄还有木质的。吊罐式样大同小异,其外形腹大口小,两侧有耳环可穿绳悬挂,底部有一个漏水孔。与吊罐配合使用的是在其下附有一个下水坑道,盖一水泥板或木板,中间留有水眼,污水便从此排出。吊罐主要用于“大净”。按照伊斯兰教规,回族穆斯林在房事、月经和聚礼、会礼前须用吊罐盛水冲洗身上的污垢。沐浴的程序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即从头到脚,冲洗三遍。此俗世代流传,至今回族聚居的清真寺沐浴堂和家家户户都装有吊罐,家庭吊罐一般都悬挂在门背后。

二、卫生的生活习俗

与以上这些常用洗涤用具相配合,固原回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讲求卫生、保持清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左右手分工习俗固原回族有一个习惯就是右手管吃饭,左手管如厕。这是因为早期的阿拉伯人用手抓饭吃,为保持清洁,虽养成了这一习俗,并流传至今。今天,虽然回族已不像阿拉伯人那样吃手抓饭、吃手抓羊肉,也用筷子夹着吃。但在入厕与吃饭时的左右手分工,回族一直延续至今。

(二)用水习俗固原回族在平时洗手、洗脸时不用脸盆,而多用汤瓶。因为回族讲究洗过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脸盆洗脸往往是把洗过的脏水捧起来再洗,回族不习惯也不喜欢。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在城市(镇)的回族洗脸洗手也用上了脸盆。但在洗小净时,无论城市(镇)或农村,固原回族群众都离不开汤瓶。有些回族家里备有几把汤瓶,有小孩洗手洗脸用的,有专供礼拜用的。

(三)用具反扣习俗固原回族对日常生活特别是那些与饮食相关的器皿常常反扣。例如,从井里提水的专用小水桶和用来摇水的水用具一般都挂在墙上,挑水用的大水桶不用时也要反扣在固定干净的地方,碗、碟、勺等也要反扣在碗架上,筷子也插到筷子笼里。

(四)汲水用具不落地习俗注意用水卫生和避免“病从口人”,固原回族农村家用日常吊桶桶底不允许落地沾上脏土,以免沾了脏土污染全井。用小吊桶提出灌入大水桶的桶底也不得坐在缸沿上,以免桶底沾污物落进水缸中。自然,把脸盆底放在缸沿上就要被大声制止的。至于在清真寺沐浴时,如将汤瓶底放在烧水的铁锅锅沿上,更是不允许的。否则,只有舀净另烧。由此可见回民用水十分讲究卫生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