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石嘴山之最
5381400000015

第15章 工业·交通·邮电(8)

第一座承式钢箱系杆提篮拱桥

2010年6月26日,概算总投资6760万元的石嘴山市第一座承式钢箱系杆提篮拱桥——星海湖“追月桥”竣工通车。该桥是石嘴山市建市50周年献礼工程。2009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大桥全长200米,桥面全宽48米,主桥结构体系为下承式钢箱系杆提篮拱桥,双向8车道设计。

第一个飞机场

2010年10月26日,民航西北管理局、民航西北空管局、民航西北设计院、北京全顺辅科贸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同时到石嘴山市沙湖展开市境第一个机场选址工作。2011年3月18日,由兰州地区空管协调委办公室组织召开的石嘴山机场空域协调会在市新区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敲定新建石嘴山机场拟划设三条进离场航线等机场空域使用具体方案。4月28日,市长张作理带领市发改、工信、国土、规划等部门负责人,在海口市与海航机场集团总裁郑辉及海航机场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双方共同合作建设石嘴山机场事宜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框架协议。9月22日,国家民航局、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西北民航管理局、兰州军区空军第六师,以及自治区有关厅局领导和民航领域权威专家齐聚石嘴山市,为建设石嘴山民用机场选址报告举行了专题评审会。石嘴山机场列入国家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前期工作项目。通过实地勘测,机场场址共有小草丘、车马店等6处场址进入初选范围,经过反复论证,确定车马店、银光村、大兴敦3处场址为备选场址。最终专家组推荐车马店作为石嘴山民用机场建设场址。

第一位醉酒驾驶获罪人员

2011年5月3日,晚10时07分,石嘴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民警在大武口区青山南路查获平罗县驾驶人买某酒后驾驶宁B号牌微型货车,通过呼吸式酒精检测仪检查显示,买某体内酒精浓度达92mg/100ml,交警随即请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进行抽血,于4日送往银川市交通警察分局法医鉴定室进行进一步检测。鉴定结果为酒精浓度107mg/100ml,属醉酒驾驶。买某是自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石嘴山市交警查获的宁夏首例醉驾违法犯罪嫌疑人。买某醉酒驾驶将被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并将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1至6个月。

宁夏首家醒酒救助中心

2007年11月29日,石嘴山市公安局大武口分局、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成立了宁夏首家“醒酒救助中心”。通过该救助中心对醉酒者的约束,防止和减少因醉酒引发的各类案件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保护醉酒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据悉,公安机关在接到群众报警后,首先对醉酒人进行界定,通过酒精度测试等方法确定醉酒人醉酒程度,判断其是否应当送“醒酒救助中心”治疗。醉酒人被送往救助中心后,接警民警必须在场,医务人员要及时对饮酒过量患者采取各种救助措施。对情绪激动、狂躁不安的酗酒患者,民警应协助医务人员采取适当的约束方式进行治疗。对醉酒后不配合医院治疗,威胁、侮辱、殴打医务人员和公安民警的,确认酒醒后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约束至酒醒过程中由公安民警全程监督执行,治疗费用由当事人及其家属承担。同时,“醒酒救助中心”不只是为醉酒滋事等酒后违法人员设立,也接收自愿接受醒酒救助的醉酒者。

第一台拖拉机电子考试设备

2012年3月9日,石嘴山市第一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电子考试设备——红外线电子桩考仪经调试正式投入使用。这是该所加大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加强农机驾驶安全源头治理的又一举措。红外线电子桩考仪是按照《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有关内容和要求设计的。它适合各种大中型轮式拖拉机桩考要求,是利用先进的光电设备对学员驾驶训练过程进行的一种自动评判,可有效提高学员的训练效果和驾驶技能。

宁夏首家出租车工会联合会

2009年6月6日,石嘴山市出租车公司工会联合会第一次会员(职工)代表大会在石嘴山市交通局召开,标志着宁夏首家出租车公司工会联合会在石嘴山市成立。出租车公司工会联合会的成立,对于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维护出租车行业稳定,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运用GPS监控客运车辆和危货车辆

2008年,石嘴山市第一次运用GPS监控系统监管全市班线客运车辆和危货车辆,在安监、公安交警、交通运管、运输管理企业等部门的共同监管下,预防死伤重大交通事故的作用显现。截至2012年8月底,全市班线客车和危货运输车交通死伤事故一直为零。因全市客运班线车和危货车辆GPS安装率达到了100%,上线率和完好率在98%以上,被自治区运管局树为标杆,向全区其他4市进行推广。同年,交通部把宁夏定为货车安装推广GPS试点省市,石嘴山市被自治区作为试点。

最早的邮电机构

明永乐初石嘴山设立的军马哨备、水陆驿站以及明代烽火台遗迹等,都是市境传递信息的早期形式。清雍正13年(1736),平罗大兴墩设陆路驿站,配役夫及马匹专往宁夏府(今银川市)上下传递公文信函。民国元年(1912),平罗县撤驿站设立邮政代办所,当时邮政代办所设在北大街三盛和商号,俗称三盛信局,这是市境最早的邮电机构。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从原惠农县中华邮局接管过来的邮电局(所)仅4处,仅有4条条件很差的步班邮路,1条长话、电报合用的有线传输线路和16名从业人员。1960年随着石嘴山市的成立,市境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52~1954年,平罗、惠农、陶乐邮电局相继成立,农村邮电网络迅速扩展。到1990年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40.14万元,其中市区467.78万元;全市邮电企业从业人数共595人,其中市区398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邮政业务0.4亿元,同比下降8.6%;电信业务5.71亿元,同比增长12.8%。

最早的市内电话

1954年,石嘴山始有市内电话,安装有磁石式搬键10门交换机1部;黄渠桥装美式搬键10门交换机1部,三三式10门单塞交换箱1部;惠农营业处(宝丰邮电所)装西门子5门总机1部。市话总容量为35门。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后,电话总容量发展到360门,1966年市话网覆盖石嘴山(今惠农区)、大武口、石炭井和石嘴山河滨区、火车站(今惠农火车站),实有电话用户308部。从1960年到1981年的21年间,石嘴山市内电话总容量由360门过渡到910门。1981年,在石嘴山首次开通市内自动电话,容量1000门。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0余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71.4部。

第一家无线寻呼系统

1991年,石嘴山市大武口开通容量1000户的无线寻呼设备,采用人工寻呼方式,向社会推出无线寻呼服务(俗称BP机),成为宁夏由邮电系统首家推出无线寻呼服务的城市。1993年,建成了覆盖石嘴山全境的无线寻呼网,实现了石嘴山全市无线寻呼联网同播。1994年建立了127无线自动寻呼系统。同年出现了汉字显示无线寻呼机。无线寻呼发展的最高峰是1999年,后随着“小灵通”、无线移动电话的逐渐普及,BP机迅速退出年石嘴山历史舞台。

第一批移动电话

1993年石嘴山首次建成移动通信网,当时开通采用的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制式,手机个头大,俗称“大哥大”,购买一部手机需要1万多元,另交入网费5000元。开通当年发展800M移动电话239部,1994达到433部,1995年猛增到1015部。到1996年,第二代移动通信900M数字移动电话登陆市场。1999年全市有6000多移动电话用户。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3.47万户,比上年增长11.7%。

第一批互联网用户

互联网通信在石嘴山市发端于1995年,当时用电信163电话拨号上网,网速很慢,除医院、学校、科研单位上网查询业务信息办理此项业务外,个人用户办理得很少。1995年到1998年的3年间,全市发展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7户。进入21世纪后,电脑在居民家庭中的迅速普及,石嘴山电信公司开始为用户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加之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等移动电话经营商纷纷开办互联网与宽带上网业务,遂使互联网开始迅速进入石嘴山市千家万户。2006年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突破2万户,2009年全市建立了4套移动通信网,拥有互联网宽带用户4万多户。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9.15万户,比上年增长33.6%。

第一家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

2006年5月25日,宁夏移动通信公司石嘴山分公司“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举行了开业庆典。这是自治区首家“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开业。“沟通100”的概念主要来自中国移动“沟通从心开始”的企业服务理念,是指客户的100%满意来自于服务,通过100%的沟通感受专业、细致、周到、全方位、标准化、差异化的服务,让客户100%满意。宁夏移动通信公司石嘴山分公司“沟通100”营业厅是全自治区首家“沟通100”标准化营业厅,将全方位地体现中国移动的服务理念。

第一份智慧石嘴山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8月,石嘴山市与中国电信石嘴山分公司签订了《智慧石嘴山合作框架协议》,力争通过5年到8年时间,将石嘴山市建设成为“更透彻感知、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具备领先的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城市,在宁夏率先进入示范性智慧城市行列。